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養父母(索達吉堪布)

  孝養父母

  索達吉堪布

  我們孝養父母的時間,每天都在遞減,如果不能及時盡孝,以後定會終身遺憾。

  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霜殒蘆花淚濕衣,白頭無複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籴米歸。”

  在這個以自我爲中心的當今社會,太多子女紛紛以工資、家庭爲借口,將父母拒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對他們身體的衰老、內心的孤獨不聞不問,忘記了他們養育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藏地有一句俗話:“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頭一樣堅硬,對父母總是無所謂;而父母的心,卻像水一樣柔軟,始終惦記著孩子。就算孩子已四五十歲,按理說不需要擔心了,可父母還是放心不下。

  面對父母,我們爲人子女的,理應扪心自問:真正做到“孝順”了嗎?“孝”字的結構,上是“老”、下是“子”,本義是子女應把父母頂在頭上,可現在又有幾人做得到?

  春秋時期的郯子,是孔子的老師。他生性至孝,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前往深山,混入鹿群中。

  一日,獵人誤認爲他是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告之。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古代有這樣的孝子,令人非常敬佩。相比之下,現在很多人做得實在太差。且不說別的,單單是父母在家中叫你,好多人就不能一聽到便應聲,反而慢慢吞吞在做自己的事,將父母的呼喚置若罔聞。甚至即使回應,也是很不耐煩,沒有一點恭敬和孝心。

  包括一些出家人,可能空性觀得“太好”了,把父母也觀空了,覺得沒什麼。但從世間道德而言,對父母的孝敬不能缺少。

  唐朝有個懶殘和尚,可謂一代高僧。因母親就生了他一個獨子,他責無旁貸地負起孝養父母的責任。有時他窮得一文錢也沒有,爲了不讓年邁的母親挨餓,只有把自己的袈裟典當了,買米回來養親。後來他在詩中也寫道:“霜殒蘆花淚濕衣,白頭無複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籴米歸。”

  從過去大德的曆史來看,他們對父母是有執著,但這種執著並未影響他們成道。而如今有些人,出了家以後,對父母一點孝心也沒有,這是極不應理的。

  其實,不僅儒教推崇孝道,在佛教中,“孝養父母”也是最基本的善法。像《父母恩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都堪稱“佛門孝經”,經中詳細描述了父母恩重難酬,做兒女的應當如何報答。

  佛教不管小乘、大乘,均認爲父母是嚴厲對境,假如對其造業,果報相當嚴重。尤其是作爲出家人,爲了孝養父母,甚至可將信衆供養自己的錢,給父母使用。佛陀時代就有位阿羅漢,父母非常貧窮,他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于是請示佛陀。佛陀便召集僧衆,並作開許:“假令出家,于父母處,應須供給。”

  佛陀還親口說:“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

  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報答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忘。  

  盡孝等不得

  我們孝養父母的時間,每天都在遞減,如果不能及時盡孝,以後定會終身遺憾。

  很多人從小對父母的態度比較隨意,一直以爲父母愛自己是天經地義。父母由于寵溺孩子,也不多加指責。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子女,等到想報答父母恩德時,父母可能已離開了人間,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以前孔子帶弟子出遊時,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悲切的哭聲。

  孔子說:“快走,前面有賢人。”

  他們走到前面一看,原來是杲魚,他穿著粗布衣服,擁著鐮鎬在道路旁哭泣。

  孔子問:“你又沒什麼喪事,爲何哭得這麼悲傷?”

  杲魚說:“我有叁個過失啊!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而把父母放在次位,這是第一個錯誤;爲了我的理想,整天侍奉君主,沒有很好地侍奉雙親,這是第二個錯誤;與朋友交情深厚,稍微疏遠了親人,這是第叁個錯誤。如今我想報答父母之恩,可父母卻不在了,所以內心悔恨不已,才失聲痛哭起來。”

  孔子聽後,對弟子說:“你們要以此爲戒啊!”

  對每個人來說,父母的生育之恩、養育之德,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詩經》中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思是,我可憐的父母啊,生我、養我多麼不容易,而想要報答他們的恩德,這種恩德就像天一樣浩瀚無際、廣大無邊。

  所以,趁父母還健在時,子女一定要多盡孝,好好報答他們,千萬別等他們不在了,才悔恨得失聲痛哭。

  

  孝順並非只是給錢

  如果認爲“孝”就是養活父母,讓父母吃好穿好,而沒有用心恭敬他們,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何區別呢?

  

  有些人在父母年老後,每個月寄一點錢,就認爲自己很孝順。其實這並不是“孝”。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認爲“孝”就是養活父母,讓父母吃好穿好,而沒有用心恭敬他們,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何區別呢?

  那麼,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孝”呢?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聞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裏,用身體溫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床睡下。到了夏天,爲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席子扇涼,再請父親去睡---

  像黃香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根據不同的季節,給予不同的關懷,才是子女應當做的。但我們有沒有這樣呢?每個人不妨想一想。

  子女用錢孝養父母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安慰。作爲父母,晚年往往會感到孤獨、寂寞,始終覺得自己遭人嫌棄、沒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時要多加安慰,讓他們開心。

  其實這也合情合理。當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不會吃飯、不會穿衣、不會走路,而父母犧牲一切,悉心照顧我們長大,之後又關心我們讀書、工作、成家---到了現在,我們長大成人了,而父母的身體已經蒼老、體力已經衰退,這時候,如果對他們一點都不關心,那真是沒有良心的表現。

  有些人對父母關心很不夠,好像從降生以來,父母從未關心過自己一樣。當然,這也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包括一家人共同吃飯時,因爲對孩子的寵愛,菜往往先夾在他碗裏:“你是寶貝,最可愛的。”其實不應該這樣,吃飯時,應讓孩子先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有種恭敬的表示。這樣點點滴滴教,漸漸地,他就會對長輩有尊重之心。

  子女長大之後,若想報答父母的恩德,不能只用物質來回報,因爲當年父母對你的養育,並非只付出了物質,更付出了滿腔的愛。所以,若想回報這種深恩,就要真正關心他們,常常想著他們,就像父母始終牽挂自己一樣。

  叁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6歲那年,一次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端出蜜橘招待他。他沒有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時,懷裏滾出了叁個蜜橘。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這麼好的蜜橘,我舍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爲驚訝,一個6歲孩子便懂得克製自己、孝敬長輩,實在是難能可貴。

  因此,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也應該像小陸績一樣,時時都把父母挂在心上。

  

  要把父母的話當菩薩語

  佛教的《善生經》中也說:“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凡是想要做的事情,首先應呈白父母,看能不能做。

  

  有些人有了一點學問就傲氣沖天,每當父母給他講道理,就擺出一副不屑的神色:“拜托,你讀的書都沒有我多,還教我?”甚至大發脾氣:“唠唠叨叨,講什麼呀?煩不煩!” 這無疑會傷了父母的心。

  即使父母再沒文化,他們的人生閱曆也比你豐富,所說的話一定是爲你著想。所以,子女要好好聽父母教導。

  古時候有個人叫楊甫,小時候父母十分疼愛他,可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衰老,父母的話,他再也不愛聽了,反覺得他們啰嗦。

  一日,他覺得每天這樣過日子,挺乏味的,便有了出家的念頭。他聽人家說,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就決定辭別雙親,一個人去訪師求道。

  他找到無際大師,說:“我想拜在您的門下,學習佛法。”

  大師告訴他:“你不如直接去找佛菩薩學習好。”

  楊甫問:“我是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裏?”

  大師告訴他說:“很簡單,你趕快回家去,當你看到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個人,就是佛的化身。”楊甫聽完大師的話,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就趕快回家了。

  他到家後,已經是半夜。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著母親,請她來開門。母親聽到兒子回來了,高興地從床上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就把棉被披在肩上,有因爲很急著想見兒子,鞋子也倒穿了,急忙跑來開門。

  楊甫看到母親的樣子,“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 ,突然想起了法師的話。母親從以前到現在,對自己的教誨和包容,一點一滴,都浮現在腦海中。原來父母就是家中的活菩薩!

  領悟到這點,他頓時哭了起來,抱著父母說:“孩兒不孝,居然不了解您們對我的用心,從今以後,我一定聽二老的吩咐。”自此之後,楊甫便待雙親如同菩薩一般。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出于真心,平時的教導必然有價值,子女不要輕易辜負他們的一片苦心。尤其是,父母因你做了錯事而加以譴責時,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你一定要虛心聽受,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

  就像孟子,他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次不願讀書,從私塾逃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

  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爲什麼要這樣?”

  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辄止,以後怎麼能成才呢?”

  孟子如夢初醒,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敢曠課了。後來他學識淵博,繼孔子而成爲“亞聖”。

  此外,還有一個故事:

  晉朝有位將軍叫陶侃,他小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母親對他管教甚嚴,有什麼過錯,從不輕易放過。

  他二十幾歲時,在縣裏當小官,專門監管漁場。一次,他派人將一壇腌魚送給母親品嘗。

  母親推知是公家的東西,不但沒享用,還令差役把它帶回去,並附了一封信說:“你做官,隨便拿公家的東西給我,不但沒有叫我高興,反而叫我替你擔憂。”

  陶侃見信後,羞愧萬分,從此終生不忘母親的教誨,成了晉朝著名的清官。

  所以,對父母長輩有益的責備,應樂于聽受。

  常言道:“老人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老人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別看有些父母沒文化,但他們吃的苦很多,懂得爲人處世的分寸、接人待物的道理,這是比“紙上談兵”更有價值的財富。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處理各種問題時,應經常請教父母。他們的教導與指點,對自己會有很大幫助。佛教的《善生經》中也說:“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凡是想要做的事情,首先應呈白父母,看能不能做。聽了父母的建議,就可避免走許多彎路;否則,不經父母同意便去做,很容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對父母永遠要軟言柔語

  人老了,就變成了孩子。所以,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失,比如天天打麻將、喝酒、吵架,那麼子女應當好言勸解,不能語言犀利、態度強硬。

  

  一次,我聽一個年輕人說:“今天我父親做的事很不對,我就把他狠狠痛斥了一頓。”當時,他一副很英雄的樣子。

  其實這是不對的,即使他父親有錯,這種做法也不恰當。父母畢竟是長輩,要以柔和的語言來規勸。倘若因看法各異,父母不接受你的觀點,你也應婉轉地給他講道理。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

  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裏,把他送到深山裏扔掉。孫元覺拉著父親,跪下來哭著勸阻,但父親不爲所動。

  猛然間,他機靈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請把那個筐帶回來。”

  父親不解地問:“你要這個幹什麼?”

  “等您老了,我也要用它把您扔掉。”

  父親聽了,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大悟,趕緊把老人帶回家好好奉養。

  所以,縱然父母做得不對,性格難以溝通,子女也應巧妙地循循善誘,讓它們放棄錯誤的做法,而沒必要言辭犀利,令他們難堪。

  孔子也曾說:“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侍奉父母的過程中,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如果父母不采納你的意見,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以誠懇的態度反複請求。若能再叁規勸,明智的父母還是會接受的。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年輕時天下大亂,他常陪同父親李淵一起打仗。

  一次,李淵決定連夜拔營,攻打另外一個地方。李世民從各方面分析後,認爲敵方可能有埋伏,此舉難以成功,就再叁勸阻父親。

  父親不采納他的建議。眼見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李世民就在軍帳外面嚎啕大哭。

  李淵見兒子哭的那麼傷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較中肯,于是及時停止了進攻行動。

  所以,對于父母的錯誤,子女應想方設法溫和勸谏,若能這樣,父母很可能爲之動容。如此,既保全了父母的名聲,也盡了自己孝順的本分。

  

《孝養父母(索達吉堪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