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許我們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但是我們卻要繼續修行下去,繼續爲修行摸索下去,這就是修行。如果喜歡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歡修行,
也一樣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恒。
我們若是精進修行,那麼,信心就會給我們的修行帶來力量。不過,在此階段,我們仍然沒有智慧,縱使我們非常精進,也無法從修行中得到多少益處。這種情況會持續一段
很長的時間,因而使我們生起一種永遠無法尋到正道的感覺,也或許覺得自己達不到平靜,或覺得自己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來修行,乃至認爲“道”是件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們便
放棄了!
說到這點,我們必須非常、非常地小心,我們要以很大的耐心和毅力,猶如網起大魚一樣——逐漸與它探索出自己的方法,然後小心地把魚網收回,扯那網子才不會太困難,
所以我們繼續不斷地收網。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魚兒累得不能再掙紮時,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捕獲它了。這些都是修行通常會發生的事,不過我們只須慢慢地修持和小心謹慎地將
修行聚集在一起。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禅修的。
〖手電筒〗
在佛教裏,我們不斷地聽到放下而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要我們取而不著。就拿這只手電筒做比方吧!我們會想知道:“這是什麼?”所以我們將它
拾起,才發現:“噢,原來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會放下它。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取。如果什麼都不取,我們能做什麼呢?行禅或其他的事都不能做了,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取。是
的,是欲求沒錯,但未來它將導引你到達圓滿。
到這裏來也是一樣。首先你必須想來這裏,如果你不想來,今天你們也不會在此地。我們是因欲望而有行動的,但當欲望升起時,不要去執著它,就好像我們不會去執著那只
手電筒一樣——“這是什麼?”我們撿起來,“噢,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放下它。這就是“取而不著”的含義。知道了後,就放下,不要愚癡地執著事物,但要以智慧“取”,
然後放下它們。善或惡,兩者皆要全盤放下。
〖高速公路〗
錯誤的知見是認爲我們就是“行”,我們是快樂和不快樂。像這樣的了解是對事物的真實本性仍未完全清楚的了解。所謂的真理是:我們無法強迫所有事物聽從我們的欲望,
它們都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
這有一個簡單的譬喻:假設你坐在高速公路中央,有很多汽車和卡車急撞你而來,你不能生氣地對車子喊道:“不准行駛到這裏!不准行駛到這裏!”這是高速公路,你不能
這樣告訴他們,所以你該怎麼辦呢?你必須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車子行駛的地方,假如你不准車子在那裏,你就會痛苦。
“行”也是一樣的,我們說是它們擾亂我們,如同我們靜坐時聽到聲音一樣,我們認爲:“噢!是那聲音在幹擾我。”假如我們認爲是聲音幹擾了我們,我們將會因此而痛苦
。如果我們再深入地觀察,我們會了解,原來是我們出去幹擾了那聲音。聲音其實只是聲音。假如能這樣理解,那麼聲音也只是聲音。我們可以讓它去!我們了解聲音是一回事兒
,和我們並不相幹。這是真知真理,兩邊你皆看透了,所以才得果樹平靜。假如你只看到一邊,痛苦!一旦看穿兩邊,便是遵循中道了。這是心的正確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修正我們的知見”。
同樣地,一切“行”的本質是無常和死滅的,但是我們卻要捉住它們,背負它們,貪著它們,我們希望它們是真實的,我們希望在不是真實的事物中發現真實!不管什麼時候
,若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並執著“行”就是他自己,他會痛若不堪,佛陀要我們好好思惟這個道理。
〖青蛙〗
越忽視修行,你會越忽略要到寺院裏來聽聞佛法,而你的心越會深陷沼澤中,如同一只跳進洞裏的青蛙。只要有人帶著釣鈎過來,這只青蛙的命就不保了,它毫無選擇的馀地
,最後只好坐以待斃。小心!可別讓自己也掉進洞裏了,那時候,可能會有人帶著釣鈎把你給釣起來。
在家裏,你常被孩子、孫子以及財産煩擾著,這比一只青蛙還糟!你仍不懂得該如何去舍離它們。一旦要面臨老、病、死的時候,你要怎麼辦呢?這便是那根來釣你的釣鈎,
你能往哪裏跑呢?
〖果實〗
當微風吹過一棵正開著花的果樹時,有些花朵會散落在地,有一些花苞則仍留滯在樹上,長成小小的青色果子;當風再一次吹來,一些青色果子也會隨之掉落,在它們掉落之
前,有些已接近成熟,有些則已經熟透。
人,就像在風中的花朵和果實,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中“墮落”。有的在胎中就夭折;有的僅在出世幾天後就死了;有的在世幾年還未成年便去世;有的男女英年早逝;而有
的人卻壽終正寢。當我們想到人的時候,應該連帶想起風中的果實——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我們的心也一樣,當法塵生起,在心中糾纏和“吹”一陣子後,心於是“墮落”了——就跟風中的果實一樣。
佛陀了解除一切事物不穩定的性質,他觀察果實在風中的情形,以此反觀他的弟子——比丘及沙彌們,他發現:基本上,他們也是一樣不穩定!怎麼可能有例外呢?這就是一
切事物的本然。
〖垃圾坑〗
如果你的心平靜而專一,它就是個很有用的重要工具,但如果你禅坐只是爲了得到禅定的喜悅,那是在浪費時間。修行是去坐下讓你的心平靜而專一,而後用來觀察身與心的
本質,用來更清楚地看清它們,否則,只是讓心平靜,那麼心在那段時間裏也許是安詳無雜染的,但這就好像拿一塊石頭蓋住惡臭的垃圾坑一樣,當石頭移開時,卻仍舊充滿著難
聞的垃圾。你們必須善用禅定,不要只爲短暫的快樂,而要正確地觀察身心的本然,這才是真正使你解脫之道。
〖禮物〗
我們應該觀察身體裏的身體。不管身體裏有什麼東西,去看看它吧!如果我們祗看外表,那是不清楚的。我們所看的頭發、指甲等等,它們的漂亮迷惑了我們,所以佛陀教我
們看看身體的內部——身體裏的身體。身體裏面有什麼東西?仔細地看清楚!我們會看見裏面有很多東西會使我們很驚訝,因爲縱然這些東西在我們體內,我們卻從來沒有看過它
們。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帶著它們,可是卻不認識它們。
就像我們造訪親友的家,他們送我們禮物,我們接受後,把它放入袋中,卻擱著沒去打開來看裏頭是什麼東西。最後,當我們打開它時卻發現裏頭全都毒蛇!
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祗看身體的外表,就以爲它很完美、很漂亮,我們忘了自己,忘了無常、苦、無我。如果我們觀察這身體的內在,真的很惡心,裏頭根本沒有
一樣美麗的東西。如果我們如實觀照,不故意去美化它的話,我們將會發現那真是可悲和令人厭煩,接著就會生起厭離心。這種厭離的感覺並不是要我們仇視這個世間,而是我們
的心逐漸清明,心能放下了。我們看清一切事物都是不實在、不可靠的。不管我們對它們懷有多大的希望,它們仍會無情地離去——無常的事物還是無常;不完美的事物還是不完
美。
所以佛陀說,當我們經驗到色、聲、香、味、觸、法時,應該要遠離它們。不管快樂或不快樂,其實都一樣,所以放下它們吧!
〖小草〗
你必須沈思,其目的是爲了尋求平靜。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靜只是心的平定,而非連雜染也平定下來。雜染只是暫時地被壓製著,如同小草被石頭壓住一樣。如果你把石頭移
開,小草將在極短的時間裏再次茂盛起來。其實,小草並沒有死去,只是暫被壓迫著而已。
禅坐中也是一樣。雖然心很平靜,但是,雜染並沒有完全靜下來。因此,“叁摩地”(定)並不可靠,若要尋得真正的平靜,必定要增長你的智慧才行。“叁摩地”是一種的
平靜,可是它就像石頭壓住小草,不過只是暫時的平靜罷了。智慧的平靜是將大石放下就不去移動它。如此一來,小草永遠也不可能再重生。這就是真實的甯靜,它們皆來自於智
慧。
〖手〗
那些研究理論的人和禅修的人,彼此誤解。強調研究的人,通常會這樣說:“修禅定的僧人只憑靠自己的看法,他們的教導是沒有依據的。”
事實上,從某方面來說,學習與修行這兩種方式,其實是同一件事。我們把它想作是手心和手背,可能會比較容易了解。如果我們把手伸出來,手背好像不見了,其實它並沒
有消失,只是藏在下面而已。當我們再把手翻過來時,會有相同的情形發生,手心哪裏都沒去,只是藏在下而罷了。
談到修行時,這點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假使我們認爲它“消失”,就會改變心意而去做研究,希望能在研究中得到結果。不過,無論你下多少功夫研究佛法,你將永遠無法了
解佛法,因爲依據真理,你並不真的了解它。假若我們懂得佛法的如實本性,就會開始放下。放下就是——除去執著,不再有執著,就算仍有,也會逐漸減少。研究與修行之間,
就有這種差異。
〖坑洞〗
有時,面對不同的你們,我在教導時可能會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但我的教導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好像我看到有人從他不熟悉,而我卻曾來回行走過許多次的路上走下
來,我往上看到他快要掉入右邊的坑洞,於是我參了喊道:“往左!往左!”同樣地,當我看到有人將要掉入左邊的坑洞時,我會喊:“往右!往右!”導引的方法雖然不同,但
我教他們走向同一條路上的方向前進。我教他們要放下二邊而回到能夠抵達真實佛法的中道。
〖房子〗
所有我的弟子就像我的小孩,對你們,我的心中只有慈悲與關懷。如果我似乎讓你們受苦,這是爲了你們好。我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且具有廣博的知識,但
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識知道不多的人較易於修行。常識廣博的人就好像擁有一棟大房子,需要費力去清掃,但當房子清理幹淨時,就可以擁有寬闊舒適的生活空間。忍耐!耐心
和毅力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主婦〗
不要像家庭主婦一樣,洗碗筷時總帶著一副愁容。她一心一意地想把碗筷洗幹淨,然而,卻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心竟是汙穢的!你見過這種事嗎?她僅看到眼前的碗筷,其實,
她看得離自己太遠了,不是嗎?我說呀,你們有些人大概都會有過這種經驗,而這也就是你們必須觀察的地方。一般人祗專心洗碗筷,卻讓自己的心染汙了,這樣子不太好。他們
遺忘了他們自己。
〖狼狗〗
有一次,佛陀在他停留的森林中看見一只狼狗跑出來,它站了一侍兒,然後跑進草叢,又跑了出來,隨後沖進一個樹洞裏,又再沖了出來。一下子跑進穴裏又再跑出來。站了
一分鍾,又開始跑了起來,接著又躺、又跳,原來那只狼狗生了疥癬。當它站著的時候,疥癬會侵入它的皮膚,所以痛得拼命跑。跑時仍覺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來。站著也不舒
服,所以躺了下來,一會兒跳起來,沖進草叢裏,樹洞中,就是無法安定下來。
佛陀說:“比丘們,今天下午你們有沒有看見那只狼狗?站著苦,跑也苦;坐下來苦,躺下來也苦;它怪是站著使它不舒服,又說坐不好,跑不好,躺也不好。它怪樹、樹叢
、洞穴都不好。事實上問題跟這都無關,,而是在它身上的疥癬。”
我們就跟那只狼狗一樣。我們的不快樂由於錯誤的知見。因爲我們不自我約製感官,因此責怪外界帶給我們苦痛。無論我們住在泰國、美國或英國,我們都不滿足。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的知見還不正確,只是如此罷了!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兒,都會不快樂。如同那只狼狗,無論它走到哪裏,只要疥癬治好後,才會感到輕松愉快。因此,當我們除去我
們的不正見時,不管走到哪兒,都會很快樂。
〖刀子〗
每一把刀子都有刀鋒、刀背和刀柄,在你拿刀子的時候,可以只提起刀鋒嗎?或只有提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幾個部位都在同一把刀子上。當你拿起刀子時,這
叁個部位都會同時地被拿起。
同樣的道理,假如你拿起了善,惡也必然隨至。人們一味地尋求善,試圖抛棄惡,但是,他們卻沒有學習非善和非惡。如果你沒有學習非善和非惡,那麼,你將得不到真實的
知見。如果只取善,惡一樣會跟著來;如果只取樂,苦同樣隨至。訓練你的心,直到它超越善、惡,而那就是修行完成的時候。
〖結〗
我們必須觀照快樂和不快樂都是不穩固而無常的,也必須了解所有的感覺都是不長久、不能執著的。我們這樣來了解事物,因爲我們有智慧。我們應了解事物會如此都是順其
本然的。
假使我們有這種見解,就猶如手執繩結的一端,只要能把這一端向正確方向拉,結自然會松弛而解開來,於是就不會再那麼緊了。
這跟明白萬事萬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道理很相近。在這之前,我們認爲一切事物都必須如何,就因爲如此,繩結只有被愈拉愈緊。這種緊,便是痛苦。這樣的生活是非常緊張
的,所以,我們要把結松掉一些,而且放輕松。爲甚麼要放松呢?就是因爲太緊了。如果我們不執著就可以放松了,它並不是一個永遠一成不變的狀態。
我們以無常的教導爲基礎,明白快樂與不快樂均非恒常,兩者都不能依靠,也絕無恒常的事物。有了這種認識,我們逐漸會不再信賴錯誤的知見,錯誤的知見就會相對地減少
,這便是解結的含義,這樣做,結就會愈來愈松,執著也會隨之逐漸根除。
《森林裏的一棵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