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的根本是心——汕頭大學演講

  幸福的根本是心——汕頭大學演講

  『 2012年3月2日晚上』

  主持人致辭:

  大家晚上好!歡迎出席今天的“至誠講壇”。

  今天,我們榮幸地邀請到了“上海慈慧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著名慈善理論家和活動家索達吉堪布。堪布學識淵博,對于世間各種問題,都有本著慈善之心的獨到見解。早在90年代,堪布就遠赴歐美和東南亞各國,進行佛法的弘揚。近年來,應北大、清華、複旦等高校邀請,他也前往各個高校講學,與知識分子們探討佛學的真理。

  接下來,有請至誠書院副院長兼黨總支書記——陳文濱先生致歡迎辭!

  陳文濱院長:尊敬的索達吉堪布,各位朋友、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

  汕頭大學至誠書院“至誠講壇”,提倡包容的學習心態,致力于學術和文化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希望同學們開闊視野。

  今天,我們邀請到索達吉堪布,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孔子講過:“弟子入則孝……而親仁。”也就是說,如果是一個好學的人,就要親近有仁德者。下面,就讓我們親近這樣一位大德——索達吉堪布,讓我們聆聽他的報告,尋找開啓幸福人生的鑰匙!

  主持人:佛教蘊含著人世間的真知灼見,尤其大乘佛教致力于成就無量修行、普度一切困厄,將個人修行跟普度衆生結合起來,更是至高無上的思想。

  當今時代,盲目和貪欲充斥在我們身邊,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尴尬——人人都渴望得到幸福,大多數人卻不得其法;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卻與幸福背道而馳。

  今天,我們請到索達吉堪布,就是想以他的眼光看看: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根本是什麼?怎樣追求幸福?我相信,堪布在演講中,一定會給出令大家滿意的答案。接下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開示——

  尊敬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大家好!很高興來到汕頭大學,跟大家共同學習。

  藏族有一句俗話:“說話開頭難,辦事結尾難。”剛才陳院長致辭時,我還沒想好怎麼開頭,後來,主持人說:“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根本是什麼?怎樣追求幸福?”看來,我應該從這幾點談起。

  作爲出家人,我的思想、行爲跟你們不太一樣,如果以我的眼光看幸福,和你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麼樣,我也是一個追求幸福的人,對幸福思考過許久,所以很有興趣和大家交流這個話題。

  一、認識幸福

  1、何爲幸福

  談到何爲“幸福”,可謂衆說紛纭:有人認爲,幸福來自金錢;有人認爲,幸福源于愛情;還有人認爲,幸福在于地位……

  而我認爲,從佛教的根本觀點“萬法唯心造”來看,幸福是一種得到滿足的心態,也就是說,幸福的根本是心。

  2、對幸福的誤解

  世間人每天從早到晚忙碌,唯一希求的就是幸福,但結果得到了什麼呢?大多卻是不同程度的痛苦。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差,往往是因爲沒有認清幸福。

  有些人認爲,只要滿足了暫時的身心需求,這就是幸福。

  2009年,英國舉行了一次“誰是最幸福的人”的征文比賽,收到全世界一百多萬篇來稿,最後,評委選出了四個“最幸福”的人:成功完成一例手術的外科醫生;在沙灘壘城堡的兒童;給嬰兒洗澡的母親;與心愛的人走上紅地毯的新人。

  以世間的眼光看,這四個人都非常幸福,他們也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可是,如果我們深入分析:他們真的幸福嗎?答案就不一定了——兒童在海灘玩耍時,沙灘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沒,他的幸福還在嗎?給寶寶洗澡的母親,如果孩子長大後不孝順,這難道不痛苦嗎?醫生這次的手術非常成功,但下次萬一失敗了呢?跟心愛的人步入婚姻之後,生活會事事盡如人意嗎?

  佛教中講萬法是無常的,所以,不能過于執著有些事物。如果認爲有錢就會幸福,或者結婚就會幸福,那麼你也應該想想:自己夢寐以求的這一切,假如失去了該怎麼辦?這時候,還有幸福可言嗎?

  還有些人認爲,離開了痛苦——比如現在頭特別痛,過一會兒不痛了,這也是一種幸福。美國著名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曾說,假如給她叁天光明,她就是最幸福的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因反抗種族歧視入獄27年,後來他在《回憶錄》裏說,坐牢時每天曬半小時太陽,便是最幸福的事。

  和曼德拉有類似經曆的人,也不在少數。藏地有一位出家人,“文革”前後,他坐了十幾年牢。在獄中,每天下午叁四點鍾,可以分到一碗稀飯、一個饅頭,一天的食物僅此而已。據他說,監獄裏的人特別盼望這個時刻,每當得到稀飯和饅頭時,他們覺得這是最大的幸福。

  還有一個藏族學者,和第十世班禅大師是好朋友,他有過18年的獄中生涯。他在一本書中也說,在監獄期間,最大的痛苦是看不見春夏秋冬,只能看到高高的圍牆。在漫長的18年裏,他每天都對著一堵高牆,所以覺得能越過高牆,看到牆外的藍天白雲、山河大地,這就是幸福。

  當然,如果他們的幸福觀都成立,對照起來,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藍天白雲,每天也可以曬半小時太陽,但並非人人都能從中體會到幸福。許多人總覺得自己是最不幸福的,終日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3、抉擇正確的幸福觀

  

  1)幸福在內,不在外

  那麼,對大多數人來講,他們認爲的幸福是什麼呢?

  如今許多人認爲,幸福的根本是金錢。但實際上,金錢和幸福有關系嗎?是有關系,但並不起決定作用。心理學家認爲,金錢對于人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只占五分之一。

  作爲普通人,一無所有當然非常痛苦,然而,有了錢,也不一定就幸福,反而可能帶來過多的壓力。所以,金錢跟幸福並不成正比,否則,有錢人就一定快樂,沒錢人就一定痛苦,但現實中卻並非如此。

  還有人認爲,幸福在于住房,這種觀點也不盡然。對有些人而言,剛開始有個小房子,就感覺不錯;然而一段時間後,便不滿足了,開始提升住房條件;過一段時間,又不滿足了,想再換一套大房子……到最後,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們也不覺得開心。所以,好的住房並不意味著幸福。

  也有人認爲,幸福在于所處的環境。大多數中國人認爲,住在城市的中心比較幸福,這種心態直接導致城市二環以內的房價特別高。可是在美國,人們並不這麼認爲,他們覺得住在偏僻的郊區才幸福。因此,如果說幸福在于環境,何以中國人覺得幸福的地方,美國人卻覺得不幸福呢?

  總之,人們往往認爲,達到某個外在的標准,就會獲得幸福。但事實上,當達到這些標准時,也不一定真的幸福。所以,我們好好思考就不難發現:幸福無關乎外境,它只是內心的一種狀態。

  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哪怕擁有了一切,也仍舊不會快樂。因爲世間萬法都是如此,沒得到時,認爲得到它會快樂,等真正得到後,也就沒什麼了。比如,沒車的時候,你認爲有車會幸福,剛買時你也感覺開心,可是過了兩叁天,就沒有感覺了;沒房子的時候,你覺得有房子會幸福,剛搬進新居時也非常快樂,可是過一段時間,也沒什麼興奮了;沒成家的時候,你覺得結婚會幸福,可是婚後才發現,對方的想法、行爲與自己都不合,反而成了痛苦之因。那個時候,你可能又覺得離婚快樂,在離婚協議上簽字的那一刻,才是得到了最大的幸福。

  所以,現在許多人都沒搞明白何爲“幸福”。不僅是人類,動物也有這種心態。小時候,我在家鄉放牦牛時,經常喜歡觀察它們。有些牦牛要求很簡單,只要有草吃、有水喝,就滿足了。而有些牦牛則不同,它們有許多目標:有的喜歡伴侶,找到了就很高興;有的公牛喜歡打架,勝利了就得意洋洋……放眼現在有些人的行爲,跟它們也有點大同小異。

  佛教認爲,幸福是一種心態,這個道理其實不難懂。但因爲許多人對佛法不了解,之前沒在這方面探索過,只是天天看廣告、看電視,在各種信息的狂轟濫炸下,自己的心隨外境而轉,認爲買房子多麼開心、穿名牌多麼快樂,結果離幸福越來越遠。

  因此,有智慧的人應該反思:在那些瑣碎的事物中,怎麼可能蘊含著最難得的幸福?我曾看過恩格斯的一句話,他說:“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園裏讀書,嘴裏銜著煙鬥,陽光溫暖了我的背脊,再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到底是不是幸福?如果是,那誰做到了這一點,誰就能幸福。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2)幸福非常,乃無常

  

  世間很多人沒有想過無常,他們認爲幸福永遠不會消失,正在享樂的時候,根本不想幾十年後的變化,更不會想到最終的死亡。

  表面上看起來,有些人財富、權勢樣樣具足,過得非常惬意。不過,這種局面能否長期維持,就不好說了。1923年,在美國芝加哥的海濱大飯店,舉行了一次世界性的金融會議。在出席會議的人當中,有九位是當世最富有的人:全球最大鋼鐵公司的董事長,全球最大糧食公司的董事長,全球最大煤氣公司的董事長……在許多人眼中,他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26年後,這些“最幸福”的人卻成了最可悲的人:一個瘋了,兩個破産而死,叁個自殺,還有叁個犯法而死。

  二、欲求幸福,應當借鑒佛法的智慧

  在佛教中,對出生與死亡、今生與來世、心識與外境等一切,有著詳盡的分析。大家若能稍微了解一下,對世間真相就會看得非常明白,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痛苦、擁有幸福。但可惜的是,現在許多人不僅不了解佛教,甚至還存在各種誤解。

  我在這裏倒不是給佛教打廣告,但畢竟有些事實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所以我可以大膽地說:“前生後世是存在的,善惡報應是存在的,六道輪回是存在的。”個別人不要認爲,這只是佛教的觀點。若真是如此,你當然可以不加理會,…

《幸福的根本是心——汕頭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