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本懷
整體的佛法特別是大乘的傳承當中,其實只有在學習一件事情,就是菩提心。
我們現在把它想的太複雜了:似乎禅宗和淨土宗不同,顯宗和密宗不同,某個法門比另一個法門厲害......等等,太多這種無謂的分別。這許多宗派,只是文化顯現的分別,在佛陀時代哪裏有什麼宗呢?有人問我:「師父,你是哪個宗的呢?是漢傳還是藏傳?」其實我很難回答這種問題,到最後我說:「我大概是釋迦宗吧!跟佛陀一樣。」在佛陀時代沒沒有所謂的禅宗,也沒有淨土宗;沒有漢傳,也沒有藏傳的分別。只是後代爲了方便學生學習,融合了地域文化,才有了這些宗派的分別。
當我們回歸佛陀的本懷,去思維和觀察佛陀在實踐的功課,佛陀只有修持一個法門,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我們最常念誦的那一句話——爲利衆生願成佛。爲了利益衆生,所以實踐大悲心,要成就佛果得利生工具,所以要學習智慧。佛陀在多生多世的生命中,不就是精進的重複實踐大悲心和空性慧嗎?
佛陀在教導學生的,也只是這兩個核心功課。有些法門側重地宣說智慧,例如金剛經,有些法門側重地宣說大悲心,例如普門品。這樣去體會佛陀的本懷,就不會散亂地迷失在法門文化的現象之中了。
否則,我們可能只是一個法門的搜集愛好者,搜集了很多的法門傳承,但是對自心本有的善功德,卻一直是個最熟習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