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咒,也沒有伽陀,就是平常的話,平常的話每一句都有極深的含義。我們用“大手印”的觀點一看,一開始就是佛,陪伴佛的法會上是些什麼人?是十六大尊者,十六大尊者以外,加上文殊師利法王子,加上阿逸多菩薩。這兩位菩薩在佛的時代是應化的肉身,然後再配備乾陀诃提(菩薩),然後再配備常精進(菩薩)。一個是不休息,一個是常精進。這樣的法會配備起來,完全地已經告訴我們“你自性即是佛”。由這一點告訴我們,何況後邊的那些文。元音老人所提出來的“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種論點,也就說是整個《彌陀經》就是一個“大手印”,就是已經在顯教裏,把密教的精華都含在裏邊了。這是我看了元音老人的著作之後,我的體會。我體會是否正確?不敢自信,所以要請教老人家指點一下。
然後,我們密教裏邊還有“大圓滿”,“大圓滿”是紅教裏的最高境界。“大圓滿”和“大手印”這兩種境界即身是佛,用不著你再多余去“心外找佛”了。就是我們黃檗祖師的“以心印心”,直接傳下來就是如此了,那就跟黃檗祖師的《傳心法要》完全吻合在一起了。所以我認爲“顯”裏邊就有“密”,“密”裏邊就有“顯”,“顯”裏邊就有“淨”,“淨”裏邊就有“密”、就有“顯”。這幾個包括教下,包括宗下,乃至我們教下的教內別傳的淨土宗,跟密宗完全是一個整體,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後人楞是把它分成幾截,顯是顯,淨是淨,密是密,禅是禅,教是教,互相地指責或者自炫,這都不是什麼好現象!今借袁居士去看您的機會,把指示告訴他,他再傳給我,將來有機會我一定去上海拜訪老人家,求教老人家。
第叁個,再有一個問題請教您老人家:就是《金剛經》與《彌陀經》的關系。我認爲《金剛經》整個談的是真空,我認爲《彌陀經》談的是妙有,真空跟妙有仍然是一個整體。《金剛經》談的主要是離開四相。在《彌陀經》裏邊就是講要見相,見相是見什麼相呢?是要見實報莊嚴土的這種境界。我們學佛,當然是學最高境界,取法乎上盡得其中,我們取法取于上。因爲淨土宗不是分四層嗎?一個是實相淨土,最低的是持名,還有觀想,還有觀相。我們把思想提高到實相那兒,然後我們所希望將來能生到實報莊嚴土。到了這種境界,是不是我所說的《金剛經》的境界真空與《彌陀經》的妙有?這兩個是不是也是一個整體?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妙有之外沒有真空,真空之外沒有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是不是如此
一並請您指教。
徐老回答:
呂老居士,您很謙虛,也很淵博。您講的這些問題我一知半解,也不能正確地完全回答您。但是大家互相商量,我想還是可以的。
您老人家講的“大開圓解”跟“明心見性”是一回事,我的看法這個意見還是很正確的,很好的。從宗下講起來它是“明心見性”,在教下來講就是“大開圓解”,所以“大開圓解”跟“明心見性”實際上是一回事。比方講天臺宗,天臺宗到名字位的時候,“六即佛”說名字位的時候,就是教下的大開圓解,宗下來講就是徹悟本來,徹悟本來就是明心見性。這個問題我對您老人家很欽佩的。
呂老居士您這第二個問題:關于理與事的問題、色與空的問題。您講的非常好,我非常欽佩您,我總得到許多學習的機會。實際上我們佛教講起來理與事是一回事。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理事不二,從來就是不二的,所以理論跟實踐,在佛教講,它是不二的。至于空與色,空就是真空,色就是物質,真空和物質也是一回事。所以《楞嚴經》講,色身、虛空、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所以空與色、物質與精神,實際上都是不二的。您老人家講的、理解的非常好,我得到許多學習的機會,謝謝您。還有關于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實踐上講它們是兩回事,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佛教講起來理事不二,一向都是這樣了。如果把它分成二了,那就是分別心,分別心有了,你就是凡夫。所以能夠把理事、把空色、乃至心相、還有止觀,種種對立法門能夠統一起來,就是佛法;不統一就是凡夫知見。這個意見我補充這一點,對不對請您指教。
講的“大手印”是密法裏最高的層次,這是很好的。“大手印”實際上就是講的實相的境界,它的這個境界跟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實際上是一回事。您把大手印跟阿彌陀佛等同起來這個關系,是非常有效的、非常踏實的,也都有獨到的見解。我非常欽佩您。
禅與教的問題。教下華嚴宗、天臺宗、法相宗。教下實際上是理論上的指導,這理論上的指導,實際上也離不開實踐。如果理論沒有實踐,那是空洞的理論;如果只有實踐沒有理論,那是盲目的實踐,這兩個實際上是不可分的。因此,您老人家講的,關于這個“禅、密、淨”,應該放一個“教”,也是很完美的,也很正確的。爲什麼呢?因爲教是理論上的說明,說明什麼東西?說明我們實踐方面中的種種方法、境界,實際上是一回事,如果把教與宗分開的話,那麼就好像是割裂了。實際上教與宗,在佛教來講是兩個宗派。宗是禅宗,作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宗。教就是用各種方面說明宇宙人生的種種現象。但這兩個是不可分的,分以後就成爲割裂了,並不圓融無礙了。因此“禅、淨、密”放上一個“教”也是很完美的,我想這個理論應該成立的。
關于他(元音老人)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從時間上講沒有分別的。今生、已生、當生,對于我們凡夫來講好像有分別,證入本體來講,證入本體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所以說,“今生、已生、當生”實際上是一回事。元音老人把“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解釋得很圓融,這是他得到的境界。最近他的書由山東印出來了,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您老人家與他一樣的意見,我是非常欽佩的,非常感謝您老人家的正確知見。
還有“大手印”的問題。實際上“大手印”不是講修的因,而是講的實相,講的一真法界,名詞不同了,境界它是一樣的。這個境界在西藏講是最高的境界,是高層次的。大手印啊,有多種大手印,元音老人講的“大手印”,大概是米勒日巴祖師傳下來的,講得非常完美,他的解釋也是非常生動活潑,給學人很多啓發。您老人家看到之後,也請多提意見。我見了這篇文章,在前面寫了一篇序文,序文寫得對不對,也請您老人家多提意見,可以向您學習。
關于心外求法的問題。的確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密教與顯教好像不相隨和,互不相容。實際上顯教與密宗,我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大愚祖師講過一句話,他解答過“理講顯教、修密宗方便門、以歸于宗”,方便是不同的,但歸源是一樣的,不離開實相,不離開一真法界,因此顯、密應該把它一致起來。如果把顯、密分開,以後門戶知見,對中國佛教來講也是沒有好處的。還有一點,關于“心外求法”的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心外求法,不能夠圓融無礙。實際上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句。爲什麼呢?我們佛教主要要領就是明心見性,如果不能明心見性的話,心外求法的話那不是外道嗎?實際上嚴格講起來,整個佛法就是明心見性。當然淨土宗是另外的,爲什麼呢?因爲淨土宗是叁根普被的,上根、中根以外,下根還可以帶業往生,它是特別的法門。在中間來講,淨土宗心外求法總是不大妥當的,應該講,心佛不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對,我跟老居士一樣意見,顯教與密宗不能分開,方便不同,歸源都是一樣的。老居士的見地我非常欽佩的。
您老人家講的《金剛經》與《彌陀經》的看法問題,我非常欽佩的。因爲這個見地完全是佛所講的。真空、妙有,本來就是一回事,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好比我們大圓鏡照出來的東西,鏡子是空,影子就是有,您不能說它是兩個東西吧?是一個東西,真空就是妙有。那麼《金剛經》與《彌陀經》,我同意老居士的看法,空有不二,就是一回事。一個是講性,《金剛經》是講性的,《彌陀經》是講相的,但性、相是不二的。性、相爲什麼是不二呢?因爲全相即性,全性即是相,因此《金剛經》與《彌陀經》應該把它統一起來。還有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有許多人把《金剛經》作爲空,《金剛經》專門講空的,對這個看法我覺得不大妥當?爲什麼呢?《金剛經》固然講空的,但是也有講有的地方,比方經上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此法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就不是空了嘛。實際上《金剛經》很圓頓,圓頓之教,圓教,又是頓教。這個問題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裏面講得很清楚,他的看法基本上我們說是圓融的。他也講:“《金剛經》不是只講空,空有不二,是圓頓大法。”所以對《彌陀經》我們應該這樣講,它是妙有不有,實際上還是講空;《金剛經》講空,真空不空,實際上還是講有。對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啊?不是妙有嘛,應無所住就是真空嘛,從這句話裏就可看出,真空、妙有是完全圓融無礙的。對于老先生《金剛經》與《彌陀經》的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子,不知對不對,也請你多批評指教。
(《金剛經》,多數人都講它是空、空、空,所以藕益大師著《金剛經破空論》,《金剛經破空論》破的就是空嘛!對它的看法是空嘛,它是偏空嘛!《金剛經》怎麼偏空呢?它是圓頓之教嘛,應該這樣講就比較好。)[括號內文字是徐老對拜訪者所說,編者注。]
關于時間問題、空間問題。佛教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時間、空間都是我們凡夫的分別,時間、空間都是人們的錯覺。錯覺就是妄想,時間、空間都是人們的妄想。所以現在科學發達以後,對我們講佛法帶來很大的好處。
(德願居士提供錄音整理)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二、記徐老與呂香光居士的一段因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