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四部分 紀念文集 8、追憶恒公阿阇梨上師與心密些許事▪P2

  ..續本文上一頁法,老上師入滅後,總是找本師父灌頂,因早年我們都是經由本師父灌頂修「穢迹金剛密法」的。但本師父灌頂法,不是依心密灌頂法儀軌,希望師叔能在後學赴滬時,傳心密灌頂法于後學。後來 師叔也同意了,但他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不知道見面時能否傳法。

  後學于2005年11月20日抵滬,21日與書局辦理簽約手續,22日即依約前往參谒師叔徐恒志阿阇梨,很幸運地 師叔當天精神很好,心情愉悅,也能說話。初次頂禮拜見 師叔後,體知他的心空無爲的意境,內心有點莫名的感動,真是謙謙君子,後學好像見了一位非常祥和之老長者,有一見如故之感。曾聽雲師叔爲人謙虛, 老上師在世時,因他是心密的傳承人,所以若有人要親近師叔,求 師叔灌頂修法,師叔都轉介給 老上師,不喜歡讓人有自擁門派之嫌,由此點可知 師叔修行、律己嚴謹之一斑。

  向 師叔頂禮後,師叔即交給後學一本小冊子,冊子中有心密灌頂法,除列有儀軌外,還有咒語數則,咒語因是以近代漢語書寫,有些咒語可以猜出是何咒,有的根本不知是什麼咒,且用簡體字書寫的,有些還看不大懂,看得懂的卻不知怎麼念。不得不請師叔出聲念給後學聽,當腔調聽不懂時,還得由 師叔的長期侍者蒲居士代打,否則真不知怎麼念呢!傳灌頂法儀軌完畢後,叩謝 師父,以前的 師叔就是現在的 師父了,也應該改稱呼了。

  七、今後傳授心中心法的構想

  經過卅年的弘法經驗,上根基者利用禅法與經典,從心地下手,清淨自己內心習氣,即能受用佛法,進而利益諸群生。然次根基者只能以密咒或念佛法門由佛、菩薩來加持,所以密咒與念佛法門可以普被諸機。而「心中心法」不是只有大陸「心密」一流,在高級密法中早已有人傳授,只是傳授者要有顯密的相當基礎後,上師才會傳授「心中心法」,這樣子學的人士就不會很多,如臺灣的諾那精舍兩位上師也是有傳此法,另外定法師也傳有此法,但他們都是選人而傳,所以知道者不多而已。

  法爾禅修中心接引衆生的法門很多,如禅修、念佛、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經行、…等等,從2007年起正式增加一項「心中心法」,由後學親自灌頂修法。我們的原則還是要學員先學好打坐基礎,能打坐到雙盤一小時,單盤能再一小時者,始可以接受灌頂,灌頂後帶領同學共修兩輪約有108座,奠定了修法基礎後,才能回家自己去修持本法。因爲此法要有成就定要長坐、增加座次等,所以一般無基礎者,灌頂後自修都很難獲得進展,除非道心堅強者。

  八、結語

  恩師 恒公上人圓寂至今,已半年有余,陳老師的數語,勾起後學不得不寫幾句話,說是來紀念與 恩師的短暫緣份,也確實感受到祂老人家傳法的感情債難償。恩師似付給後學一個海外弘揚「心中心法」的大任,後學真是有點惶恐不安,因心中心法名聲太大,不僅藏密行者屢攻擊之,心密弟子間更是相煎何太急。

  本中心一向默默度衆,不參與造口業,不作意氣之爭,實依循 佛陀的教導:「身口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從不毀謗、惱怒諸有情,若後學行爲、言語無意之間,有人認爲特意惱怒諸特定人士,我等該慚愧、忏悔。至于後學之人要學何法,何處學法,有緣則來,無緣他處求,這就是佛陀所講的因緣法。

  本中心原來就不是純粹的「心中心法」道場,以弘揚 世尊的法爲主,我們有自己甚多的法門,曆年去印度朝聖,又有很多的靈感,改進了各種教學之法,尤其密法修持,離不開藏經裏頭的基本密法儀軌,還有一些傳統的唱咒法,因此最近持咒韻調就與大衆不一樣。所以我們一些做法,可能有別于心密傳承,但這是經驗告訴我們,該如何做比較對後學有好處,方式雖有改變,利益衆生之心,是不會有兩樣的,再說八萬四千法門,不能劃一而教。

   修行人不管利用什麼法門,得個入處時,若不知潛默將養,修心養性,學習諸佛菩薩的清淨心,反而把功夫用在名聞利養上,這樣真是有愧于見心密諸公列祖,更愧見于諸佛、菩薩。若是未得心密或佛法正知、正見者,僅會落于口舌之能,逞強鬥狠,這樣也是敗壞修行人之名聲而已,對于自己實際修行都無益處。末法時期衆生有正知正見者受限,若只見自己對、別人錯,自己好、別人不好,嘩衆取寵,不知修行是何物,這樣子真是佛教的悲哀。

  有菩薩曾問世尊,宇宙發光,菩薩爲何只見其光,不知爲何發光?世尊就告訴諸菩薩:「菩薩雖有慈心,但慈不夠大。菩薩雖有悲心,但悲不夠大。所以知見、智慧、神通就受限製。」我們連小菩薩的功夫都沒有,更不用說要學習世尊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量了。但我們可以說,我們要學習忍功,但忍不夠大,我們要學習淨,但心不夠清淨,在我們學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前,應該先學習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是一個目標與路程,不只是心密弟子當學,所有佛弟子都當學,不要在宗別、派別,彼此之間再造無量惡業了。

  紀念 恩師恒公阿阇梨,最好的方法是繼續其慧命,也繼佛慧命,努力貢獻所學,盡量接引、度一切有緣衆生,這才是最好的報師恩、報佛恩。感謝恩師 恒公大阿阇梨!感謝諸佛菩薩!南無 阿彌陀佛!2007.10.03.

  

《涵芬集 第四部分 紀念文集 8、追憶恒公阿阇梨上師與心密些許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