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問佛陀情爲何物——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快樂,一無所有的話,怎會有快樂可言呢?”但事實往往正好相反:沒有的時候,你覺得擁有它會快樂;一旦擁有以後,就不一定快樂了。比如,沒錢的時候,你認爲有了錢會快樂,但當你有了錢,才知道就這麼回事;沒有家的時候,你覺得有一個家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爭吵的來源;沒地位的時候,你覺得有地位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地位,才發現自己照樣不開心。

  不過盡管如此,人們的貪欲仍永無止境。如果一個人是副局長,他可能會想:“我是局長多好啊。”當上局長後,又成天琢磨:“我是副市長就好了。”等當上了副市長,又開始盤算:“如果我是市長,那該多棒。”……就這樣一直追追追,永遠沒有滿足之時,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就是痛苦。

  因此,大家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今後我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很多人認爲,只要有了錢財,就能帶來一切快樂,這種想法並不正確。作爲年輕人,你們既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擁有正確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財富,也要有心靈的財富,這樣的人生才比較精彩。

  總之,對于愛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種種因緣形成的,在愛情當中,有些人是來討債的,有些人是來還債的。比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情有獨鍾,一見面就生起愛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釋,這並非是一種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債。

  當然,現代科學解釋不了愛情的這種複雜性。因爲它只看到今生的現象,對前生後世的領域,則是一片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觀點,那在面對感情的困惑時,就會遇到許多麻煩。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愛是一種占有,有許多實用主義的成分——對方能讓自己快樂,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給自己帶來痛苦,則恨不得滅之而後快。這種愛,實際上就是痛苦之因。

  前不久,某大學發生了這樣一幕慘劇:一對戀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對男生說:“如果我們都考上了,我們的關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沒考上,愛情也可以繼續。但若我考上了,你沒考上,那就分手。”也許是命運的作弄吧,最終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沒有考上。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別傷心,因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沖到女生寢室,先將那個女生掐死,然後自己跳樓自殺了……

  與這種自私自利的愛相比,佛教的愛是對一切衆生平等關愛,並且沒有任何條件。乍聽這種說法,有些人也許會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實一點都不玄,這種理念有甚深的含義,一個人如果有了這樣的“愛”,就有了世上最寶貴的財富。

  我經常在想:人類有各種科學發明,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養慈悲心,通達心的奧秘。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細致的宣說,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錢財,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樣,眼裏除了錢,什麼道德都沒有。

  四、追求對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

  綜上所述,若有人問佛陀:“應當如何對待愛情?”佛陀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陀會說:對感情不要太執著了,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些痛苦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完全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我經常跟許多大學生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勸勉大家追求對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這種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它,即使你讀破萬卷書,也不一定能帶來什麼利益。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有些大學生挺可憐,他們學問確實不錯,但從來沒有學過佛法,不懂得佛教的道理,所以始終搞不明白一些關鍵問題,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給自他帶來了諸多不便。

  其實,且不談佛教的成佛果、度衆生等高深境界,僅就現實生活來講,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萬法是無常的,每個人都會逐漸衰老”,內心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這對自己的未來會有很大幫助。

  我們人生短短幾十年,能遇到真理非常難得。一旦遇到了,就千萬不能忽視,否則,將來定會後悔莫及。許多人年輕時,一直爲了感情、財富而忙碌,從來沒有尋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開始考慮:“人死後,生命會不會延續?如果會,下輩子我變成什麼樣子?”但這時考慮這些,已經來不及了。

  大家要明白,人死以後,並不像灰飛煙滅一樣,什麼都消失了,這輩子的身體雖然沒了,但靈魂還會延續下去。這一輩子你做人,下一輩子的話,也許做人,也許做其他衆生。但不管成爲什麼,你的生命都會繼續存在,而且今生造了什麼善惡業,來世必定會成熟相應的苦樂果報。

  關于來世是否存在,現在許多人在這方面都是“文盲”,他們既舉不出不存在的理由,也不知道來世如何存在,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在世間學說中,這些道理基本上沒有提及,而在佛教裏面,對此就宣說得非常清楚。

  總之,在勝義層面,佛教認爲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層面,承認感情的存在,不反對正常的感情生活。不過,佛教會提醒人們:感情是無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對此不要過于沈迷,不然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實,除了佛陀以外,孔子、莊子等古聖哲也有一些對感情的認識。如果你傳統文化學得比較好,對感情也不會那麼執著。

  比如,莊子身上發生過一個故事:一天莊子出門,看到一座新墳,一女子手執扇子,對著那座墳連扇不已。莊子問她爲何這樣做。女人說:“墳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時有遺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須等墳土幹了才行。我現在急著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墳,讓墳土盡快幹。”

  聽到這番話,莊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莊妻聽後,先是數落那婦人沒良心,然後發誓說,如果莊子死了,自己絕不會這麼無情。

  天有不測風雲,過了幾天,莊子突然得急病死了。屍體入棺後,莊妻一身素缟,每天哭哭啼啼地爲莊子守喪。幾天以後,有個英俊少年來到莊子家,自稱是楚國的王孫,想來拜莊子爲師。得知莊子剛辭世,那個少年很傷心,表示要爲莊子守喪百日。

  因爲王孫相貌英俊,在守喪期間,莊妻對他生起了愛意,便托人向他求婚。王孫同意了,不過他提了一個條件:“莊子是我老師,我千裏迢迢到這裏,如果連一面都沒見,就太遺憾了。希望你能打開棺材,讓我見莊子一面。”按當時習俗,這對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爲了盡快成親,莊妻答應了他的請求。沒想到,一劈開棺材,莊子竟然坐了起來,這時候,王孫也忽然不見了。莊妻這才明白:原來,王孫就是莊子的幻化。她羞愧難當,不久就上吊死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世間的恩愛十分無常。不過,有些人明明懂這一點,就是不願意接受。但有時候也比較諷刺,人越是不願面對的事情,越有可能會遇到。

  現在的教育中,基本沒有講過如何正確對待感情。在學校裏面,老師經常贊歎愛情的偉大,從來不提醒大家感情不順該怎麼辦;在學校外面,歌星整天唱恩恩愛愛的情歌,影視上也盡是你侬我侬的鏡頭。但這樣的教育和宣傳,給年輕人帶來的是利、是弊?大家也應該思考一下。

  五、結 語

  《無量壽經》中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來到這個世界是獨自一人,最後離開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爲:“沒有某個人,我就活不下去了。”盡管你追求愛情也無可厚非,但行爲上應當發乎情、止乎禮,如此對自他才有利無害。

  今天,我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各位,希望大家對愛情要有理性的認識。其實,在佛教中,這方面的智慧教言有很多。比如大乘論典《入菩薩行論》中,關于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就有非常好的宣說,是現代人不得不學的一本好書。

  一直以來,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學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竅訣、化解執著的空性智慧。而這部《入菩薩行論》中,正好完整涵蓋了這兩者的內容。如果你有時間學習,必定會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則,心裏全是自私和執著的念頭,不一定就活得快樂!

  --------------------------------------------------------------------------------

  [1] 此公案也有其他說法:佛問摩鄧女:“你如果真的喜歡阿難,你願不願意喝他的洗澡水?”摩鄧女說:“我雖然愛阿難,但不想喝他的洗澡水,這個水太髒了。”佛反問:“既然你喜歡他的身體,就應該喜歡他沐浴的水。”摩鄧女一想,確實有道理,就舍棄了貪心。

  

《問佛陀情爲何物——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