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森林里的一棵树▪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筑堤〗

   在定力的训练里,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坚毅,这能带来心的平静。通常,我们这颗心是摇摆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难。心随著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到处流窜一样。虽说

  如此,人类却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类。人类很聪明,他们知道如何筑堤防水,兴建大型水库和渠道——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於到

  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而浪费了水的功能。

   同样的,这颗已经“筑堤”、被控制、经常训练的心,将会获得难以计量的利益。佛陀自己教导说:“已被控制的心,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为了最大的利益,你们得好

  好训练你们的心!”相同地,我们周遭所看到的动物——大象、马、水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都必须先受过训练,也唯有在训练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带给我们利

  益。

   同样的道理,已“筑堤”的心将带来比一颗未经训练的心还要多倍的福泽。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和我们都一样在同一个方法下起步——有一颗未经训练的心。但是,看看他

  们后来是如何成为我们所尊敬的对象,并且看我们能从他们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从这些曾经体验心的训练而为了达到解脱自在的人们身上,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

  利益给整个世界。在所有的职业中或任何的情形况下,一颗受过控制与训练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帮助我们的设备,训练过的心可以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应手。并且要

  发展和培养理性,以便控制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最后,喜悦也会随著增长起来。

  〖深洞〗

   大多数人想行善只是为了功德,但是他们却不愿舍弃恶行,这就叫做“洞太深了”。

   假设有一个洞,洞下面有东西,现在,只要有人将他的手伸进洞里却摸不著底面的话,他就会说:“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个人将他们的手伸进洞里,他们也同样会说:

  “这个洞太深了。”可是,却没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们必须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观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而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这

  点,那么,在你的性灵道上便能更上一层楼,

  进而寻找到快乐。

  〖脏衣服〗

   当我们的身体是脏的,而且穿上脏的衣服时,我们的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丧,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便能使我们的心轻快高兴起

  来。

   同样地,不守戒律,我们的身行和言语也就不清净,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乐、苦恼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们远离了正确的修行,这会障碍我们彻见存在我们心中的法的本质

  。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於一颗正确训练的心。因为是心传达命令给身和语,所以,我们必须由“训练我们的心”来不断修行。

  〖玻璃杯〗

   我如何找到正见呢?我就简单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们。它对我们而言似乎是清洁实用的,可用来饮水,更可以长时间的保存。所谓的正见是要将它看做是破的玻璃,

  仿佛已经碎裂了。不久以后,它将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时,心存这种见解——它只是元素所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状,终归破灭。那么不论它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有任何烦恼。

  同样的道理,身体就像这杯子,它也将破碎、死亡,你们必须了解这个道理。但是,了解这个道理并不表示你应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应该因此去打碎这杯子或丢掉它一样。

  杯子是个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损的东西。同样地,身体有如一辆车子,利用它直到它回归自然。你们该做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这种正见可以使你们无系缚地生存於整个

  变动的世

  界中。

  〖醉酒的人〗

   任何人执著於感官就好比一位肝藏还没被破坏的好酒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喝得够。他继续沉浸其中,不知节制地喝,喝上瘾了,到后来必定会生病受苦。

  〖鸭子〗

   你的修行就好像养鸭一样。你的责任便是喂它和给它水。不管鸭子成长得快或慢都是鸭的事,与你无关。放下,然后尽你自己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修行。如果修行的速度迅

  速或迟缓,清清楚楚即可,别去强迫它。这种的修行具有良好的基础。

  〖空〗

   人们响往涅槃,不过,一旦你告诉他们那儿空无一物时,心里马上起第二想。但那儿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看看这儿的屋顶和地板;屋顶代表“有”,而地板也代表“有”

  ,你可以站在屋顶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顶和地板之间的空间却无处可站。没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涅槃即是“空”。人们一听到这儿便退

  却不想去了。他们怕会见不著自己的孩子和亲戚。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就会很高兴,可是,一旦你谈起“放下”和“空”时,他们便不想听了。但你是否

  见过一个外表美丽、体力充沛或非常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没有!然而我们却说:“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也非常欢喜。他们执著“有”,执著生死轮回。他们欢喜站在

  屋顶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间的“空”间。

  〖家庭〗

   如果你想寻找佛法,它不在森林里、山里或洞穴中,而是在心里。法有它自己的语言,那就是“经验的语言”。概念与经验之间有极大的差异。就以一杯热水里,都会有相同

  的经验——热,我们可以用不同语言的文字来表达。同样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内心,不论什么文化、地域或语言也会有相同的经验。如果在你们心中,赏到了真理的滋味、

  法的滋味,你们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犹如父母、兄弟、姐妹,因为你们已赏到了与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质”。

  〖肥料〗

   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取一些脏的东西——鸡屎、牛粪,洒在我们的果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才会丰硕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乐;在烦恼(混乱)之中

  有宁静。

  〖火〗

   世上没有一朝可成之事,所以刚开始在我们的修行里,是看不到什么结果的。就像我常告诉你们的譬喻:一个人试图磨擦两根木棍取火,他告诉自己说:“他们说这里有火。

  ”於是便开始使劲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断地磨擦,就是没什么耐性,心想火,却一直没有火的影子。他有点灰心,所以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后来又再开始,但是到了那时候,

  热度都已经冷却,所以进展得很慢。他就是磨擦持续的时间不够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了,就将整个工作停顿下来,再说,他不只是疲倦,同时也变得愈来愈灰心

  ,最后完全放弃且很坚决地说:“这里根本没有火。”

   事实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热度可以引火,火一直潜在那儿,只是他没有持续到最后。除非我们能达到平静,否则心将依旧如前。因此我们伟大的导师说:“只

  要继续做,继续修行。”我们可能会认为:“如果我仍然不懂,我该怎么办才好?”但是,除非我们如法修持,否则智慧是不会现前的,所以我们说要持续地修行。只要不停地修

  行,我们就会开始思索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修行。

  〖鱼〗

   我们不想要欲望,但是,如果没有欲望,为何修行呢?我们要有修行的欲望。“想要”与“不想要”,两者皆是杂染、烦恼、无明和愚痴。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著,

  它只是心的一种现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是,没有执著。我们的欲望,就好像在网中抓一条大鱼一样——我们需要等待,直到大鱼筋疲力尽之后,便可以轻易的捕获它。但

  我们得一直盯着它使它无法逃脱。

  〖鱼和表蛙〗

   如果你执著於感官,就跟上了钩的鱼儿一样,当渔夫来了尽管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挣脱。事实上,你并不像一只上钩的鱼儿,而更像一只青蛙。青蛙是把整个钓钩吞进肠子里

  头,而鱼儿祗是口被钩住而已!

  〖鱼笼〗

   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了事物的利害关系,就不须等到他人来告诉你。回想一下一位在他鱼笼里找到东西的渔夫的故事。他知道有东西在里面,也听到它在鱼笼里面拍动。他认为

  是一只鱼,於是便将手伸进鱼笼里,竟发现是另一类生物。他看不见所以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可能是修鳗,不过也有可能是条蛇。如果将它扔掉,他也许会后悔……,如果是条

  鳗,就可以成为晚餐的佳肴。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他持续不放,最后竟发觉是条蛇,它可能就会咬他,不过不敢确定。但是,他的欲望却强烈到不肯放手,只因为那可能就是

  条鳗。在他抓出的那一刻,霎时见到是条蛇时,不论如何,都会毫不迟疑地马上扔开它,而不须等到他人喊:“嘿,那是条蛇赶快扔了它!”亲睹蛇时比听人家的警告更清楚地告

  诉他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危险——蛇会咬你,并且会导致你死亡。这还需要有人告诉他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修行直到我们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不会

  去干预对自己有害的事物了。

  〖渔夫〗

   我们的禅定(静虑)的修行可以使我们开解。举个例子来说吧:譬如有个正在收网的渔夫,网中有条大鱼,你能推想他收网时的心情是如何吗?如果他深怕大鱼跑掉,就会迫

  不及待地硬扯那网子,在他觉察之前,鱼儿已经因为他操之过急而让它跑掉了。

   古时候,他们会这样教我们:你们应该慢慢地来,小小心心地收网,以免让鱼儿脱逃。我们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网以免遗漏了。有

  时,我们会遇到不喜欢修行的时候,也…

《森林里的一棵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止的流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