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五、關于心性等幾個問題的解答

  

五、關于心性等幾個問題的解答

  ——徐恒志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專修班上報告

  關于“我”的問題

  問:究竟有我呢,還是無我?如果無我,那麼能起作用的是誰?

  答:(一)無假我:我們平時妄執五蘊身心的假我爲我,其實五蘊身心都是因緣和會所生,幻生幻滅,了無實體可得。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再說,我的一念,原是第七識的妄執,《成唯識論》卷四說:“於非我法,妄計爲我,故名我見。”可見若離妄執,本無我相。

  (二)有真我:如果沒有真我,不是斷滅了嗎?真我就是清淨自性,也就是破妄後所顯的真理,所以涅槃有常、樂、我、淨的四德,《涅槃經·哀歎品》中說:“性不變易,是名爲我。”它的體是清淨的,它的用是自在的。

  (叁)真我無我:在真性中並無我相,才有“真我”的一念,早已落入分別妄執,仍是妄我。所以雖有真我自性,但並無絲毫可執。所謂真我者,即非真我,是名真我。《俱舍論》卷叁十說:“故佛說正法,如牡虎銜子,執真我爲有,則爲見牙傷。”

  問:念佛往生的是真我還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與波,從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能信願念佛往生的,總不離自性的妙用,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但爲解決諸位思想問題,不妨作一分別:念佛仍有散亂,但因信願肯切,而帶業往生同居土的,仍不離我執,因惑業潛伏未斷,尚有我見夾雜;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見思惑雖斷,無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實報土,分分證到常寂光土,破無明,見法性,才談得到真我。

  問:真我妄我,如何分界

  答:你在一念未動之前,有什麼真妄可說!不是更談不到分界了嗎?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念才動,便有分別。由此可知妄想顛倒、癡迷不覺的,是妄我;妄想銷落,正智現前的,是真我。體則真妄不二,相則染淨有異,用則苦樂不同。

  關于宇宙觀和人生觀問題

  問:爲什麼說“佛法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統一的”?

  答:宇宙的意義是時間和空間,也是指客觀的物質世界,佛法叫做器世間,也叫“依報”;人生則屬于有情世間,也叫“正報”。但這正報和依報照佛法看來,都是因緣生滅之法,而且都不離妙明自性而有,所謂“一香一色,無非中道”,宇宙人生,圓融一體,哪有什麼正報、依報可分別呢?所以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說:“一真法界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關于心性問題

  問:認識心性有什麼重要性?

  答:心性問題,是整個佛法的基礎,因有心性,然後從真起妄而有輪回,而有因果,乃至有十法界以及四聖谛、十二因緣、六度等的全部佛法,將客觀真理全盤托出。大小乘修行境界不同,但都趨向涅槃自性,因此認識心性,是實踐佛法的關鍵。修行人不知有性,那麼能修所修的究竟是什麼?這樣豈不成盲修瞎練甚至成爲迷信嗎?所以不將心性搞清,就會失去理論依據,不但無法勸進同道,自己恐也不免動搖疑謗;如果定慧力強,能了了見性,自然對佛法永不退轉了。

  問:對心性問題有的抱著知難而退的自卑感,有的抱著不過如此的平常感,更有以爲此心即佛,有好高骛遠的自大感,請給我們解釋。

  答:(一)心性是人人本具的,成佛不增,在凡不減,即使自卑,此性還是不曾離開你,澄觀大師所謂:“棄之而不離”。那麼性究竟在何處呢?要知這自卑的一念,正是自性的發露。自卑可以發展爲自暴自棄,是很可惜的。學佛本望成佛,因此膽宜大而行要實。

  (二)此事本來是極平常的,以爲怎樣的玄妙,早被知見所誤,但若能真實契入這平常的本性,卻又並不平常。具戒、定、慧,得常、樂、我、淨,乃至諸佛菩薩的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也都從此性出。不作容易想,不作玄妙想,掃盡知見,來看一看本來面目。

  (叁)宗下參禅得入,往往有貢高習氣發露,以爲別人不能,因生傲慢,實際上,有此病根,所見必不實。假使尚未明白,而自高自大,更是中了我見我慢的毒。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力承當而不驕慢,同時努力實踐來證實它。

  問:心性理論怎樣結合實踐?

  答:實踐佛法,必須行起解絕。但明白心性道理,實踐時也有一定幫助,譬如知修行可以成佛,就有信心逐漸證入不生不滅的自性;知自性本空,于一切法能不取不舍,便不被妄念糾纏;知自性即空即有,就不至于沈空守寂,而能圓融世法,起諸慧用。

  問:過去金剛藏菩薩在圓覺會上也曾向佛提出叁個問題:1、“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2、“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3、“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答:佛當時答複他說:“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以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此中“金非銷有”譬喻妙性非因修有。惑未斷時,本來有的。“既以成金,不重爲礦”譬喻惑斷之後,不會再起無明。“經無窮時,金性不壞。”譬喻妙性成後,一任爲菩薩、爲羅漢,曆劫度生,本性仍自空寂。“不應說言本非成就”譬喻不應說此圓覺妙性,在無明未去時,本非具足。可見雖妙性本有,但不妨說有無明;雖有無明,不妨說本來清靜。

  關于實踐問題

  問:怎樣選擇法門?

  答:(一)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擇一專修:譬如人們或喜音樂,或喜詩文,就性之相近來學習,進步必快。興趣往往與過去熏習有關。

  (二)根據效果來決定:譬如藥不對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誤。

  (叁)依善知識指示:善知識能憑其過去經驗,結合具體情況,來對症下藥。但一般說來,大德祖師因悲心激切,爲了使學人死盡貪心,往往專弘一法,能方便隨機的較少,因此尚有下列一法。

  (四)念佛:用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業,上根人即生就能見性,明白自性彌陀,得理一心,上叁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叁品生;下根的帶業,下叁品生。由此可知道這一法門人人可學,自力他力兼顧,決無流弊,譬如阿伽陀藥,能總除萬病,確是實踐中的異勝方便。

  問:念佛時妄想很多,怎麼辦?

  答:蓮池大師指示我們說:“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可請體會。

  問: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們何必學教理?

  答:你能真信無疑、心不分別如老太太嗎?我們知見衆多,疑障重重,非學教理不可;爲提高自己,爲利益他人,也非學教理不可。

  問:見性後如何保養?

  答:見性後,能明明了了,不失覺照,就是保養。終日無功可用,而無時不在用功之中。

  問:人事磨練,有什麼重要性?

  答:欲除煩惱,必從煩惱上下手;煩惱是從人事而生,因此借一切人事來鍛煉打磨,是修心的不二法門。譬如平時也知念佛用功,一旦遇喜怒哀樂境界現前,卻隨它流浪,這樣功夫很難進步。從前梁任公先生說過:“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種種危險,皆我練膽之處;種種艱巨,皆我練智練力之處。”真修心人,在一切人事上,必不輕易放過![《覺訊》月刊437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