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1、介紹觀心修法
1、觀心
(一)學佛的目的
根據上面的敘述,我們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滅不停的假相,是惑、業、苦叁者的連鎖,而惑、業、苦又總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動。因此學佛的目的,就在于端正行爲,澄清妄念,轉迷爲覺,明心見性,革除一切主觀上迷妄的、暫有的煩惱習氣,證悟到永恒的、不生不滅的、以廣大法界爲範疇的客觀真理——常住真心;開發智慧,明達生死煩惱本不可得,因而從根本上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切苦厄,證悟到不是與苦相對的極樂;並廣泛地做自覺覺人的工作,達到覺行究竟圓滿的境界,即所謂“佛”!
(二)幾個學佛的基本條件
學佛的人,必先養成一個“人”應有的優良品質,具備下列幾個基本條件,譬如要造摩天高樓,必先鞏固地基。
一、要常思己過。我們平日舉止行動一定有很多缺點,應該常自檢點,發露忏悔,努力改正,並要養廉、忠職,要慎言、擇交。勤息貪、嗔、癡、慢,戒除殺、盜、淫(邪淫)、妄(妄語)。
二、要存心誠厚。常常悲憫、敬愛和協助衆生,因爲一切衆生同具心性,他人受諸苦惱時,正與我受諸苦惱時的苦,無二無別,易地一想,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華嚴經》說:“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又說:“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就是教導我們要常修慈心,護念衆生。
叁、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信諸法推求本來無我;信世界無盡,衆生無盡;信世間、出世間離不開因果的規律等等。更要時常涵養省察,以作學佛的准備。
四、要發大願。學世間技藝、學術尚須發憤立志,方克有成,學佛是關系自他死生大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須發百千萬劫永行佛道的決心,願 度無邊的衆生,願斷無盡的惱煩,願學無量的法門,願成無上的佛道,有此大願,必有大成。
五、要務實行,就是要痛切而實在,恒久老實,堅毅勇猛,不偏執自是,不自欺欺人。學佛的人具這五項,自然進趨有路。
(叁)修心的一般法則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稱做佛。學佛就是學覺,學覺就須修心。修心與修理物件不同,修物須仗工具,修心還仗自心。不斷以覺心對治妄心,到光明自在爲止。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修心本來沒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藥,要看各人的病況而有不同。衆生習氣無量,因此修心的方法,也就無量。但方法雖多大致不出于六度:一、以布施度悭貪,二、以持戒度放逸,叁、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進度懈怠,五、以禅定度散亂,六、以智慧度愚癡。六度又可約而爲叁學,就是戒、定、慧叁個總的法則。戒是禁戒,不造惡因,自無苦果。欲使自心清淨,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汙的事。所以實際上一切佛法無不是戒,戒是學佛的根本。定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終日動亂,必須以定來對治,因此佛說一切法,無不囑咐學者努力修定。慧是慧照,惟智慧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爲前導。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而且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說戒則定慧在其中,說定則戒慧在其中,說慧則戒定在其中,所以叁者是相資相成,一體圓融的,也正因爲叁者本來就是自性圓具的功能。
修心的總的法則,雖然一樣,而具體的下手方法卻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指人心,頓悟入道,或借一句話頭,發起疑情,專精參究,逼得無路可走,無理可究,到山窮水盡,忽然妄念脫落,親見本性,這叫禅宗;有的執持一句佛號,心心不異,念念不忘,久久能所兩忘,證入一心不亂,這叫淨土宗;有的嚴淨毗尼,精持禁戒,舉止語默,合乎規律,自然妄心不生,事理圓融,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深探妄源,有相皆妄,轉識成智,這叫唯識宗。此外,或誦經禮拜,或弘法利生,法門極多,難以盡述。不過法門雖多,目的是一,譬如醫道雖多,愈病則一。病愈藥廢,法門也就無所用了。
(四)介紹一種簡要的修法——觀心
學佛的目的,即在于解脫生死苦惱,而解脫生死苦惱,必先明心見性,而見性的切要功夫,便應從觀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須斷根,灸病必須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觀心的方法,先要將一切萬緣放下。善事惡事,過去未來,都不思量。直下內觀自己當下心念,此時但見念頭憧憧往來,生滅不停,切勿執著它,也勿隨逐它,也勿著意遣除它,只管細細靜看(觀即是看)。妄念起時,一看即不知去向,但旋必又起,仍如是看,至念頭不起時,仍只看著(此時正是慧照),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便證入空淨之境。此時眼前種種,都是客觀的真實(現量),明明了了,非不見聞(非空),然而寂寂然了無一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注意:此時也沒有這段言語文字)。但貴在認得透,咬得實,常常與這真實相應,這樣就稱做見性(可見明心見性,是當然事、平常事,毫無奇特處)。見性以後,一切惑、業、苦,自然有辦法逐漸消釋,因爲慧眼既開,照知惑、業,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本是性空,心無住著,妄念便失其依據。常修此行,這就叫“般若波羅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觀心的方法,本來不拘時間,要行住坐臥,時時警惕,刻刻不離觀照,方能成就,天下無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學佛以了生死。初學的人,每日至少要觀照數十次,庶可逐漸純熟。假使自覺心念紛飛,難以措手,那末不能不借用靜坐的方法。坐時是以右趾押左股上,名單跏趺坐,假使能雙趺更好。身體必須端正,不動不搖。手結定印,即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安于臍下跏趺之上。合目斷光,閉口,舌抵上颚,呼吸聽其自然,要寬衣松帶,從容安詳。有風處勿坐,兩腿在秋冬等寒涼時,必須蓋好。坐畢,兩手搓熱,撫摩面目,以活血,然後下座。這樣每日至少靜坐半小時至一小時,愈多愈久則愈妙。在坐中靜靜觀照,逐步訓練,到功夫純熟,便可無時無地無事不觀心。觀力愈強,那末定力就愈足,定慧交資,妄心自息,妄心息處,我們便能非常清楚地見到自己的本性。
(選自《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觀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務,一切大乘經典所說的,處處不離般若,正是處處不離觀照。由于我們平時不能一念回光來返照自性,終于使妄念象脫缰之馬一般,奔馳不停。現在我們用自性來照于自心,是伐木斷根的根本辦法。所以《涅槃經》說:“能觀心性,名爲上定”。《大乘心地觀經》也說:“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觀心的方法,初下手時,是要隨時隨地放下一切妄想雜念,是、非、善惡都不思量,直下細細靜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但見念頭忽來忽去,幻生幻滅,切不可分別執著,也不可隨它流浪,又不可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我們只要平心靜氣地細細看察,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于無形。但在初觀的時候,往往易于忘記,所以必須多練,每日至少須起觀數十次,自可逐步純熟。觀至中途往往一念起後,力量甚大,有盤桓叁四日不去的情況,這正是習氣種子在內翻動。這時我只一味觀照,不去管它,毅力堅強,埋頭忍受,用“不取不舍”的辦法。用功久久,就會覺得妄念不流,心地空淨,寂照同時、靈光獨耀。這種觀心的道理,簡要的說來,能觀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觀照的境,就是無明;但無明原是依于真如而起,所以觀無明妄心,就是觀自性清淨心。這樣以般若熏于無明,正象以日光照于堅冰,照得時間久了,沒有不分分融泮而消歸于自性的。又觀照般若是始覺,實相般若是本覺,由回光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愈強,定力愈足,定慧互資,則始本合 一,如珠吐光,還照珠體,諸妄既息,寂照現前。這正是《圓覺經》所說:“圓照清淨覺相”的辦法。所以觀心一門,《大乘心地觀經》說是“入如來地頓悟法門”。
其次,關于止觀法門,當然是以天臺的圓頓止觀,系緣法界(止),一念法界(觀),初後不二,行解俱頓,爲盡善盡美。因此,我想來扼要介紹一下關于臺宗一心叁觀的初步修法。《摩诃止觀》開所觀之境,共有十種,在十境中,先揀定陰入境中的第六意識爲所觀之境,因爲第六意識是我們的妄想,日常現前,爲生死的根本,所以必須從第六意識下手觀起。此外,立能觀的方法有十乘,在十乘中,以觀不思議性德最爲圓妙,這性德有即空、即假、即中的叁方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空寂,叫做真谛;自性應用無盡,具足妙假,叫做俗谛;自性即空即假,而又非空非假,叫做中谛。這叁谛,實際上就是一谛,一谛就是叁谛,是自性一物的叁面,圓融而不可分離。在這叁谛圓融的自性中,自然具足百界千如的叁千諸法,這叁千諸法,包括盡了世間出世間的心物、因果、性相、體用等等一切諸法在內。我們日常一念之間,叁千諸法,同時具足,既不是本無今有,也不是前後縱橫,而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現在下手修觀,就在這性德不思議境上,起空假中的叁觀之修,用橫豎四句推理檢點這性具叁千的道理。所謂橫四句就是推檢這性具的叁千諸法,究竟是我主觀的自心所具備的呢?還是客觀的諸緣所具備?是心緣和合而具備的呢?還是無因自然而具備?若說是自心所具備,自心的生起,必有待于外緣,這樣,心尚不可得,怎能具備這叁千諸法?若說諸緣能具諸法,那末諸緣本來與我無涉,怎能具有這叁千諸法?若說是心緣和合而有,心緣還沒有和合前,既各各都不具有,和合時又怎能真有所具?若說無因自然而有,無因就等于空無,既空無又怎能具足諸法?這樣用上列四句來推檢,來挖根,就可知一法尚不可得,…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1、介紹觀心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