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六、叁皈依的意義

  

六、叁皈依的意義

   [《覺訊》原文爲“歸”字,今改爲現代常用的“皈”字,編者注。]

  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受叁皈依,叁皈依是學佛的基礎。今天我想把叁皈依的道理簡單扼要地分四點來說明:一、什麼叫叁寶;二、什麼叫皈依;叁、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四、皈依中的一般思想情況。

  現在先談第一點:什麼叫叁寶?換句話說,就是叁寶的內容是什麼?叁寶就是佛寶、法寶和僧寶。簡單地說,佛寶有叁種功德:一、斷德,二、智德,叁、悲德。什麼是斷德?因爲佛已斷盡一切煩惱與習氣。什麼是智德? 因爲佛已具足無上智慧,洞察宇宙真相。什麼是悲德?因爲佛有大慈悲,隨處攝受救護一切衆生,沒有厭倦。由于佛有這樣叁種功德,非常難能可貴,所以稱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看齊的。我們稱佛爲叁界導師,因爲他不但具有高度的覺悟,而且能夠使我們解除煩惱,引導我們走向真理,他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了的。以上是說明佛寶的大概。

  法寶就是修持的方法,也就是我們追求真理的方法,是佛所教導我們的。依靠它去實踐,可以用來解脫我們的惑業煩惱種種纏縛,恢複本來的清淨覺性。我們生命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生死問題,只有依靠佛法才能解決。然而佛法是非常難聞的,因此我們稱它爲法寶。

  僧寶是以佛爲師依法修行的、遵循著六合敬的精神共住在一起的出家佛教徒的團體。爲什麼也叫寶呢?因爲它是專職修學佛法的集團,它是佛法的溫床,也是佛法的播種站。在這裏的僧衆已經出離了五欲境界,具足了清靜戒德;他們已不被名利所移轉,爲了覺悟事業,貢獻了全部的生命力量。惟有這樣團體(僧伽)和出家大德們的存在,才能把佛法很好住持和流傳下去。因此我們也要恭敬尊重,作難遇想。

  我們所見到的佛像、經論和僧衆,叫做“住持叁寶”。還有一種叫“一體叁寶”,就是自性叁寶。因爲每一衆生都本來具有自在無礙,與佛無二的覺性,《華嚴經》說:“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這就是自性佛寶。什麼叫自性法寶呢?因爲自性本來光明,能生一切法,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因此稱作自性法寶。又因爲自性本來清淨無染、慈悲莊嚴的,這就是自性僧寶。我們爲了要證到“一體叁寶”,所以要皈依“住持叁寶”。以上是叁寶的扼要內容。

  第二點:什麼叫皈依?換句話說,就是皈依的意義是什麼?皈依有兩種意義:

  (一)皈依就是“皈投”與“依托”。譬如想從此岸過渡到彼岸,就必須皈投依托到船上去。叁寶就等于是一筏船,我們皈依叁寶後,就能從生死苦惱的此岸,乘著叁寶的船,過渡到清淨涅槃的彼岸去。

  (二)皈依就是反染歸淨,從染汙的一面反歸到清淨的一面,所以皈依的“皈”字也可寫作“歸”,就是由黑暗反歸光明的意思。

  第叁點:爲什麼要皈依叁寶?換句話說,就是皈依叁寶的目的是什麼?皈依叁寶不外以下四個目的:

  一、爲了斷煩惱。煩惱爲什麼要斷?我想在座的各位已經體驗得很多了,今再簡單地談一談。由于煩惱的關系,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使我們不能積極奮發;它使我們的智慧不能顯發出來;由于沒有智慧往往做出許多顛倒昏迷的事情來,這許多造作後的力量——業力,都貯藏在八識田中,遇緣便又活動,使我們永遠不得清淨,不得自在。第八識的作用很大,能含藏一切種子,使不忘失。譬如我們一生中殺過一個人或救過一個人,就永遠不會忘記。佛經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如果身口意叁業不清淨,八識田中種子繼續播下去,煩惱就永遠要和我們糾纏不清,但在淨身口意、轉識成智以後,煩惱是決定可以斷的。

  二、爲了學佛法。煩惱雖然是可以斷的,但亦不能把斷煩惱看得太容易,必須要學習佛法,逐步修持,才有可能。佛法是非常豐富的寶藏,有待于我們去開發,懂了佛法後,才能用自己的智慧,來改造人格,奮發向上。所以學佛法是完全有積極的意義的,決不是一般所說的“暮氣沈沈”。

  叁、爲了度衆生。爲什麼要度衆生? 因爲一切有情的心靈都是平等不二的,當一切衆生在受痛苦受煩惱時,是和我自己在受苦惱時的苦一般無二,從這樣去體驗一下,就不由我們不發度衆生的心,所以佛有同體大悲。《華嚴經》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可見我們度衆生,正是莊嚴自性淨土,利人就是利已。

  四、爲了成佛道。就是以上叁個目的之總結,如果世間沒有佛法流傳下來,我們就根本不知道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永遠在生死中流轉,自己還莫名其妙。如今我們幸聞佛法,所以除了要做好世間的事業外,還要注意到出世間的問題。我們要轉迷爲覺,改造主觀偏執的習氣,證到圓融的、常住的覺性,使自己永遠安住在寂照輕安的境界中,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要獲得這一幸福,便必須從皈依叁寶開始。我們受了叁皈依後,八識田中就落下一個菩提種子,將來就可從這個種子開花結果,成就無上佛道。

  我們每天做早晚功課時,總要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正是我們學佛的根本願力,也是受叁皈依後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第四點:皈依中的一般思想情況。或許有人聽了報告後,會産生這樣一種思想:我們學佛有許多佛教經書可以參考,有許多大德善知識可以親近,何必一定要皈依叁寶?現將皈依叁寶的好處,分數點說明如下:

  皈依叁寶後,可以樹立我們的正信。要知道“信爲道源功德母”,如果不建立信心,怎能照著去做呢?有許多人對迷信與正信分不清楚,倒說信佛是迷信,其實人們常常被貪嗔癡習氣所迷,那才真是迷信哩。學佛法的人是要打破貪嗔癡習氣,求得平等無礙的智慧,所以完全是正信;而皈依叁寶是樹立正信的一個良好開端和具體表現。

  皈依叁寶後,可以鞏固我們的願力。願力也就是決心。做任何一件事情,願力是主要的動力,沒有願力,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同樣,如果以不堅決的願力來學習佛法,那只有種些善因而已,因此,這一點來處,是已學佛而不皈依叁寶的人所不能得到的。

  皈依叁寶後,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因爲受皈依後,在佛教教理的培養下,再不會輕信外道邪說,而能以佛法爲標准,譬如跑路就有了方向,不至于進退彷徨;而且事和理是不能分割開來的,假使我們在事相上做得不夠,反映到理性上也就不能圓滿,因此學佛法的人,應該皈依叁寶。

  另外,可能還有一種思想情況,就是皈依的次數問題。皈依只要一次呢?還是次數愈多愈好?其實皈依不在次數多,主要在于對皈依叁寶的意義,須要有正確的了解。我們在皈依叁寶之前,必須很好學習皈依意義,深切了解它的精神,然後禮請一位大德法師傳授叁皈依法,等到將來有了進步,可以繼續授五戒皈依,八戒皈依等等。

  以上已把皈依叁寶問題扼要地談過了,希望同志們在討論中,多多補充和發揮,爲正確地認識叁皈依的內容、意義和目的學好佛法而努力!

  [《覺訊》月刊(17)321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