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調心乃真正之善

  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調心乃真正之善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漂泊輪回的根本是貪嗔癡煩惱——分別心,因此對治分別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反觀自己的修行是否與釋迦牟尼佛和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契合,就是看自己調心調得如何,而不在于平常行持的善法有多少。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曰:“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只在表面上做個修法的形象,而沒有真實調伏內心,對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如今世上有很多人會說,這個塔是誰建的,那尊佛像是誰做的功德等。依靠這種善法也許能得到某些人的贊歎,但是僅憑這種善行,想成辦解脫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平常聞思修行,從小乘十八部直至無上竅訣大圓滿的一切教義、教理,都在講解調伏自心的方便,講解如何把心樹立在清淨、平等和圓滿的境界之上。如華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爲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心乃萬法之根源,身口一切行做,無論善惡,一切都是心在支配。所以當內心爲善時,一切都爲善,內心爲惡時,則一切都爲惡。

  往昔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化身爲大悲商主,與五百商人同赴大海取寶,于返程途中,船上的短矛黑人對財寶心生貪婪,欲殺死五百商人,將全部寶物據爲己有。當時五百商人皆已成就阿羅漢果位,短矛黑人若殺害五百商人,所造罪業將使其墮入無間地獄,感受無量痛苦。大悲商主得知短矛黑人的計劃後,因悲憫短矛黑人造作罪業後的痛苦,同時爲了保護五百阿羅漢的生命,毅然決定殺死短矛黑人,自己承擔殺業痛苦。雖然大悲商主表面行持了殺業,但因發心爲善,沒有沾染私心之故,依此積累了四十劫福報。

  還有一個類似的公案。嘎瑪拉修是一位戒律非常清淨的修行者,其莊嚴的律儀使商主之女仰慕不已。女人欲與其締結秦晉之好,在遭到嘎瑪拉修拒絕後,女人以死要挾。嘎瑪拉修爲了挽救女人的生命,最終還俗,與她成家。雖然嘎瑪拉修表面上舍棄了梵淨行,但因發心爲他離苦得樂,也積累了四十劫的福報。

  這些公案都說明,善惡不在表面形象之上,而在內心。一切調伏內心,降伏自私自利,使心趨向清淨、平等的行持,就是真正的善行。

  尚需了知,六度波羅蜜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目,因此一切行持都要有智慧。在觀待自己內心的時候,在判斷法與非法的時候,都要以智慧爲准繩。就像上面所舉的公案般,我們是否能如此行持,還需要靠智慧來抉擇,絕不能盲目模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