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么会有三千诸法呢?所以《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推检过程中,如果有一句相应,就能使六识妄想入于空寂,那时可不必再用其他各句;若不能入寂,可再用各句一一推检,乃至用竖四句(就是一念心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不灭生三千法?是一念心亦灭亦不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非灭非不灭生三千法?)及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等句推检,必使妄想入于空寂为止。若果能一念澄澈,当下湛湛寂寂,万念俱空,这叫做一空一切空的不思议空观,照于不思议的真谛境。恰当空空寂寂时,便顿了自性中原本具足的一切诸法,并不象木石般冥顽不灵,所以能妙用无尽,法法全彰,这叫做一假一切假的不思议假观,照于不思议的俗谛境。又正当诸法宛然时,即照而寂,却当体全空,即寂而照,却法法具备,这样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叫做一中一切中的不思议中观,照于不思议的中谛境。但以上所说,由圆具三谛的本性,起圆具三观的妙修,所说似有次第,实际上并无先后,行起解绝,唯寂唯照。假使能蓦直照去,则圆融三观,一时现前。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相冥合,则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证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而成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那时自性体、相、用的三谛妙理,就全体显现。虎溪大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所以叫做不思议的妙观。假使观这识阴等境不能悟入,可再用能观的十种法,历其余所观的九种境,一一观之,就是所谓“即境观心”。读者欲知详细,可研阅《摩诃止观》十卷。以上所述两种观法,下手方法虽有不同,究竟理趣,殊无二致,学者可随性之相近,择一专修。不过《摩何止观》广博深细,初学和事忙的人,恐怕难以下手,那末不如修第一种观法,较为简切了当。
(选自《怎样实践佛法》)
一切凡夫由于我执和法执,枉受无量身心大苦,因此必须实践佛法,逐步转而化之,才能获得自性本具的无量光明和自在。
由於人们根性,因缘万差千别,因此有修持方法上,因病设药,法门无量,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摄心为戒,定慧交资,便能去执化障,成就觉性;而止观法门则是得定开慧的重要功夫。止与观原非二法,在具体实践中,则每以修观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的钝根众生,修苦空、无常、无我的析空观;教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不可得的体空观;教三界外的钝根菩萨修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萨,修称性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运圆成的一心三观。
般若法门,不外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所谓实相般若即是本觉,观照般若即是始觉。由一念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越强,定力越足,定慧互资,则始觉与本觉合一,便能破小我的执着,而悟证常、乐、我、净的大我,岂不庆快平生!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於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这里特将般若观照法门的具体下手方法,作一归纳和介绍。
观心方法的重点,是要随时随地回光返照当下的心念。在初下手时,宜於静中进行,先结跏趺坐,调整身、息,放舍万缘,合目断光,细细静看(观即是看)自己起心动念的情况,这时定觉妄念忽来忽去,生灭不停。我只是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不舍。由于妄想分别被自心所照,便能湛寂不动,随着观力的深入,无不逐步消於无形。妄念再起则再观,反复用功,这样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日至少半小时至一小时,在静中观照纯熟,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寂寂无念,却了了常知,就与般若自性相应。这是第一步,可说是做由照而住的“照住”功夫,也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无住”功夫。
此后,不论行住坐卧,常常从这寂定的性体上起用观照,妄念才现,立即察觉。用功日久,由於觉照时时现前,妄想执着起时,便能如片雪洪炉,顷刻消融。这时正是依圆觉自性之光明,照寂灭清净之觉体。《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性,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可见彻证觉性,更无别法。这一阶段的功夫,实际上正是《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功夫,也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心”(生清净心)功夫。
这样再继续前进,渐渐体会到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於忘照而终日未尝离照的地步。《圆觉经》说:“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功夫到这一层次,不观而观,心即非心,二执齐消,我法双空,并空也空,证入“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的境界。
此外,做观心功夫,必须与六度万行紧密结合起来,与种种顺逆境界的磨练结合起来,以坚强的毅力与自己的烦恼习气奋斗,见为我执,解而空之,情为我爱,转而疏之,在障碍中忍得住、透得过,逐步功行纯熟,做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证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圆觉经》)便能迅速与空有不二、寂照同时的实相境界相应。
《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起信论》说:“於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速成不退。”《华严经十地品》说:“此菩萨以深智慧,如是观察,常勤修习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相应。”以上经论所说,都是学般若、化二执的宝贵指示。
(选自《学般若 化二执》)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1、介绍观心修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