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氣束心。發心勇猛的人,可打精進佛七,克期取證。元音老人說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隨著呼吸細細緩緩念去,雖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昔年將念佛經驗和受用,寫成四偈,現恭錄二偈,借花獻佛,普作供養: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沈著安閑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這是淨土宗的關鍵問題。過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現在根據佛言祖語,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就教于淨宗大德:
1.執持名號,至心懇切,可以帶著惑業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釋尊悲智雙運,爲頭出頭沒、速生速滅、浮沈于生死大海的迷妄衆生,指示一條出路——橫超叁界,使一切利鈍諸根,都得度脫。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天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如果說必待惑業消盡,不許帶業往生,這便同一般的豎出生死,不成其爲特別法門了。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曾指出淨土法門是“特于無量法門出勝方便。”大師所謂“勝方便”就是不斷惑業,帶惑往生。大師說:“依余宗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叁界,不受輪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此外曆代祖師大德,也都處處闡明這一要點。
2.有人認爲既有惑業障住,如何往生淨土?這一方面是彌陀如來“十念必生”大願的感應,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沈;一方面由于此人臨終“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頓出生死。譬如千江萬水,只要沒有狂風巨浪,雖有微波,也能顯出月光。蓮池大師說:“令謂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裏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顯彌陀本願的不可思議。
3.《觀經》所說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觀經》所說,下品叁種人,都是造惡衆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 —— 八十億劫的生死罪業,而得往生。可見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只要信真願切,心力堅強,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業,往生極樂。但正象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可見這些人雖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業都已消盡,那末二菩薩爲什麼還說“除滅罪法”呢?又如果罪業都消,往生者個個斷除了見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末生凡聖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觀經》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無生法忍,已破了無明惑,或得阿羅漢道,已斷盡見思惑,都是斷惑往生;而後五品有的要經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羅漢,有的要經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見往生時,都是帶惑而生。由于帶惑有深淺,故證果有遲早。所以經典中雖沒有“帶惑往生”的提法,但實際上對“帶惑往生”的涵義,已作了具體表述。總之,博地凡夫,惑業尚在,而能橫超叁界,長謝生死,非帶業而何?嚴格地說,在沒有證到妙覺位以前,都可名爲帶惑,羅漢雖斷見思惑,還未斷塵沙惑,未破無明惑。圓教初住菩薩,雖破一品無明,尚有四十一品無明待破。所說雖是教相,但教相正說明理性,性相原是圓融一體的。
綜上所述,帶業中有消業,消業中有帶業,不宜說只有消盡惑業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難,摧人善根,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聽說只要具足信願,可以帶業往生,臨終自有佛來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願已足。這是走到另一極端。由于依賴心強,平時不重視老實念佛,臨終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業,往生淨土?只有隨業漂流去了!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凡是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亂,光明顯發,與佛光光融通,就“生則決定生”了。正象每一電臺發射的電磁波,遍滿虛空,這比喻佛的光明無處不照。如果我們能轉動接收器的旋鈕,調准波長、頻率,世界各地聲音,立即就在當前。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亂,也能起感應作用,在刹那間,由佛接引生到淨土去了。那麼爲什麼又說“去則實不去”呢?這是因爲我們的真性廣大無邊,周遍法界。正象《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又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可見十方世界無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極樂淨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來去之相可得?“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而卻理事無礙;知佛無來去,而見佛來,明本來無生,而現往生。正象一座大圓鏡中,顯現數十層樓閣、山水,層次分明,但鏡光並沒有去來。有些行人喜談理性,厭說事相,但理事不二,本來交徹,又何必舍事就理,離相覓性呢?如果我們以生爲生,這是常見;以無生爲無生,這是斷見,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才是第一義谛啊!
(叁)爲什麼說“禅淨不二”
禅淨一門,歸源都是一樣,但門庭設施有異,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張即心是佛,直下無念,頓悟清淨心體,空寂靈明,妙用恒沙。淨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久久功純,念到根塵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古德說:“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二門不但是分無可分,而且是合無可合;分合都談不上,還論什麼同與不同,二而不二呢?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淨宗行人,應從這裏死盡貪心!
回 向 偈
我寫此文 嚴淨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叁途
見者聞者 度人自度
盡此報身 共生樂土
(原載于《般若花》、《念佛大圓滿》)
2、上師關于淨宗念佛的圓滿開示
(2003年徐恒志老人講于上海麥克花園)許洪亮編錄
弟子問:師父啊,請您對佛教關于淨土法門多多開示,讓大家能夠如法修學,好好念佛,了生脫死,往生極樂,然後再回入娑婆,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
徐老開示:釋迦牟尼佛根據衆生不同根性,應機施教,密宗、禅宗、淨土宗等等。由于衆生的根性個個不同,所以佛應病與藥,不同病根,不同習性,應機說法。因爲衆生根性無量,所以法門也就無量。
佛法無量法門,歸根到底,總的目的,就是希望衆生能夠離苦得樂,息妄顯真,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這是佛教的宗旨。
雖然有無量的法門,但是根據古來大德的開示,想即生了脫生死,成就這一大事因緣,並非簡單容易啊!而淨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別,非常殊勝,主要特別在叁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
關于念佛的方法,首要的是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是十六觀經裏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是心作佛”呢,我們念淨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亂”四個字。一部《佛說阿彌陀經》,重點只是兩句話:一句是“一心不亂”,另一句是“心不顛倒”。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亂”,一句是“心不顛倒”,而“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歸根結底是“一心不亂”,要求非常明確。
一心不亂分爲兩種:一種是事上的一心不亂,一種是理上的一心不亂。
事上的一心不亂,就是碰到各種五欲六塵境界,能夠心不散亂、不動搖,事相上做到雜念不起,這是“事一心不亂”,相當于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證到無生,斷除了見思惑兩種煩惱,因而出離叁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實際上也斷見思煩惱了。但是,還有兩種惑煩惱沒有斷:一種叫塵沙惑,塵沙煩惱;一種叫無明惑,無明煩惱。因此,有些大阿羅漢回小向大,繼續前進,先破塵沙惑,再破無明,見法性,就成爲法身大士。《華嚴經》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破無明,見法性。叁種惑:見思惑比較粗,塵沙惑比較細,無明惑比較微細。《首楞嚴》裏談到叁惑時說,不盡叁惑,即使有神通,亦爲入魔道。修持必須逐步地破盡叁惑。叁惑破盡之後,在位置上講,等于圓教初住菩薩,等于別教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性,到這個地步,才談得上理一心不亂,理上的一心不亂。
什麼是“理一心不亂”呢?曉得自心就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念佛時,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雙亡,叫理一心不亂。在這個境界裏,寂而常照,照時不起妄念,靈明覺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體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體,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這時候,定慧、寂照屬于不二境界。
我們念佛人,從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絲不挂,不入迷惑,緊緊湊湊,綿綿不斷,淨念相繼,到後來逐步逐步就可以進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時,實際上就是禅。所以,禅淨不二。常說念而無念,又說無念而念。念,還是念的,但沒有挂礙。心裏沒有挂礙,無能念之相,也無所念之相,全沒…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四、念佛大圓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