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止的流水▪P2

  ..續本文上一頁、質問它和審視它;如果心只是空白一片,那是沒什麼用處的。 你也許會見到有些人看起來非常嚴謹,以至于會認爲他們很平靜, 但是,真正的平靜並不只是心平靜而已,也並不是說:「願我快樂而絕不經驗任何痛苦」的那種平靜。 這種的平靜,最後連達到的喜悅都會變成不滿足───苦的結果。 唯有當你能夠使你的心超越樂與苦時,才會尋找到真實的平靜,那才是真正的平靜。 這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學習的學科,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這一點。

   訓練心的正確方法,是使心光明、增長智慧。 別認爲只是靜靜地坐著就是訓練心,那就有如石頭壓住草一般。 人們迷醉在這裏面,認爲「叁摩地」就是坐。那只是「叁摩地」的一個名詞, 但實際上,假使心有「叁摩地」,那麼行就是叁摩地,坐也是叁摩地......。坐有叁摩地、行有叁摩地、住有叁摩地、臥也有叁摩地,這些都是修行。

   有些人抱怨說:「我無法禅坐, 因爲我太煩躁了, 我只要一坐下來, 就想這想那......,我辦不到。我的惡業太重了,應該先消完我的惡業後,再回來禅坐。」沒問題,去試試看,去試圖消完你的惡業......。

   這是一般人的想法。 他們爲何這麼認爲呢?這些所謂障礙的東西,是我們所必須研究的。 只要我們一坐下來,心就立即向外跑。我們也去追隨它,試圖將它帶回來,再做審察......,然而,它又跑走了;這才是你們應該學習的。 絕大多數人都拒絕從自然中去學習......,就如同一位拒絕作功課的頑皮學生。 他們不希望看到心的變遷,這樣你怎能增長智慧呢?你必須和變遷同住。 當我們知道心就是如此──不斷地變遷,一旦認識這是它的本性,我們就會明了。 我們必須知道那時後心在想善和那時後在想惡,它一直在變遷,我們必須認識這些事情。 假如我們了解這點,那麼,即使我們在想的時後,一樣能安住于平靜中。

   譬如說:假設你家有只小寵物──猴子。 猴子無法長時間靜止不動,它們喜歡到處亂跑亂跳、抓東抓西的,猴子就是這樣的。 現在,你到寺院裏來,看見這裏的猴子,這只猴子一樣靜不下來,一樣到處亂跑。 可是它幹擾不到你,對不對?它爲何幹擾不到你呢?因爲你以前也養過猴子,所以了解猴子是什麼樣子的。 假使你認識一只猴子,無論你走過多少省分、看過多少猴子, 都不會被它們所幹擾,對不對?這就是一位了解猴子的人。

   如果你了解猴子,那麼,你就不會變成一只猴子; 假使你不了解猴子,你自己可能就會變成一只猴子!了解嗎? 當你看到它伸手抓這抓那時, 會喊: 「嘿!」你很生氣......,「那只該死的猴子!」這是一位不了解猴子的人,知道家裏的猴子和寺院裏的猴子都是一樣的,你爲何要受它們幹擾呢?一旦認識猴子是如何的時候,那就夠了, 你便可以安住于平靜。

   平靜就像這樣。 我們必須去認識感覺,有些感覺是愉快的,有是不愉快的,但那樣不重要,那是它們的事,就如猴子一樣,所有的猴子都是一樣的。 我們明了感覺有時是愉快的,有時則否──那是它們的本然。 我們應該了解它們,並知道如何放下它們。感覺是不穩定的,它們是變異(無常)、不圓滿(苦)和無主(無我)的。 一切我們所知覺的,都是如此。 當眼、耳、鼻、舌、身和意(心)領受感覺時,我們知道它們,亦如認識猴子一般。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安住于平靜。

   當感覺生起時,覺知它們。 你爲何去追逐它們呢?感覺是不穩定的,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它們是依賴變異而存在的。 我們這裏所有的人,一樣都是依賴變異而存在。 氣呼出之後就必然會再吸進,它勢必要有這樣的改變。試著只吸,你做得到嗎?或者只試著呼出而沒有吸進......, 你辦得到嗎?假使沒有這樣的變更,你可以活多久?吸進與呼出必須一定都有。

   感覺也是一樣。這些東西都必定要有。 如果沒有感覺,你就無法增長智慧;如果沒有錯,也就沒有對可言了,在你可以看見什麼是錯的時候,你必須要先看見正確的; 你要正確之前,必須先了解錯,事情就是如此。

   對一位真誠修行的學生而言,感覺越多越好。 但有很多禅修者卻逃避感覺,不想要解決它們,這就好像不去上學、不聽老師的話的頑皮學生。 這些感覺正在教導我們,當我們認識感覺的時候,我們才算是在修習佛法。 在感覺中能保持平靜就如同了解這裏的猴子一樣──一旦你了解猴子是如何時,你便不會再被它們所煩惱了。

   佛法的修習也是如此。 佛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同在的。佛法不是關于天上的天使或這類東西,而只是很單純地關系著我們,關系我們當下的所做所爲。 觀照你自己, 有時快樂,有時痛苦,有時舒適,有時悲痛,有時愛,有時恨......,這就是佛法。你看到了嗎?你應該認識這個「法」,你們必須閱讀自己的經驗。

   在你能夠放下感覺之前,你必須先認識它們才行。 當你看清感覺都是無常的時候,就不會被它們所幹擾。只要感覺一生起,只需告訴自己:「嗯...... 不穩定。」你可以與這些感覺在一起,而住于平靜,就如同看見猴子,就不被它所幹擾一樣。 假如你知道感覺的真相,那就是知道佛法。你放下感覺,並且看清它們都絕對是不穩定的。

   我們在這裏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 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 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 aniccam )」,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你說: 「別打破我的杯子!」你能夠阻止會破碎的東西不破嗎?如果它現在沒有破,它未來也會破; 如果你不去打破它,別人也許會;如果別人不打破它的話,也許雞會啊!佛陀說,去接受這個事實,他洞澈了這些事物的真相,視這個杯子如已破碎了。 不論你何時使用這個杯子,都應該反觀它已經破碎了。 你了解這點嗎?佛陀所了解是:他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見已破碎的杯子,一旦它的時間到了,就會破碎。 增長這種的了解,利用這個杯子,好好照顧它,直到有一天它從你手中脫掉...... 「碎了」,沒事。爲什麼沒事呢?因爲在它還沒破碎之前,你已看到它碎了。

   可是,通常人們會說:「我很喜歡這個杯子,希望它永遠不會破。 」後來狗把它打破了,「我要殺了那只瘋狗!」你恨那只狗打碎你的杯子。 如果你的小孩打碎了它,你也會憎恨他。 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爲你將自己給堵起來了,所以水無法流出去。你建了一個沒有疏水道的堤, 堤只會暴裂開來,對不對?當你築堤的同時,也要造一個疏水道,當水漲得過高時,水才能安全地流出去。 當水漲到邊緣的時候,就打開你的疏水道,你必須要有一道類似這種的安全措施。 「無常」就是聖者們的安全措施,如果你有這道「安全措施」,你就能安住于平靜。

   行、住、坐、臥, 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叁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如果我們真正清楚地洞察無常,就會見到所謂的常。 所謂的常是事物不可避免的,都必定會如此,不可能有例外,你了解嗎?只要知道這麼多, 你就能夠認識佛,就能夠真誠地恭敬他。

   只要你不要將佛陀抛掉,就不會痛苦。 一旦你抛掉佛陀之後,你就會經驗到苦;一旦你丟棄對無常、苦和無我的反觀,就會有苦。 假使你能夠修行這麼多,那就夠了,苦就不會生起; 或者,如果它升起,你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它,並且,它將是在未來不會升起的原因。 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終點──苦不會再升起的境地。而爲何苦不再升起呢?因爲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比方說,如果這個杯子破了,通常你會經驗到苦。 我們知道這個杯子將會是苦的起因,所以我們要從「因」中解脫出來。 所有的法(此指六塵中的法塵)的生起,是因爲「因」的原故,而它們也必定會因爲「因」而消滅。 現在,假使「苦」是因爲這個杯子的緣故,我們就應該放下這個「因」。 如果我們事前就能反觀這個杯子已經破了,即使它還沒破,「因」已經熄滅了。 一旦不再有任何「因」時,苦也就不能再生存,因爲它熄滅了。這就是「滅」。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基本上你們都應該持五戒,以做爲一個行爲的基礎。 首先不必要去研究叁藏,只要先專心在五戒上就可以了。 剛開始你會犯戒,但當你覺察到時,馬上停止,再回來建立起你的戒,也許你又會脫離軌道,以致于再犯另一個錯。當你覺察到時,將自己從新再建立起來。

   修行是這樣子的:你的「念」會增進而變得更持續, 就如同壺裏滴出來的水滴一樣。 如果我們將水壺傾斜一點點,水滴會慢慢地滴出來,...... 滴!...... 滴!......滴!如果我們將水壺再傾斜一點, 水滴會滴得更快,滴!滴!滴!如果將水壺再傾斜的話,「水滴」消失了,而水會像穩定的河水般流出。 「水滴到那裏去了?」它們那裏也沒去,只是改變成爲一條穩定的流水罷了。

   我們必須藉由譬喻來談佛法,因爲佛法沒有任何形相。 它是方的還是圓的?你說不上來,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譬喻來說明。 不要以爲佛法離你很遠,它到處都與你同在。仔細看......, 一下子快樂,一下子悲傷,一下子又生氣......,這都是佛法,去觀察和理解它。 無論是什麼造成苦你都應該去對治,如果苦還存在的話,就是因爲你還沒清楚地了解它,所以再觀察一下。 如果你能夠清楚地了解,就不會痛苦,因爲「因」不再存在了。 如果苦還存在,如果你還必須忍耐,那麼,那麼,你還沒有上軌道。不論你卡在那裏,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當下你就錯了; 不論你何時多快樂,你飄浮在雲端......,你看......,又錯了。

   如果你如此修行的話,在任何時間、任何姿勢裏,你都有「念」。 有了正念和正知,你會知道對和錯,樂和苦。知道這些以後,你就會知道該如何去對治它們了。

   我是這樣教坐禅的:是坐禅的時候,就去坐。 這並沒有錯,你也應該修習坐禅,可是, 禅坐並非只是坐而已,你必須允許你的心去經驗感覺,隨它們去流動並思考它們的本然。 你應該如何去看待它們呢?視它們如無常、苦和無我,一切都是不穩定的。「這好美啊!我一定要擁有它。 」那是不穩定的東西。「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當下就告訴自己:「不問定。 」這是真的嗎?完全正確,毫無疑問。但是試試將事物拿來當真......。 「我一定要得到這個東西。」你已經脫離正軌了,別這麼做。無論你有多喜歡某件東西,你都應該反觀它是不穩定的。

   有某些食物看起來似乎很可口,但是,你依然應該反觀它是不穩定的事。 也許能確定, 它很好吃,可是你仍然必須告訴自己:「不穩定!」假使你想測驗一下確定與否,嘗試每天去吃你最喜愛的食物。 每天吃,想想看,最後你會抱怨說:「這道食物不再那麼好吃了!」最後你會認爲:「實際上,我比較喜歡那道食物。 」那也是不穩定的啊!你必須讓事物隨它去,就如出入息一樣,吸入與呼出一定都要有,呼吸依賴于交替; 而一切的事物也依賴于這樣的交替變化。

   這些事物就與我們同在,沒別的地方了。 如果,無論行、住、坐或臥,我們都不再疑惑,我們將會安住于平靜中。 「叁摩地」不是只坐著,有些人坐到他們掉進昏迷的狀態中,分不清南和北,倒不如死了算了。 別這麼極端!如果你覺得昏昏欲睡,就經行,改變1下你的姿勢。 增長一些智慧吧!如果你真的很累,那就去休息一下,只要你一起床,就繼續修行。別使自己掉進昏沈裏。你必須這樣修行,有理性、智慧、謹慎。

   修行,從你自己的心和身開始,視它們如無常,其他的一切事物也都如此。 當你認爲食物可口時, 就記住這點,你必須告訴自己:「不穩定的事!」你必須先打擊它才行。 可是,通常每次都是它打擊你,是不是?如果你什麼都不喜歡,你會因此受苦,事物就是這樣來打擊你的。 「如果她喜歡我,我也喜歡她。」它們又再次打擊我們,我們從來沒機會反擊回去。 你必須這樣來看待它: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爲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嗔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 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 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的做。別光做表面工夫,真實地去做!

   坐禅的時候,有些事物可能會生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論這些東西何時升起,只需告訴自己:「不是確實的,不是確定的。 」在它抓著機會打擊你之前,先打擊它。

   現在,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你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你的一切思想,就會逐漸清晰, 當你反觀一切流失的事物的不穩定時,你會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一樣的。無論任何東西何時升起,你只需要說:「噢!又來了一個!」

   你曾看過流動的水嗎?你曾看過靜止的水嗎?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 它會猶如靜止的流水。 你曾經看過靜止的流水嗎?你看!你只見過流動的水和靜止的水,對不對?可是,你從未見過靜止的流水。 它就在那兒,就在你的思想無法帶你到達的地方;即使心是平靜的,你仍然可以增長智慧。 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但卻是靜止的。心幾乎完全靜止,不過卻依然在流動。因此,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智慧可由此生起。

  《阿姜 查 簡介》

   阿姜 查,泰國東北著名法師.生于西元一九一八年,一九九二年元月圓寂.幼年入道,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戒律,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禅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數年,曾和本世紀偉大的禅師阿姜 滿度過一段開悟性的時光.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涵意卻深遠.他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實意,令弟子們開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的西方人從他受教.

  

  

《靜止的流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