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女子皆我母”,生生世世不离开生缘,不离开这亲属关系。因此,不要忘记众生。在眼前来讲,每一位同修的家庭,可以自己观察,没有苦恼、没有烦恼逼迫的很少,即使有钱有势、有名有利地位的,也不久就转化,一切无常,都是假的。虽然是假,也得假戏真做,还是要认真对待,照样应付。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开世间觉”,否则,难免人家讲佛教是消极的。
佛法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并不是叫你消极逃世。《金刚经》有句话可证明“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一切法皆是佛法,“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都是佛法。过去有些大德说法时,上座醒木一拍,就下座了,说法说好了,拍醒木就是佛法。今天浴佛节向释迦牟尼佛顶礼、浴佛、拜愿,这是事相,但事相就是理性。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注意这点,理性上本来空无一物,一切烦恼就是菩提,一切生死就是涅槃,了无一法可得。但不能抛弃事相,理性要顾到,事相也要顾到,理事不二。今天四月初八大家来顶礼释迦牟尼佛,就是事相,这事相就是理性。所以在佛菩萨圣诞、出家、成道日子,凡是有佛事可做的,我们佛弟子都来顶礼、供养、很好。佛教中有两句话“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在佛法佛事门中任何活动,布施、供养、礼拜、赞叹、回向,这一切一切都是佛事,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每一法都有利于本心的修证,有利于证到自性的清净三昧。还有一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实际从理性上讲,对六尘境界一点不随流转。从理性上化空,从事相上照做,但不粘不着。《金刚经》中处处讲破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切相、我相、法相、空相等全破掉。但又讲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讲修一切善法,都是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修行人对于理事不二这一点应很好领会。我们聚在一起庆祝释迦牟尼佛生日,因缘十分难得。而且人生无常,佛问弟子人命有多久,有的弟子讲几天吧,讲不定过几天就死了,化掉了;有的讲人的生命很快,一餐饭的时间就死了,现在心肌梗塞、脑血栓特别多,一下子就死。但释迦牟尼佛认为还没讲到点子上。“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生命结束,与世界告别、与亲人告别,这完全是事实,在现实世界中也可看到、听到。在医院里生癌的,特别是心血管病的,子女送进去后,第二天就死了,人命真的在呼吸之间。根据释迦牟尼佛讲的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我们还是要深刻的体会,才能获得学佛的利益。
第二部分简单讲修行的方法。众生根性万有不齐,众生习惯、环境、文化、背景都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五时说法,说无量法门。但这些无量法门中,都是靠自力,说难也不难,只要把妄想转化,把我执转化。我们修行惟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转化我们的妄想、习气。我执者,就是以我为中心,这“我”就是法相中的第七识,第六识专门是分别的,是是非非;第七识好比货物进来,要经过他检查好、坏、是、非,第七识是以我为中心来看待一切事物,是我执。第八识好比检验员检验过后送到仓库。因此,六识是分别依、七识是染净依、八识是根本依,互相依赖,主要转化第六、第七识。从法相来讲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第八识都是现量的。所谓现量者,他本身不起分别,起分别最容易造业的是第六识、七识,而第六识、七识中最猛烈的是第六意识,第六识是我们普通讲的妄心、妄想。因此,修行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妄想、我执转化了,就成就菩提。当烦恼妄想转化后,清净的境界就是菩提心。不必怀疑,佛菩萨一直都有这样的开示,《楞严经》所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所以我们修行时,修任何法门都是把妄念化空,把我执破掉,就能成就菩提,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在第八识里都含藏起来,八万劫前念一句阿弥陀佛还没忘记。在修行时种种习气都会翻出来,如没办法对付它,就要受生死流转之苦。众生毕竟是众生,苦恼很深,释迦牟尼佛深慈大悲,因此,说了种种法门之后,又说了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今天将念阿弥陀佛的道理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修持有限,非常浅薄,也不一定讲得清楚,供大家参考,互相交流。
释迦牟尼佛见一切众生业障深重,见思烦恼不断涌现,因此,在许多经典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是大本《大乘无量寿经》、小本《阿弥陀经》中讲得很是明确,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如何成佛?法藏比丘如何发愿?特别大本中劝谕策进,讲得入木三分。小本中很重要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连续念佛到七天(七天不是一个定法,不能把佛法看成一成不变),要求达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四字很重要,就是一心不乱嘛!因此,临终一关每一个修行居士都要碰到,究竟能不能了脱生死,是不是自心颠颠倒倒,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时亲爱别离,大哭小嚎,悲伤哀悼,难免心有所动,或财产、子女、房子放不下,或债权债务放不下,临终时,这样要了生脱死就较困难,因为其心颠倒不安。心不颠倒就是正念头分明,临终时万念皆空,欢欢喜喜上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世尊为我们开导,弥陀世尊慈悲接引,我们按佛的教导依法修持,就可往生。坚持做功课十分重要,全事即理,不能光空讲理论,事相上不能忘记。当各种生死苦恼境界来时,特别在修行中间,非但要静中修,而且要动中修。上座做功课时是修行,大悲咒、心经、普门品或大乘无量寿经念一遍都可以,各人安排不同,但功课后多数居士忘了修行的任务,忘了自己是一个佛弟子。佛弟子就是以修行为家务,二六时中念念不忘,寂而常照。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照。在功课时要念,平时也需要念,念就是转化习气,消磨习气,处处与习气斗争。这是修行重要关键。功夫不易上去,得定开慧,不易做到,境界来时往往不易洒脱自在,因此,不但要理事不二,同时还要动静不二,静中要修,动中也要修,上座时修定,下座时用智慧对付一切、影响一切、化空一切、把一切法化空,一切法化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做功课时,常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从这里可看到,为什么不讲其他波罗蜜,而讲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对我们学佛人来讲是不能少的。因此,归纳这两点,劝请各位大德、同修,在修持时一方面身口意事相上恭敬礼拜、恭敬修持,特别在日常生活中,境界来时,喜怒哀乐来时,要提高警惕,不能随它随随便便流转,否则,功夫白用。讲得通俗一点,是处处与自己反对,与自己过不去,这是修行的重要关键。希望在座各位同修、居士,不要辜负释迦牟尼佛一片好心,在无量法门中开出一个净土法门,这法门提起就是,用不着布坛场,如密宗一样;用不着研究深的道理,如止观法门一样;一句阿弥陀佛蓦直念去,随时随地提起就是。这法门三根普被,法身大士普贤、文殊、观音等菩萨也不离开念佛,只有依佛才能究竟圆满菩提心。凡夫大多数业障深重,很痛苦,家庭干扰也大,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奉劝各位对一切世务、家务也要安排,好比做戏一样,明知是做戏,但做得不好大家不要看。所以要精心处理好,安排好,尽自己能力做好世务、家务,在这基础上要“心无所住”,过而不留。《金刚经》妙义无穷,任何四句偈可胜过七宝布施,胜过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为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尽管七宝布施,还是有为的,而《金刚经》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还是要生,但要生无所住心,不要粘住。每位居士要反问自已,一切六尘境界来时,不住牢,也不断灭,还是有心。这是什么心?请各位自己去参究。
总的来讲,净土法门即事即理,即心即佛,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不可思议的奇妙法门。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用不着其他方便,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心开。自心开悟,知道去了妄心,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还有一个如如不动的实相,这是一方面;还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摄起来;这时清净之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佛念,净念相继,念念不污染,念念都是实相境界,这时也就是涅槃境界,“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通过今天祝贺浴佛节,大家皆大欢喜,继续努力用功吧!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五、浴佛节上的讲话: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