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五、浴佛節上的講話: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五、浴佛節上的講話: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徐恒志老人講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1999年5月22日)

  各位同修,各位居士:

  今天四月初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生日,也就是所謂浴佛節。我們禮拜儀式已做過。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本來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叫悉達多。父王本想他作爲接班人,但釋迦牟尼佛心目中不想做皇帝,特別是在遊四門後,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種種苦惱,看到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和尚,對他觸動很大,一直想出家修行,父王當然不同意他出家,因此,雙方糾纏很久時間,後來終于離開了他可愛的妻子和家庭,牽了一匹馬,走向修行的地方。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苦惱,碰到了許多外道。這些外道雖是修行的,但解決不了生死。佛法的目的是要了生脫死。釋迦牟尼佛了解到無量衆生受到種種苦惱,正如《法華經》所講:“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學佛人都曉得人生有許多不如意之事,非但身體上生老病死,在心理上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五陰熾盛等種種痛苦,每一位學佛居士都有切身體會。釋迦牟尼佛經過了許多艱難彎路,六年之後,在菩提樹下靜坐觀照,夜睹明星,豁然開悟。照見自性不生不滅的實相境界。證到實相境界之後,了解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假的。爲啥是假的呢?因爲都是因緣所生。《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是虛妄?因爲是因緣所生,所以是虛妄靠不住的,生生滅滅,不斷變化。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開悟以後,了解到世間一切衆生所受苦惱都是冤枉,都是不了解事物的真理,不了解自性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實相境界,這實相境界是人人都有的,每一位修行的居士對這一點首先要相信:就是任何人都有佛性。《華嚴經》講“信爲道源功德母”,如果不相信自己是佛,修行就不能成佛。雖然我們現在不是佛,還要經過許多修持功夫,但是從理體上講,我們本來是佛,這一點對我們每一位修行居士來講非常重要。

  各位同修,各位居士: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根據大悲心,講了許許多多妙法,根據天臺宗智者大師所講的五時八教,他先講華嚴時,講大乘教理,很深,一真法界就是以萬行因華,去莊嚴此佛果,所以叫華嚴。小乘人聽了之後,莫名其妙,因爲華嚴經所講,來聽的都是法身大士,所謂法身大士是破無明,見法身。我們普通凡夫在教理上講有叁惑:見思惑;見惑,初果斷見惑。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惑斷了之後,叫須陀洹。譯爲入流,入聖人之流,見惑斷了之後,其思想境界就不同于我們凡夫。凡夫是人我是非,以我爲中心,處處我執。在見裏,我見也就是身見非常厲害,有我見之後,有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乃至于有許多是是非非。還有邊見,或斷或常,有些以爲人列之後,就完結了,一切斷滅,叫斷見;還有一種叫常見,人死之後靈魂不滅。各位,佛教不講靈魂,靈魂還是生滅的東西,正像佛教所講的業識。業識也是生生滅滅的東西,不是真正不變的。因此,或說斷,或說常,這叫邊見,著于二邊。還有邪見,邪見是不信因果。因果難道可以人不信嗎?但我們在明白佛理之前,在未接觸到聖賢的言教之前,許多人就不信因果,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做了壞事,遲早要受到惡報,做了好事,遲早要得到善報。譬如在困難時,人家幫你忙,雖沒馬上報答他,過了一定時期,當他困難時,你一定想法去報答他,否則心裏會不安。同樣,你待人一分好,甚至于在小地方協助他,他總要想法子來報答你。當然,佛教所講的因果,更加遠、更加深。不但講前世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還講因果通于叁世。有些人講我心裏並不壞,也並不想害人,但碰到事情、碰到命運總是不好的。實質上因果是很複雜的,可能宿世、前幾世情況就不可能了解。因此,我們還是要相信佛講的話,有因必有果。須陀洹破了見惑之後,叁界見惑與疑全斷了,進一步要修思惑。思惑是經常現前的,就是使我們苦惱的貪、瞋、癡、慢。辦爲思惟道中才能斷這個惑、所以叫思惑。見思惑還是粗惑,到大乘境界非但見思惑要破掉,還要破塵沙惑,無明惑。破塵沙惑後,思想境界進一步提高了,對于一切衆生如塵如沙的煩惱並不怖畏,“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救度衆生,破掉塵沙惑。破塵沙惑之後,等于破了細惑,還有個微細的惑,就是無明惑。這叁種迷惑到初地菩薩破了無明惑,就成爲法身大士,所以初地菩薩是大乘見道位,小乘見道位是須陀洹。大乘見道位就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以後,部分見到了自性不生不滅境界,廣大圓明的佛性與一切諸佛平等無二。所以《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即真如之法、實相之法,無有高下,人人都有份。這樣就能提高我們信心,我們學佛是一個非常積極、奮發向前的境界。許多人說佛教迷信,是求福報、求發財、求兒子升大學,實質上完全不是這回事。當然佛教也講求福報,也講消災免難,也講解除病痛,但是主要目的不在此。主要目的,學佛的居士、學佛的同修,必須要了解,否則會被人講你是迷信。應該如何來認識佛教呢?我們所謂修行,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就是要認識自己本有的實相境界,要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東西。從世間法來講,我們所有的一切,眼前的一切事事物物,不管物質上的東西也好,精神上的思想境界也好,無不是生生滅滅的。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你開悟、明白自己本有的實相境界。因此,這是學佛的關鍵問題。如果不是從這根本上下手,從根本上著眼,慢慢就會不相信佛教。因爲求福報、求消災免難,雖可求到,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但畢竟不是究竟解決問題。臨命終時,如果平常沒有深入的定慧功夫,難免要流轉六道,有生死之苦惱。因此,我們修佛法過程中,非但要除掉粗的見思惑,也要除掉塵沙惑、無明惑。一般來講,叫粗惑、細惑、微細惑。可見,我們要除掉煩惱、妄想是不簡單的。無始以來不曾離開過煩惱習氣,煩惱者,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所謂根本煩惱。這些習氣人人都有,譬如見色聞聲,心難免要動亂。投胎到世間上來以後,就是被六塵境界所流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來時,都要隨它流轉,自己不能作主,所以流轉生死。要處處自在作主,這是修行的重要關鍵。我們可以考量自己,究竟我這修行能不能了生死;究竟這修行有沒有效果。在平時境界來時,喜怒哀樂來時,能不能自己作得了主。如果作不了主,毫不客氣還是要生死流轉,無有止境。

  “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可以說一直要受苦流轉下去。當然,我們學佛的所有善根還是帶了去,不會消滅。即使現在功夫不到,不能做到隨緣自在,但念佛功夫、打坐功夫決不消失。佛世時,有一老人到釋迦牟尼佛處號啕大哭,佛問他爲什麼哭,他說要想出家修行。當時舍利弗等幾位弟子不讓他出家。爲什麼不讓他出家呢?認爲這老人沒有善根。因釋迦牟尼佛關照過,沒有善根的人,不可能出家。所以他大哭。佛陀明了這情況後,憑智慧觀察,說他可以出家。這樣按佛陀的意思,就讓他出家了。弟子就問佛陀,你過去講過,沒善根不讓出家,爲什麼現在又讓他出家。佛講過去八萬劫前,這老先生在山林中碰到一只老虎,老虎見到他就趕過來想吃他,他發現後馬上爬到樹上,老虎無法吃他,過一會兒就走掉了,老人下樹慶幸自己拾到一命,無意中口念一聲“阿彌陀佛”。經八萬劫後,這種子還在,而且成熟了,到佛世時,這句阿彌陀佛種子出現,就出家,而且具足善根。就是當時從樹上下來時念一聲阿彌陀佛的善根,八萬劫不消失。《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就是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能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講了無量法門,斷見思惑的法門,破無明的法門,種種法門都有。斷見思惑什麼境界,有些大德可能還不太熟悉。所謂破見思惑,就是日常之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中能作得主,能轉化得了,就叫破見思惑。見思煩惱都破掉了,這是阿羅漢境界。阿羅漢翻爲無生,見到無生本性,所以到阿羅漢地步,就能了生脫死。他不是由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是憑自己力量就能了生脫死。但有些根性高的還可由小乘轉大乘,非但自己了生脫死,還要救度衆生了生脫死。《法華經》中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成佛。所謂二乘、叁乘、阿羅漢、緣覺、辟支佛,這些都是善巧方便。正如《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講的一樣,在半路中化一城子給大家休息休息,因爲衆人是一聽到佛道長遠,叁大阿僧祇劫,有些退墮,太辛苦了,所以佛講可以成道、成阿羅漢、成辟支佛,實質上是善巧方便,好比長途旅行,半路中到一城子中休息一下。弟子們很高興,總算到了目的地。但在城子休息好後,又要前進,回小向大廣度衆生,所以歸根到底沒有二乘叁乘。十方佛土,就是講一乘。從這裏我們可以相信,更得引起我們信心,在座的每位居士既然已經接觸佛教,一定能成佛,與佛菩薩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佛的開示,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小乘見思惑斷了之後,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分分段段的,像父母生我們身體,一段一段有形色的,這個生死叫分段生死。斷了貪瞋癡慢疑各種煩惱,各種汙染,依靠自己力量把分段生死了脫。有些弟子知道這不是究竟的,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一方面自度,上求佛道,成就無上菩提;一方面下度衆生,見衆生苦惱而去救度。因爲衆生心性與我一樣,我有苦惱衆生也有苦惱,無二無別。另一方面從佛教角度來看,許多衆生互爲眷屬、朋友,甚至于有許多衆生是我過去的父母。清定老法師開示時經常講“一切男子皆我父…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五、浴佛節上的講話: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