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一次去化緣時,路上遇到一只猴子。它供養佛陀蜜蜂,佛陀接受後它特別歡喜,然後就蹦蹦跳跳,不小心跳到一個大坑裏摔死了。猴子死後轉生爲人,就是現在的蜜勝比丘。
比丘們又問:“他前世爲什麼是猴子呢?”
佛陀告訴大家:“過去迦葉佛住世時,他曾是一個年輕比丘,有次看見一位阿羅漢跳躍著過河,就譏諷他的姿勢像猴子,以此惡語的罪業,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爲猴子。”
可見,我們不僅不能嘲笑別人的生理缺陷,就算是取笑他人像猴子、牦牛、狗、豬等,也有相當大的過失。
十七世DB法王講《佛子行》時也說過:
第一世噶mb杜song虔巴,因過去在迦葉佛時,取笑一名長得像猴子的比丘,以此惡業,五百世投生爲猴子。之後轉生爲杜song虔巴時,長得也像猴子,並不好看。他還未出家前有一女友,因他長得太醜,就抛棄了他。他因此而生起出離心,並發願未來要長得好看一點,不然很難度化衆生。
惡語雖然只是語言上的業,但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並損害我們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家在生活中,無論對于什麼人,最好用正知正念來攝持,千萬不要說惡語。
薩迦班智達講過:“凡能傷人的惡劣言語,縱然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谷的回聲一樣,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此外,凡是指責對方過失,或口出不遜的語言,也都屬于惡語。還有,盡管表面不是惡口罵人,但若通過溫和的方式,使對方心不愉快,這種語言也包括在惡語中。
藏地有一句俗話是:“歡喜之食無大小,粗惡之語無多少。”意思是,供養他人的食品不管是大是小,只要表達了你的心意,就是好的;粗惡的語言不管說多說少,只要傷了別人的心,就不合理。
所以,只要讓別人不高興的話,我們應該全部斷除。《大寶積經》雲:“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悭吝,是人當解脫。”若能不指責他人的過失,也不舉發別人的罪過,遠離惡語和悭吝,這種人就會得到解脫。
“說法第一”
發心若不是爲了自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並不是一種取巧,而是一種遊刃有余的智慧。掌握這種智慧,做起事定會事半功倍。
說話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利益他人的一種方便。
比如,對醫生一直講天文學,他肯定不想聽;或者,對一個不太聰明的人,拼命地講難懂的邏輯推理,他也聽不進去。
衆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故而,往昔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廣開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均是“應病予藥”,治療相應衆生的心理疾病。
佛陀在世時,座下有十大弟子。其中,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對不同人說不同的話,是他的長項。
他見到醫生的時候,就會說:“醫生可以醫治身體的病痛,但心裏的貪嗔癡大病,你們有辦法醫治嗎?”
醫生回答:“我沒有辦法,您有嗎?”
他說:“有!佛陀的教誨如同甘露法水,可洗清衆生心垢。戒定慧叁學如靈丹妙藥,可以醫好貪嗔癡的心病。”
見到官吏的時候,他會問:“你們可以懲治犯罪的人,但有辦法讓人不犯罪嗎?”
官吏回答:“雖然有國法,但國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
他進一步引導:“除國法以外,你們和一切人民都應該奉獻佛法,這樣,這個世界的人就不會犯罪。”
遇到田裏工作的農夫,他會說:“你們耕水田、種糧食,只能滋養色身,我教你們耕福田、養慧命的 方法好嗎?”
農夫問:“耕福田、養慧命是用什麼方法?”
他道:“信仰佛教,奉事叁寶,對沙門要恭敬,對病人要看護,對慈善要熱心,對雙親要孝順,對鄉鄰要隱惡揚善,不要亂殺生靈,這都是耕種福田最好的方法。”
諸如此類,他總是在不同衆生面前,根據他們的情況,宣講讓人能接受的道理,衆人也樂于接受。
所以,發心若不是爲了自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並不是一種取巧,而是一種遊刃有余的智慧。掌握這種智慧,做起事定會事半功倍。
多說話有好處嗎
“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幹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爲之振動,人們早早就起來了。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無論是什麼樣的人,說話都應該注意分寸。
有些人說話怕得罪人,整天叁緘其口,什麼都不敢說,這肯定不好。
與人交談,要因人而異。對于正直、衷心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話直說,不必隱諱;而那些試探自己的人,問長問短之後,就添油加醋、斷章取義,臆造一些子虛烏有的事,對其就沒必要說太多,否則,言多必失,容易成爲惹禍的根源。
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常常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其實,有些話,該說時一定要說;不該說時,最好不要說。
有些人整天嘴巴講個不停,有用的一句也沒有,只是愛說是非、挑撥離間。一講人家的壞話,兩眼都開始發光,口才也非常好;一講有意義的道理,他就偃息旗鼓,開始打瞌睡了。
麥彭仁波切曾說:“語言若不莊重者,如同烏鴉衆人恨。”烏鴉成天哇哇亂叫,人們把這聲音視爲惡兆,所以都討厭烏鴉。同樣,語言不莊重的人,說起話來東拉西扯、喋喋不休,勢必會招來衆人厭惡。
《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子禽向老師墨子請教:“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幹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爲之振動,人們早早就起來了。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閉嘴
“經常胡言亂語者,容易被別人了知其心,其嬉戲之語有時被理解爲真實,其真實語有時又會被誤認爲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難以成辦,諸弟子應閉口寡言爲妙。”
我們說一句話時,先應考慮這話該不該說。畢竟,話一旦出了口,就覆水難收了。
有些人說話不管叁七二十一,一股腦把想說的說完,只圖一時痛快,結果卻是自找麻煩、自食惡果。
所以,蓮花生大士離開藏地時,教誡弟子:“經常胡言亂語者,容易被別人了知其心,其嬉戲之語有時被理解爲真實,其真實語有時又會被誤認爲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難以成辦,諸弟子應閉口寡言爲妙。”
著名的樂索巴格西也說:“我們的口實在是深墮地獄的因。世上若有人肯聽我的話,就應當將嘴鎖上,把鑰匙交與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須吃飯時才打開,平時都一直緊鎖著。如果能這樣,那該多好啊!”
宋朝的無門慧開禅師,也自稱爲“默翁”,他在詩裏寫道:“飽谙世事慵開口,會盡人間只點頭。莫道老來無伎倆,更嫌何處不風流。”字裏行間,不經意流露出禅師早已谙熟世事,既不在乎他人的贊毀,也懶于談論他人的長短,真正進入了風流、自在、逍遙之境界。
世人常說“沈默是金”,確實也不無道理。所以,我們平時應當常觀己過,時刻保持沈默。嘴巴用于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動辄就給自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哪些“閑事”必須管
在過失方面,與自己無關的閑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與己無關,還是應該去關心。
有些人在吵架時,常會說別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意思是,跟你無關的事,就不要多管,以免惹禍上身。
古人也講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什麼位置上,做好本分的事即可,不要越俎代庖,去管你不該管的事情。
話雖如此,但“不要管閑事”也不能理解的太片面。
有些人覺得,不管是什麼事,只要和自己無關,就不必瞎操心,應當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其實這是不對的。
1964年,美國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殺人案:當時38人目睹了一女子被陌生人刺殺,但在持續半小時、來回叁次的刺殺過程中,竟無一人救助或報警。這種見死不救的行爲,正是“不要管閑事”的真實寫照。既然人人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理念,又怎麼會去見義勇爲呢?
我還看過一則新聞:一個中年婦女同一個男子經過江邊時,聽見有人落水喊“救命”。男子准備去救人,那個婦女阻止道:“少管閑事,我們走路要緊,過一會兒他會自己浮起來。”結果,淹死的正是她的親生女兒。
如今世態炎涼,很多人都只顧自己,不願多管閑事,就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常看到有新聞報道:某某小孩不慎墜樓,剛開始沒有死,但附近的路人從他身邊經過時,一個個視而不見,誰都不把他送醫院,最後一個小生命就這樣斷送了;某某老人在街上犯了心髒病,輾轉痛苦了很長時間,若有好心人送他去醫院,肯定有存貨的機會,可是,在“不要管閑事”的想法下,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
所以,假如片面地理解“不要管閑事”,只會讓人心變得越來越冷漠。孟子曾說:“以天下興亡爲己任。”天下的興衰、衆生的痛苦,每個人都責無旁貸,並不是看似與己無關,就不必去管了。
總而言之,在過失方面,與自己無關的閑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與己無關,還是應該去關心。
“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
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語言是非常關鍵的,要想交流達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之間應該多說讓人歡喜的話。
佛經雲:“故當說柔語,莫言不悅語。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若說柔和的語言,不但不造罪,功德還會增上。反之,假如以刺耳的語言傷害他人,他人心靈上的傷痕,會很長時間都沒辦法愈合。
所以,“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我們與人溝通時,說話要柔和委婉,不能用粗暴的語言。
有些人認爲,粗語比較有力量,能成辦一些事情。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法國作家拉封丹講過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武,看誰能把一個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風首先施展威力,猛厲地刮起來,那人爲了抵禦北風的侵襲,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了。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那人漸漸覺得渾身暖和,繼而解開扣子,脫掉了大衣。
美語好比南風,粗語就像北風。愚者認爲做事情時,必須用粗暴的語言才能成功;而智者以婉轉的語言,就能把事情處理得非常圓滿。
當然,與別人交談時,除了說一些柔和的話語,還應該把意思表達清楚。《入行論》也說:“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不然的話,有些人滔滔不絕講了半天,別人也不知道他在贊還是在毀,這樣就很容易産生誤會。
總之,我們說好不但要顧及別人的感受,還要主題明確。掌握了這樣的交談技巧,與人打交道就會輕松多了。
《在說話中修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