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的根本是心——汕頭大學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而實際上,這些是宇宙萬法的真相,是人人必須面對的事實。如果沒搞明白這些道理,即使你是大名鼎鼎的博士、教授,或者是高高在上的領導、企業家,對于生命的真相照樣會存在愚癡。

  當然,我也不是要求大家都信佛,信不信看各人的緣分。不過,有些人總是對佛教心存偏見,一聽到“佛教”就嗤之以鼻。他們認爲,出家人是遇到挫折,在世間混不下去了,才跑到山裏出家的。當然,也不排除有這種情況,不過,絕大多數人出家並非如此。在人類的一切行爲中,出家可以說是極爲高尚的,如果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這種高尚不屑一顧,那時代是在前進還是後退,恐怕要打個問號。

  我建議大家去了解一下佛教,看看釋迦牟尼佛開示了什麼真理,對哲學、天文學、物理學有怎樣的宣說,科學家對此又是如何評價的……假如你對這些一無所知,那說明自己確實需要學習。

  話說回來,我們若想尋求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根本,否則,雖然想獲得幸福,卻可能親手葬送掉它。古印度的寂天論師曾說:“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這句話看似非常簡單,卻蘊含著發人深省的道理——愚者的行爲與目標往往背道而馳,也就是說,雖然他們希求幸福,但行爲卻是痛苦之因。

  現在不少人往往覺得,幸福來自對外境的占有和享受,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我始終認爲,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沒弄明白何爲幸福。若能懂得幸福的根本在于心,而不一定要有多少錢,也不一定要實現某個外在的目標,那輕而易舉就可擁有幸福。

  當然,一個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在也是判斷不出來的。1924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到四川訪問,他和陪同人員坐著兩人擡的竹轎上峨嵋山。當時是炎熱的夏天,轎夫們累得滿頭大汗,羅素暗自心想:“這些轎夫一定特別痛恨坐轎的人,大熱天的,還要擡著他們上山。或許他們在想,爲什麼我是擡轎子的人,而不是坐轎子的人?”一路上,羅素都在琢磨這個問題。

  到了半山腰,羅素讓轎夫停下來休息。他下了竹轎,細心地觀察他們的表情。出乎意料的是,轎夫們又說又笑,對于悶熱的天氣和坐轎的人,沒有絲毫埋怨,反而興高采烈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還好奇地問他一些有關國外的事情。

  表面上看,在酷熱的夏季,擡著客人爬山,這應該是苦不堪言的事。但轎夫照樣怡然自樂,可見幸福確實無關乎外境。

  後來,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文裏,羅素引述了這個故事,並得出這樣的結論:“用自以爲是的目光,看待別人的幸福,這是錯誤的。”

  大家要記住羅素的話,不要自以爲是地看待別人的幸福!我遇到過一些在家人,他們總以悲憫的語氣說:“你們出家人不能結婚,不能吃肉,好可憐!”其實,人和人的價值觀不同,在我看來,在家人有這樣、那樣的痛苦,才值得可憐,相比之下,多年以來,我這個普通出家人過得還算快樂。

  以前我打算出家時,老師和同學紛紛勸阻,但我還是選擇了這條路。20年後,當我和同學們聚會時,每個人都談了自己的經曆。通過交流,同學們才明白,雖然我的生活比較平淡,卻非常輕松,沒有那麼多痛苦。有個同學就對我說:“當時我們認爲你選擇錯了,現在看來,你確實有自己的快樂。”

  所以,在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時,不能僅憑外在的現象。看到無錢無勢者,不要以爲他們不幸福;看到榮華富貴者,也不要以爲他們肯定幸福。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的朋友對他說:“你多麼幸福啊!擁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國王笑了一下,隨後說了一句:“那麼,我們就交換一天的位置來看看如何?”

  第二天,國王讓朋友代替自己處理一天朝政。一天繁重的國事結束後,朋友疲憊不堪,不禁感慨地說:“當國王實在太累了!我只看到你幸福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你痛苦的一面。”

  還有些人以爲,當明星就肯定快樂,這也是一種誤解。前不久,我在上海遇到一個明星,在時下的娛樂圈裏,這個人算是比較有名。她給我講了當演員的辛苦,她剛演了一部電影,在拍攝過程中,每天晚上要背熟四張A4紙的臺詞。她還對我說,自己剛出道時演過一個公主,在大概半年時間裏,每天穿著特別沈重的服飾,演其他角色的小丫頭們都受不了,中途紛紛離開了。聽了她的話,我想:人們特別羨慕明星,其實明星也有痛苦,如果沒有頑強的毅力,恐怕也無法應對這一切。

  所以,談到幸福,我不得不經常引用佛教的觀點。在佛教中,有大量面對痛苦和快樂的教言,如果能學習這些,對自己會非常有幫助。現在許多人是實用主義者,用得上的東西才肯接受;如果用不上,即使別人講的再有道理,也不肯聽從。在我看來,佛教的道理相當實用,既然如此,各位爲何不去了解一下呢?若能這樣,暫且不論會得到多少幸福,至少能避免許多痛苦。

  叁、幸福的小竅訣

  1、要有面對痛苦的能力

  當今時代,不少人缺乏面對痛苦的能力,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爲:“生活是充滿陽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順順利利,不會遇到任何曲折。”然而,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因此,人們在享受快樂時,一定要有所准備——當快樂被摧毀時,自己應該怎樣應對?比如你現在有錢,你要想:“如果以後沒錢了,變成乞丐了,我該怎樣生活?”現在你家庭和和美美,你要想:“一旦家庭出現問題了,我該怎麼辦?”如果提前有所准備,當遇到痛苦時,就不會垂頭喪氣、愁眉苦臉,更不會選擇自殺。反之,假如沒有任何准備,遇到危機就很容易崩潰。

  現在的年輕人對感情特別執著,他們認爲戀人就是自己的支柱,將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戀人身上,每天用各種言辭贊美戀人。由于內心的期望過高,一旦戀人背叛了自己,他們就無法面對現實。其實,這些人應該想想:戀人離開自己,也許正是個機會,可以選擇另一條更好的路。

  佛教認爲,生活中的任何不順,諸如貧困、生病,都可以轉化爲修行的良機。因此,當我們遇到不愉快時,要善于從反面挖掘出價值。比如,堵車的時候,沒必要怨天尤人,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做其他事。我自己就是這樣,遇到堵車了,就會趁機下車散散步、念念經,或者思考一些問題。

  此外,當別人罵自己時,也要把它當作修忍辱的機會。當自己被單位開除時,沒必要喪失信心,而要想到尋找其他出路。

  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折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這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發出的感言,如此精神非常可嘉。人和人真的差別很大:有些人特別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擊,遇到一點挫折就倒下去了;有些人則有面對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違緣,也能頑強地站起來。所以,大家應該觀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還是堅強的人?

  有時候看來,人生這條路的確不那麼平坦,所以我們不能把一切想得太好。昨天,陳院長帶我參觀至誠書院,看到一件名爲“抉擇”的雕塑時,我非常有感觸。這個雕塑造型獨特——一個人懸在空中,雙臂向身體兩側平伸,被許多雙手往外拉扯著。陳院長說,這表現人在抉擇的過程中,被光明與黑暗、愛與恨、幸福與悲傷等矛盾牽扯。由此我想到,對于人生,我們也應該有全面的認識: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准備面對黑暗;一方面要夢想成功,一方面要准備迎接失敗……若有了這樣的認識,自己將來到社會上,定會受益無窮。

  不僅對待自己要如此,在看待別人的生活時,我們也要有全面的眼光。現在有些人認爲:出家人因爲對世間絕望了,才選擇這條逃避現實的路。一看見出家人,他們就感慨不已:“好可惜啊,永遠沒機會享受人生了!”這種看法是偏頗的。出家人沒有那麼可憐,盡管他們有戒律的約束,但這是爲了 促進修行,並不是要把人關在“監獄”裏。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位偉大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一輩子在深山裏過著清淨的生活,世間人認爲他沒吃沒穿,非常可憐,其實他內心的快樂遠遠超越任何人。傳記中記載,有一次,米拉日巴尊者遇到幾個漂亮的少女,她們看到骨瘦如柴的尊者,不屑地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我們千萬不要像他一樣!”後來,尊者唱了一首道歌,說她們被束縛在無明之中,根本不懂得修行人的自在。

  我經常看一些漢地禅宗的書,許多大德也都在寺院或深山裏,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作爲住慣了高樓大廈的在家人,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很難理解這些大德內心的快樂。

  2、滅除自私自利心

  佛教認爲,痛苦來自于對“我”的執著,只要自私自利心存在,痛苦就會一直伴隨自己。

  不知各位發現沒有,其實,人是不會爲他人吵架的?人在吵架的時候,往往一開口就是“我”——你對“我”如何不公平,你對“我”說過什麼……小到家庭內的吵嘴,大到部落、國家間的爭論,都是以“我”爲中心引發的。

  在佛教中,有一個甚深的理論——人們牢牢執著的“我”,在本質上是不存在的。若能認識到這個道理,就能有效地對治自私自利。對此,初學佛者不一定理解:“我怎麼不存在?我不是站在這裏嗎?我不是坐在這裏嗎?”實際上,若以佛法的智慧深入剖析,就會發現“我”確實不存在。

  下面,結合今天的課題,我向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無我觀”:

  在不以勝義理論、僅以世俗理論分析時,我們可以說,幸福是基于滿足感之上的一種心態,幸福的根本是心。如果不是這樣,而認爲外境上有幸福,無論誰得到這種外境,都應該擁有幸福。比如,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誰跟他(她)在一起都會幸福;倘若金錢是幸福的根本,那誰有了金錢就會幸福……這可能嗎?絕不可能。因此,雖然我們不否認外境對幸福會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認幸福的根本是心。

  這一點,是從世俗層面講的。但若進一步以勝義理論分析,就會發現:心也不存在。

  請大家看一看:自己的心是什麼樣?《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首先,我們想一想:剛才的心在哪裏?昨天的痛苦和快樂在哪裏?這樣思維後會知道,從小到現在,自己産生的所有心態,都像昨夜的夢一樣,一點一滴都不可得。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

  其次看現在心。所謂現在,從粗到細,依次可分解爲今年、今天、這一小時、這一分鍾、這一秒鍾……如此分下去,有沒有一個真實的現在呢?沒有。既然現在不存在,現在心自然不可得。

  再看未來心。未來是還沒有産生的東西,所以也不可得。

  既然過去、現在、未來的心都不可得,同理可知,過去、現在、未來的身體也不存在。身心既然都不存在,所謂的“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現在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萬法皆空”,內心卻並沒有真實感受。而只有依靠佛教的理證,反反複複進行觀察、抉擇,才能體會到這個道理。

  如果通達了空性,就可以獲得永恒的大安樂。但在尚未通達空性之前,只有依靠大乘的利他精神,才能獲得幸福。當今時代,人們往往以自私自利心做事,這沒有多大意義。佛陀和曆代大德講過,一切快樂的根本是利他,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自利。因此,大家應當將幸福建立在幫助衆生上,千萬不要傷害衆生,更不要殺害衆生。如果我們養成了幫助衆生的習慣,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修持空性,最終就會獲得開悟,那時的快樂遠遠超越物質所帶來的一切。

  最後,願每個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根本是心——汕頭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