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浴佛节上的讲话: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徐恒志老人讲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1999年5月22日)
各位同修,各位居士:
今天四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生日,也就是所谓浴佛节。我们礼拜仪式已做过。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本来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叫悉达多。父王本想他作为接班人,但释迦牟尼佛心目中不想做皇帝,特别是在游四门后,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种种苦恼,看到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和尚,对他触动很大,一直想出家修行,父王当然不同意他出家,因此,双方纠缠很久时间,后来终于离开了他可爱的妻子和家庭,牵了一匹马,走向修行的地方。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苦恼,碰到了许多外道。这些外道虽是修行的,但解决不了生死。佛法的目的是要了生脱死。释迦牟尼佛了解到无量众生受到种种苦恼,正如《法华经》所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学佛人都晓得人生有许多不如意之事,非但身体上生老病死,在心理上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等种种痛苦,每一位学佛居士都有切身体会。释迦牟尼佛经过了许多艰难弯路,六年之后,在菩提树下静坐观照,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照见自性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证到实相境界之后,了解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假的。为啥是假的呢?因为都是因缘所生。《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因为是因缘所生,所以是虚妄靠不住的,生生灭灭,不断变化。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开悟以后,了解到世间一切众生所受苦恼都是冤枉,都是不了解事物的真理,不了解自性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这实相境界是人人都有的,每一位修行的居士对这一点首先要相信:就是任何人都有佛性。《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不相信自己是佛,修行就不能成佛。虽然我们现在不是佛,还要经过许多修持功夫,但是从理体上讲,我们本来是佛,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修行居士来讲非常重要。
各位同修,各位居士: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根据大悲心,讲了许许多多妙法,根据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讲的五时八教,他先讲华严时,讲大乘教理,很深,一真法界就是以万行因华,去庄严此佛果,所以叫华严。小乘人听了之后,莫名其妙,因为华严经所讲,来听的都是法身大士,所谓法身大士是破无明,见法身。我们普通凡夫在教理上讲有三惑:见思惑;见惑,初果断见惑。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惑断了之后,叫须陀洹。译为入流,入圣人之流,见惑断了之后,其思想境界就不同于我们凡夫。凡夫是人我是非,以我为中心,处处我执。在见里,我见也就是身见非常厉害,有我见之后,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乃至于有许多是是非非。还有边见,或断或常,有些以为人列之后,就完结了,一切断灭,叫断见;还有一种叫常见,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各位,佛教不讲灵魂,灵魂还是生灭的东西,正像佛教所讲的业识。业识也是生生灭灭的东西,不是真正不变的。因此,或说断,或说常,这叫边见,着于二边。还有邪见,邪见是不信因果。因果难道可以人不信吗?但我们在明白佛理之前,在未接触到圣贤的言教之前,许多人就不信因果,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做了坏事,迟早要受到恶报,做了好事,迟早要得到善报。譬如在困难时,人家帮你忙,虽没马上报答他,过了一定时期,当他困难时,你一定想法去报答他,否则心里会不安。同样,你待人一分好,甚至于在小地方协助他,他总要想法子来报答你。当然,佛教所讲的因果,更加远、更加深。不但讲前世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讲因果通于三世。有些人讲我心里并不坏,也并不想害人,但碰到事情、碰到命运总是不好的。实质上因果是很复杂的,可能宿世、前几世情况就不可能了解。因此,我们还是要相信佛讲的话,有因必有果。须陀洹破了见惑之后,三界见惑与疑全断了,进一步要修思惑。思惑是经常现前的,就是使我们苦恼的贪、瞋、痴、慢。办为思惟道中才能断这个惑、所以叫思惑。见思惑还是粗惑,到大乘境界非但见思惑要破掉,还要破尘沙惑,无明惑。破尘沙惑后,思想境界进一步提高了,对于一切众生如尘如沙的烦恼并不怖畏,“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救度众生,破掉尘沙惑。破尘沙惑之后,等于破了细惑,还有个微细的惑,就是无明惑。这三种迷惑到初地菩萨破了无明惑,就成为法身大士,所以初地菩萨是大乘见道位,小乘见道位是须陀洹。大乘见道位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身以后,部分见到了自性不生不灭境界,广大圆明的佛性与一切诸佛平等无二。所以《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即真如之法、实相之法,无有高下,人人都有份。这样就能提高我们信心,我们学佛是一个非常积极、奋发向前的境界。许多人说佛教迷信,是求福报、求发财、求儿子升大学,实质上完全不是这回事。当然佛教也讲求福报,也讲消灾免难,也讲解除病痛,但是主要目的不在此。主要目的,学佛的居士、学佛的同修,必须要了解,否则会被人讲你是迷信。应该如何来认识佛教呢?我们所谓修行,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要认识自己本有的实相境界,要认识自己不生不灭的东西。从世间法来讲,我们所有的一切,眼前的一切事事物物,不管物质上的东西也好,精神上的思想境界也好,无不是生生灭灭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你开悟、明白自己本有的实相境界。因此,这是学佛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是从这根本上下手,从根本上着眼,慢慢就会不相信佛教。因为求福报、求消灾免难,虽可求到,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但毕竟不是究竟解决问题。临命终时,如果平常没有深入的定慧功夫,难免要流转六道,有生死之苦恼。因此,我们修佛法过程中,非但要除掉粗的见思惑,也要除掉尘沙惑、无明惑。一般来讲,叫粗惑、细惑、微细惑。可见,我们要除掉烦恼、妄想是不简单的。无始以来不曾离开过烦恼习气,烦恼者,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所谓根本烦恼。这些习气人人都有,譬如见色闻声,心难免要动乱。投胎到世间上来以后,就是被六尘境界所流转,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来时,都要随它流转,自己不能作主,所以流转生死。要处处自在作主,这是修行的重要关键。我们可以考量自己,究竟我这修行能不能了生死;究竟这修行有没有效果。在平时境界来时,喜怒哀乐来时,能不能自己作得了主。如果作不了主,毫不客气还是要生死流转,无有止境。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可以说一直要受苦流转下去。当然,我们学佛的所有善根还是带了去,不会消灭。即使现在功夫不到,不能做到随缘自在,但念佛功夫、打坐功夫决不消失。佛世时,有一老人到释迦牟尼佛处号啕大哭,佛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要想出家修行。当时舍利弗等几位弟子不让他出家。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认为这老人没有善根。因释迦牟尼佛关照过,没有善根的人,不可能出家。所以他大哭。佛陀明了这情况后,凭智慧观察,说他可以出家。这样按佛陀的意思,就让他出家了。弟子就问佛陀,你过去讲过,没善根不让出家,为什么现在又让他出家。佛讲过去八万劫前,这老先生在山林中碰到一只老虎,老虎见到他就赶过来想吃他,他发现后马上爬到树上,老虎无法吃他,过一会儿就走掉了,老人下树庆幸自己拾到一命,无意中口念一声“阿弥陀佛”。经八万劫后,这种子还在,而且成熟了,到佛世时,这句阿弥陀佛种子出现,就出家,而且具足善根。就是当时从树上下来时念一声阿弥陀佛的善根,八万劫不消失。《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是念一声阿弥陀佛,就能成就佛道。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讲了无量法门,断见思惑的法门,破无明的法门,种种法门都有。断见思惑什么境界,有些大德可能还不太熟悉。所谓破见思惑,就是日常之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中能作得主,能转化得了,就叫破见思惑。见思烦恼都破掉了,这是阿罗汉境界。阿罗汉翻为无生,见到无生本性,所以到阿罗汉地步,就能了生脱死。他不是由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是凭自己力量就能了生脱死。但有些根性高的还可由小乘转大乘,非但自己了生脱死,还要救度众生了生脱死。《法华经》中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成佛。所谓二乘、三乘、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这些都是善巧方便。正如《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的一样,在半路中化一城子给大家休息休息,因为众人是一听到佛道长远,三大阿僧祇劫,有些退堕,太辛苦了,所以佛讲可以成道、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实质上是善巧方便,好比长途旅行,半路中到一城子中休息一下。弟子们很高兴,总算到了目的地。但在城子休息好后,又要前进,回小向大广度众生,所以归根到底没有二乘三乘。十方佛土,就是讲一乘。从这里我们可以相信,更得引起我们信心,在座的每位居士既然已经接触佛教,一定能成佛,与佛菩萨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佛的开示,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小乘见思惑断了之后,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分分段段的,像父母生我们身体,一段一段有形色的,这个生死叫分段生死。断了贪瞋痴慢疑各种烦恼,各种污染,依靠自己力量把分段生死了脱。有些弟子知道这不是究竟的,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方面自度,上求佛道,成就无上菩提;一方面下度众生,见众生苦恼而去救度。因为众生心性与我一样,我有苦恼众生也有苦恼,无二无别。另一方面从佛教角度来看,许多众生互为眷属、朋友,甚至于有许多众生是我过去的父母。清定老法师开示时经常讲“一切男子皆我父…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五、浴佛节上的讲话: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