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P14

  ..續本文上一頁悉。知《般若花》已收到,很好。對書中所說,仁者多有會心之處,難得!學佛原在以心印心,本非言語文字所能闡明。所詢“明心後當以何爲歸”,明心後仍歸于自心,自心本不可得,即歸于不可得處,此在明徹後,自知歸處。未徹底明悟前,仍需借密法以修煉之,以便增強打掃習氣之定慧力,習氣打掃至如何程度,即悟證自性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則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自無生,今亦無滅,十方佛土,隨願依托,無生而生,生即無生也。禅、教、淨下手方便不同,歸元並無二路,明心後則知即禅、即教、即淨,而亦非禅、非教、非淨,全是一圓融清淨寶覺。此就根本處言之也。在實際修證上,由于各人願力不同,可以自揣根性,隨宜學修,一般來說,禅宗全仗自力,密、淨二宗,兼仗他力,故曆來祖師大德明悟後多轉向淨土,以迅速圓淨功德。“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是愚行持宗旨,並以此自利利人。仁者亦欲“共赴蓮臺”,何善如之!

   修心密時多昏沈,印堂穴等處有緊脹感,刺痛感及眼角膜發紅等,說明在修持中有昏散交攻及虛火上炎現象,一宜堅持印咒,平心靜氣地修持,隨時注意氣沈下腹部,妄念起時不隨不舍,只顧到持咒,自然漸歸于平靜。又須知各人多生所習不同,故反應亦不同,也有用功愈切,習氣翻出也愈多,此乃好事,並非壞事,譬如打掃房舍,垃圾搬運正忙也。至于有時不能坐足二小時,此主要是定力不足,影響體力,(如有定力,二小時很快過去)逐步練習之,當能好轉。(目前天熱,體力也易疲勞)總之,修心最宜不急不緩,無住無著,善巧方便,以調伏之。心中心法,上座時是培養定力,(修止)下座時是練習慧力,(修觀)定慧雙修,久則功夫成片矣。所雲“無力扭轉”,被“名相所轉”,皆定慧力不足之故,但不必急,水到則渠自成,只要時時凜覺,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習氣自能逐步脫卸。

  目前修法階段,不宜讀大部經典,得定開慧,明心見性後,才可取以印證,至此則叁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否則未免被“名相”、義理蔔度所轉,對修法無益。古來宗下大德在一個階段,亦往往放棄文字,專重參究,莫非先求打開自家寶藏。至于一般禅宗語錄等,目前階段也以少看爲宜,古人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也。略書所見,藉供參究。複頌暑祺。

   愚恒志 手啓1992年7月22日

  智俊仁者慧鑒:

  9月23日 手書敬悉。智偉居士求法心切,故已允方便遙灌,使能進修,希 諸仁者互相切磋,共進于道。所言“登戰”未知是何人,知皆從氣功轉入心地法門,皆夙慧有以啓發之也。

  聞仁者近期習氣種子翻動厲害,這是大好事,說明第八識中含藏無量習氣種子,今被功夫迫急而翻騰出來,正是進步之時,切勿懷疑。諺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此之謂也。當知翻騰習氣種子,乃修心人必經之過程,惟有不驚不怖,不取不舍,自能逐步業消智朗,又須常發無上菩提之心,一面修法,一面忏悔,自能逐步定慧雙融,寂照現前。

  修心中心法,大致已有百座以上,執著既較前減少,意境自與前不同,但定力畢竟不足,故遇事無力,仍難放下,故仍堅持修法,此雖事修,不異理觀,非定不足以啓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實修持,打好基礎,日後有受用時也。拙作《般若花》87頁“除習氣的過程,”可作參考。上座後不願結印、不願持咒,當念全事即理,事理不二,天下豈有不勞而獲之便宜事乎。一切法本是一時方便,但不宜放手過早。六祖雲:“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壇經》)此即起觀之法,關鍵在常常回光返照此空寂靈明之性體,久則“虛明自照,不勞心力”矣。元音老師仍在上海,健康如常,請諸仁勿念。複叩自在。(徐州學習如有暇歡迎來滬一行。)

  又五蘊不外色心二法,此二法乃妄心所顯,妄心若息,則諸法皆亡;息下妄心便是“照見五蘊皆空”,則能“度一切苦厄”矣。

  愚恒志 手拜1992年 9月28日

  智俊仁者道眼:

  11月27日函悉。關于修法翻種子現象,這是必然過程,用功愈切往往習氣翻出也愈多。正如打掃屋內塵埃雜物,此時搬運正忙也。至于昏沈也是一種“隨煩惱心所”,容易出現,隨著定力增強,逐步自可減少;夢中境界乃是“獨頭意識”。志軍居士所說:“堅持下去,便會好轉”,乃是正論。所謂“難以與自己逆”者,亦與定力有關,昔庵提遮女曾問文殊菩薩:“明知生是無生之理,何以卻被習氣之所流轉?”文殊菩薩答曰:“其力未充!”故總在于一切境不取不舍,自然化于無形。若樹立對立面,著意與之鬥爭,則能、所角立,心境不融,又難以相應矣。又明心以後,方具有與習氣交戰之資格,否則如暗室無燈,難以打掃,徒自辛勞耳。總之,加強修法,及練習返照,久之便可定慧等持,入不二法門矣。

  真禅法師平時甚忙,愚亦事冗,故相見機會不多,恐法師未必記得起我也。仁者可隨緣迳自參禮之。此頌精進。

   愚恒志 拜啓 1992年11月22日

  智俊仁者道席:

  1月15日函已悉。因春節不在密雲路,暫住小兒處十天,故遲複甚歉!仁者所說修心中心法,感到很不適應,身體不舒,頭部發脹,此乃習氣內蘊,氣血受阻所致,照此情況可改修六字大明咒,每次坐一小時,口仍金剛持,手結蓮花印,萬緣放下,念起不理,埋頭前闖。坐前先念四皈依,坐後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下座。吾侪凡夫具足貪嗔癡慢種種惡習,根深蒂固,原非朝夕可除。今修無相法門,目的在得定開慧,明心見性。明悟此本不生滅本無去來之自性後,然後安住本位,起應萬機,除習氣才有辦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因知自心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久之習氣自能逐步消于無形。心中心暫可不修,因法無定法,隨人而施,譬如對症施藥,原不能死執,能息妄顯真,轉化煩惱,即是妙法;而所謂妙法者,亦用于一時,使由修而悟,由悟而證也。對于妄想習氣,要如率兵攻敵,義無返顧,常與自己逆,便是進功,但亦不能如兩軍對峙,牢固執著,只要不理,自然消落。由于力量不足,故須修法以助定慧之力,目前依法虔修,實不可少。祈慧察。順祝光明自在。

  愚恒志 手啓1993年1月27日

  智俊仁者慧目:

   近修六字大明咒,感到身體舒適,並能堅持一小時以上甚好,佛法是以種種方便得定開慧,原無定法,只要定慧等持,事理並進日久自得消息,至于仍隨境轉,乃功夫和力量問題,只要“锲而不舍”,則“金石可镂”。

   對《學佛入門》上心中心要旨的論述,能否複印一份寄下,以觀虛實,“悟真子”不知爲何人。(如過長不便,則作罷。)

   諸仁者擬邀請元音老人來鶴(壁)過夏一事,經與老人家商量,據告“因年邁不克遠行,有負諸仁願望,亦無可奈何”。特轉告,以釋遠念。此頌法樂。

   愚恒志 手啓1993年5月9日

  智俊仁者道席:

  函悉。“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此話可參,亦可考驗學人之見地。仁者前因未悟本來,故勞“搬經參書徒勞辛苦”。忽被熟人一問,恍悟主人公何曾離我一步,古人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仁者今能一念回光,見自本心,識自本性,了知“萬緣放下即是它”,理固不錯,事須漸除,此後但能綿密保任,時時覺照,做到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久則打成一片矣。勉之,勉之!

   上次寄來《學佛入門》複印本,即是骧陸師公之《學佛最初之決定》,一點不錯。早曾函複,今知仁者並未收到。

   今錄大乘經所示數段,助仁者印證:

   一、《楞嚴經》雲:“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叁、《圓覺經》雲:“諸幻滅盡,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即祝輕安。

   愚 恒志 和南1993年6月26日

  

答李建偉居士

  建偉仁者慧席:

  

  來信收到,您得遂心願,依法修持,已逾半年,福德因緣,甚爲稀有。今悟《楞嚴》所說悟到與六根、六塵無關的東西,這東西當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就全體呈露。正像您說,見性不難,難在契機,故從前禅師往往觸境悟性,慶快平生。加上腦部象中心炸開,這即是所說的“爆炸”,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但功夫無止境,開悟也有深淺、粗細的不同,不問收獲但事耕耘,祈仁者繼續精進,進一步明悟本性,“不到長城非好漢” 也。

  

  仁者要取名,也好,名曰“智偉”。字幅寫上,聊留紀念。此頌新年吉祥。

  

  老朽 恒志 拜書2002年1月22日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