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1、介紹觀心修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會有叁千諸法呢?所以《中論》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在推檢過程中,如果有一句相應,就能使六識妄想入于空寂,那時可不必再用其他各句;若不能入寂,可再用各句一一推檢,乃至用豎四句(就是一念心滅生叁千法呢?還是一念心不滅生叁千法?是一念心亦滅亦不滅生叁千法呢?還是一念心非滅非不滅生叁千法?)及亦橫亦豎、非橫非豎等句推檢,必使妄想入于空寂爲止。若果能一念澄澈,當下湛湛寂寂,萬念俱空,這叫做一空一切空的不思議空觀,照于不思議的真谛境。恰當空空寂寂時,便頓了自性中原本具足的一切諸法,並不象木石般冥頑不靈,所以能妙用無盡,法法全彰,這叫做一假一切假的不思議假觀,照于不思議的俗谛境。又正當諸法宛然時,即照而寂,卻當體全空,即寂而照,卻法法具備,這樣非空非假,即空即假,這叫做一中一切中的不思議中觀,照于不思議的中谛境。但以上所說,由圓具叁谛的本性,起圓具叁觀的妙修,所說似有次第,實際上並無先後,行起解絕,唯寂唯照。假使能蓦直照去,則圓融叁觀,一時現前。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相冥合,則破見思、塵沙、無明的叁惑,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叁智,而成般若、解脫,法身的叁德。那時自性體、相、用的叁谛妙理,就全體顯現。虎溪大師說:“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所以叫做不思議的妙觀。假使觀這識陰等境不能悟入,可再用能觀的十種法,曆其余所觀的九種境,一一觀之,就是所謂“即境觀心”。讀者欲知詳細,可研閱《摩诃止觀》十卷。以上所述兩種觀法,下手方法雖有不同,究竟理趣,殊無二致,學者可隨性之相近,擇一專修。不過《摩何止觀》廣博深細,初學和事忙的人,恐怕難以下手,那末不如修第一種觀法,較爲簡切了當。

  (選自《怎樣實踐佛法》)

  一切凡夫由于我執和法執,枉受無量身心大苦,因此必須實踐佛法,逐步轉而化之,才能獲得自性本具的無量光明和自在。

  由於人們根性,因緣萬差千別,因此有修持方法上,因病設藥,法門無量,不離戒定慧叁無漏學,攝心爲戒,定慧交資,便能去執化障,成就覺性;而止觀法門則是得定開慧的重要功夫。止與觀原非二法,在具體實踐中,則每以修觀爲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釋尊隨機施教,教叁界內的鈍根衆生,修苦空、無常、無我的析空觀;教叁界內的利根衆生,修諸法緣生無性,當體不可得的體空觀;教叁界外的鈍根菩薩修先空、次假、後中的次第叁觀;教叁界外的利根菩薩,修稱性圓妙、直下照去、叁觀任運圓成的一心叁觀。

  般若法門,不外由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達實相。所謂實相般若即是本覺,觀照般若即是始覺。由一念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越強,定力越足,定慧互資,則始覺與本覺合一,便能破小我的執著,而悟證常、樂、我、淨的大我,豈不慶快平生!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說:“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衆行,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說:“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爲我,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爲有,若能斷除於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

  這裏特將般若觀照法門的具體下手方法,作一歸納和介紹。

  觀心方法的重點,是要隨時隨地回光返照當下的心念。在初下手時,宜於靜中進行,先結跏趺坐,調整身、息,放舍萬緣,合目斷光,細細靜看(觀即是看)自己起心動念的情況,這時定覺妄念忽來忽去,生滅不停。我只是一味耐心觀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不舍。由于妄想分別被自心所照,便能湛寂不動,隨著觀力的深入,無不逐步消於無形。妄念再起則再觀,反複用功,這樣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日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在靜中觀照純熟,漸漸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這時雖寂寂無念,卻了了常知,就與般若自性相應。這是第一步,可說是做由照而住的“照住”功夫,也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功夫。

  此後,不論行住坐臥,常常從這寂定的性體上起用觀照,妄念才現,立即察覺。用功日久,由於覺照時時現前,妄想執著起時,便能如片雪洪爐,頃刻消融。這時正是依圓覺自性之光明,照寂滅清淨之覺體。《圓覺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性,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可見徹證覺性,更無別法。這一階段的功夫,實際上正是《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功夫,也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心”(生清淨心)功夫。

  這樣再繼續前進,漸漸體會到自性本來清淨,不必著意起照,入於忘照而終日未嘗離照的地步。《圓覺經》說:“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功夫到這一層次,不觀而觀,心即非心,二執齊消,我法雙空,並空也空,證入“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的境界。

  此外,做觀心功夫,必須與六度萬行緊密結合起來,與種種順逆境界的磨練結合起來,以堅強的毅力與自己的煩惱習氣奮鬥,見爲我執,解而空之,情爲我愛,轉而疏之,在障礙中忍得住、透得過,逐步功行純熟,做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證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圓覺經》)便能迅速與空有不二、寂照同時的實相境界相應。

  《金剛經》:“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乘起信論》說:“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速成不退。”《華嚴經十地品》說:“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以上經論所說,都是學般若、化二執的寶貴指示。

  (選自《學般若 化二執》)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1、介紹觀心修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