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冊 佛教問題探討 第叁課 文史

  

  第叁課 文史

  

  一、何謂「本生故事」?

  本生,又作本緣、本生譚、本生談等。主要記述佛陀于過去世受生爲各種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薩道的故事。漢譯經典中,屬于本生類有:《六度集經》、《譬喻經》、《賢愚經》、《雜寶藏經》、《菩薩本緣經》等。

  根據巴利文經藏《小部尼柯耶》記載,本生故事中彙輯了佛陀過去世以國王、婆羅門、商人、女人及象、猴、鹿、熊等各種動物身形,或救度衆生危難,或爲求法精進不懈等種種善業功德,共五百余則。內文多以散文、韻文寫成,充滿舍己利他的犧牲精神,包括菩薩行六度波羅蜜、四無量心等教法,因而有大乘佛教發源于此的說法。

  此外,本生故事自古即深受尊崇和信仰,也被視爲繪畫、雕刻、文學乃至戲劇等最佳的題材。隨著佛教不斷的發展,佛陀的本生故事也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成爲世界性通俗文學、道德規範的源流。如:古希臘伊索寓言、阿拉伯童話、寓言文學、日本古今物語等作品。由此深厚的淵源,使得本生故事在研究世界文學源流、傳播、比較文學、交流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與價值。

  

  二、何謂「變文」、「俗講」、「講經文」?

  變文即指取材佛經故事,並逐漸加入我國民間故事,加以舖陳改寫,使其通俗生動,適合教化社會大衆的文章。最初源于中唐時期各寺院講經說法時,以變文與變相圖配合說明、講唱,教化大衆,是唐代以來受佛教影響而流行的說唱文學作品之一,演變至後代,凡民間說唱文學者皆可泛稱之。

  變文形式約有叁種:1.散文與韻文相間;2.全部散文;3.全部韻文,對後代中國文學中「鼓子詞」、「寶卷」、「彈詞」乃至「章回小說」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著名的佛經變文有:《法華經》變文、《彌陀經》變文、《維摩經》變文、目連救母變文等,而以「身餧餓虎變文」年代最久。取自民間的故事則有伍子胥變文、蘇武李陵執別詞、王昭君變文、舜子至孝變文等。

  「俗講」的名詞亦起源于唐朝,指以在家信衆爲對象,用平易通俗體裁解唱佛經內容的法會。《法華》、《涅槃》、《金剛》、《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典,是最常開講的經典。俗講程序與一般經疏相同,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段,最先宣演一段經文,繼而解說,後以韻文吟唱。

  俗講法會中所留下的經文底本,稱爲「講經文」,具有通俗色彩,後來成爲純粹以「說唱」故事爲主的通俗「講經變文」,因而孕育出我國白話文學的先河--宋元話本。

  

  叁、何謂「譯場」?

  譯場,指翻譯經典之處。佛教東傳之初,譯經仍屬個人事業,隨著佛教的發展,譯經事業逐漸受到重視,而有譯經場的設立。自後秦姚興爲鸠摩羅什大師建逍遙園作爲譯場後,許多譯場皆爲官方護持。如:隋炀帝爲彥琮法師建翻經館,唐太宗于慈恩寺爲玄奘大師建譯場,唐中宗爲義淨大師建翻經院,宋太宗爲法天敕建譯經院等,並隨著譯經事業的發展,譯場的規模與製度更加完備。

  譯場的組織,設有譯主、證義、證文、書字梵學僧、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職,通稱譯場九位,參于翻譯者需具「八備十條」的資格。在這樣嚴格的製度下,譯經成爲集體創作的事業,爲人類留下許多高質量的文化遺産,而譯場也成爲傳播佛法的場所,和培養優秀人才的專門學校,對後代佛教的影響相當深遠。

  

  四、現存最早的漢文佛經是那一部?

  現存最早的漢文佛教經典是《四十二章經》。全經共一卷,分四十二章節,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章內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本經由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所共同翻譯,是我國最早翻譯的佛教經典。經中簡要說明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如: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諸義,並闡示出家學道的要義,其說理方式平易簡明,是佛教的入門書。除漢譯本外,尚有滿、蒙、藏、日、英等譯本。

  

  五、經典的「六成就」是什麼?有何意義?

  「六成就」是指諸經共通的序分,具有六事成就,如宗密在《盂蘭盆經疏》所言:「一切經初皆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衆若幹人。諸經多具六種成就,文或阙略,義必具之。」六成就包括:

   1.信成就,即經文「如是」,亦指阿難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故稱信成就。

   2.聞成就,即經文「我聞」,亦即阿難自聞。阿難親聞佛陀說法,故稱聞成就。

   3.時成就,即經文「一時」,亦即指說法的時間。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衆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4.主成就,指經文「佛陀」,亦指說法之主。佛陀是世間與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5.處成就,指經文中說法之處。佛于天上、人間、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6.衆成就,即指經文中與衆若幹人俱,亦即指聞法之衆。菩薩、二乘、天、人等諸大衆雲集聽法,故稱衆成就。

  此六緣具足而使教法興盛,故稱爲六成就。

  

  六、什麼叫「疑經」、「僞經」?有何曆史價值?

  假借佛說而僞造的經典,稱爲「僞經」;來源可疑而被懷疑爲僞經者,則稱爲「疑經」。一般將二者合稱爲「疑僞經」或「僞疑經」。

  在印度即有不少假托佛說的經典,有意混亂佛所宣說的教理,現今的僞經,乃指中國、日本等國模仿經論所製作,並假托譯自西域胡本或印度梵文,其中或雜混外來思想、其它宗教,乃至民間信仰的經典,但被視爲是由印度及西域傳來的「真經」而被收錄于藏經之中。

  最初提出疑經問題者爲經錄的編者,他們認爲疑經會使真經紊亂,也會令佛所說的真理晦澀。近代研究疑僞經的日本學者牧田谛亮提出六類疑僞經:1.爲符合統治者之意而造;2.爲批判統治者施政而作;3.符合中國傳統五倫思想;4.鼓吹特定教義信仰;5.標示特定個人之名;6.爲療病、祈福等。

  以學術立場言,疑僞經的內容、年代、數量、原因等問題,爲重要的研究課題;但就曆史而言,疑僞經則提供了許多寶貴材料,成爲了解當時思想背景、民間信仰的有效方法。

  

  七、爲什麼會有「石經」的出現?其價值爲何?

  「石經」是指镂刻于岩石表面的經文,包括儒、釋、道等叁家經典,其中尤以佛教最多。石經的開雕,一方面是受北魏開鑿石窟風氣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爲曆經多次法難事件後,末法思想興起,爲讓「正法久住」,長久保存經典而鑴刻石經。

  現存佛教石經中,以河北房山石經規模最大,有「石經山」之稱。由隋大業十二年(六一六)靜琬大師發心鑴刻。經唐、遼、金、元、明、清等曆代續刻,現今完好的石經版有一萬五千余塊,共刻佛經數千卷,是目前保存數量最大的文字銘刻,在東方文化史上,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此外,元代至正五年(一叁四五)于河北居庸關過街塔內壁所刻石經,大小字體計有梵、漢、蒙、回纥、西藏、西夏等六種文字,也是極珍貴的語文資料,頗受重視。依據石經的外型,共分有壁面刻、摩崖刻、碑板刻及幢柱刻等四種。

  在韓國、日本亦有石刻經典,前者以全羅南道求禮郡華嚴寺的《華嚴經》最爲有名;後者則以寶龜九年(七七八)刻于奈良宇智川摩崖的《涅槃經》碑爲最早。唯開雕規模不似中國。

  

  八、什麼叫「格義」佛教?

  以道家或外教的義理來解釋佛教道理,稱爲「格義」。

  佛教東傳中國之初,知識分子常以其類似老莊思想而接受之。至公元叁、四世紀魏晉時代,清談之風盛行,尤其以竹林七賢爲代表的學者雅士,常以老莊思想來說明般若的空理。此種過渡時期的學風稱爲「格義」。佛教被老莊空理的清談之風所影響,舉凡佛教講述、佛典注釋,常引用老子、莊子、《易經》的用語,皆稱爲「格義佛教」。後世亦有以儒家思想比附佛法者,亦被視爲是格義佛教的一種。

  以格義方式弘揚佛法的代表人物有竺法雅、康法朗等。東晉道安大師最初以老莊義理講述佛教,注釋佛典,因恐格義歪曲佛教教義,乃主張應以佛教原義正確翻譯佛典,並藉由佛典本身探究佛理。直到鸠摩羅什大師之後,中國佛教才擺脫格義模式。

  

  九、何謂「度牒」?「戒牒」?

  「度牒」是指由政府發給僧侶的證明文件,表示其乃依法得到公家經試通過認可,非由私人剃度出家。

  度牒起源于北魏。唐天寶六年(七四七)诏令天下僧尼須經由尚書省祠部出具「祠部牒」的度牒以爲證明。出家僧尼須領取度牒後,方可受戒,受戒後再領取戒牒,此皆由官方頒發。故度牒又稱「祠部牒」。僧尼以度牒爲身分憑證,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免除稅賦、徭役等。僧侶行腳時,必須隨身攜帶度牒,以便隨時證明其爲公度僧侶。至清代爲止,代代沿用。

  「戒牒」是指僧尼出家受戒後所得到的證件。根據《釋氏稽古略》卷叁載,唐宣宗大中十年(八五六),曾敕任辯章法師爲叁教首座,命僧尼受戒給牒,此爲我國僧尼正式受戒給牒的濫觞。

  明代洪武至永樂年間(一叁六八-一四二四),曾叁度頒敕僧衆受戒者,須隨身攜帶牒文作爲執照,遇關津隘口之處,須經驗明才准予放行,戒牒遂成爲僧尼的旅行護照。清朝雍正時,戒牒改由傳戒寺院發給。

  民國之後,已無度牒的頒予,僅存戒牒之製,而由中國佛教會或傳戒寺院頒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