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到東西,他們首先必須除去他們的才智——空掉他們的“杯子”。
〖築堤〗
在定力的訓練裏,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堅毅,這能帶來心的平靜。通常,我們這顆心是搖擺不定的,要控製它很困難。心隨著感官外馳散亂,就像水到處流竄一樣。雖說
如此,人類卻懂得如何控製水,而使它更益於人類。人類很聰明,他們知道如何築堤防水,興建大型水庫和渠道——這一切都只是爲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運用而不致於到
處亂竄,最後流到最低處,而浪費了水的功能。
同樣的,這顆已經“築堤”、被控製、經常訓練的心,將會獲得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自己教導說:“已被控製的心,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因此,爲了最大的利益,你們得好
好訓練你們的心!”相同地,我們周遭所看到的動物——大象、馬、水牛等等,在它們能被利用來工作之前,都必須先受過訓練,也唯有在訓練之後,它們的力量才能帶給我們利
益。
同樣的道理,已“築堤”的心將帶來比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還要多倍的福澤。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和我們都一樣在同一個方法下起步——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但是,看看他
們後來是如何成爲我們所尊敬的對象,並且看我們能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從這些曾經體驗心的訓練而爲了達到解脫自在的人們身上,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
利益給整個世界。在所有的職業中或任何的情形況下,一顆受過控製與訓練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幫助我們的設備,訓練過的心可以保持我們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應手。並且要
發展和培養理性,以便控製我們的行動。只要我們追隨這顆訓練得宜的心,最後,喜悅也會隨著增長起來。
〖深洞〗
大多數人想行善只是爲了功德,但是他們卻不願舍棄惡行,這就叫做“洞太深了”。
假設有一個洞,洞下面有東西,現在,只要有人將他的手伸進洞裏卻摸不著底面的話,他就會說:“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個人將他們的手伸進洞裏,他們也同樣會說:
“這個洞太深了。”可是,卻沒人會說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們必須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觀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而應該回過頭來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這
點,那麼,在你的性靈道上便能更上一層樓,
進而尋找到快樂。
〖髒衣服〗
當我們的身體是髒的,而且穿上髒的衣服時,我們的心也將感到不舒服和沮喪,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們保持身體潔淨,穿幹淨、整齊的衣服,便能使我們的心輕快高興起
來。
同樣地,不守戒律,我們的身行和言語也就不清淨,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樂、苦惱而沈重的原因。如果我們遠離了正確的修行,這會障礙我們徹見存在我們心中的法的本質
。健全的身行和言語在於一顆正確訓練的心。因爲是心傳達命令給身和語,所以,我們必須由“訓練我們的心”來不斷修行。
〖玻璃杯〗
我如何找到正見呢?我就簡單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們。它對我們而言似乎是清潔實用的,可用來飲水,更可以長時間的保存。所謂的正見是要將它看做是破的玻璃,
仿佛已經碎裂了。不久以後,它將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時,心存這種見解——它只是元素所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狀,終歸破滅。那麼不論它發生什麼事,你都不會有任何煩惱。
同樣的道理,身體就像這杯子,它也將破碎、死亡,你們必須了解這個道理。但是,了解這個道理並不表示你應該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應該因此去打碎這杯子或丟掉它一樣。
杯子是個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損的東西。同樣地,身體有如一輛車子,利用它直到它回歸自然。你們該做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這種正見可以使你們無系縛地生存於整個
變動的世
界中。
〖醉酒的人〗
任何人執著於感官就好比一位肝藏還沒被破壞的好酒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喝得夠。他繼續沈浸其中,不知節製地喝,喝上瘾了,到後來必定會生病受苦。
〖鴨子〗
你的修行就好像養鴨一樣。你的責任便是喂它和給它水。不管鴨子成長得快或慢都是鴨的事,與你無關。放下,然後盡你自己的責任。你的責任就是修行。如果修行的速度迅
速或遲緩,清清楚楚即可,別去強迫它。這種的修行具有良好的基礎。
〖空〗
人們響往涅槃,不過,一旦你告訴他們那兒空無一物時,心裏馬上起第二想。但那兒什麼也沒有,空無一物。看看這兒的屋頂和地板;屋頂代表“有”,而地板也代表“有”
,你可以站在屋頂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頂和地板之間的空間卻無處可站。沒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涅槃即是“空”。人們一聽到這兒便退
卻不想去了。他們怕會見不著自己的孩子和親戚。
這就是爲什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的時候,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健康、快樂。”他們就會很高興,可是,一旦你談起“放下”和“空”時,他們便不想聽了。但你是否
見過一個外表美麗、體力充沛或非常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沒有!然而我們卻說:“長壽、美麗、健康、快樂。”他們也非常歡喜。他們執著“有”,執著生死輪回。他們歡喜站在
屋頂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間的“空”間。
〖家庭〗
如果你想尋找佛法,它不在森林裏、山裏或洞穴中,而是在心裏。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那就是“經驗的語言”。概念與經驗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就以一杯熱水裏,都會有相同
的經驗——熱,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的文字來表達。同樣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內心,不論什麼文化、地域或語言也會有相同的經驗。如果在你們心中,賞到了真理的滋味、
法的滋味,你們會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猶如父母、兄弟、姐妹,因爲你們已賞到了與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質”。
〖肥料〗
我們的雜染好似我們修行的肥料。如同我們取一些髒的東西——雞屎、牛糞,灑在我們的果樹上,長出來的果實才會豐碩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樂;在煩惱(混亂)之中
有甯靜。
〖火〗
世上沒有一朝可成之事,所以剛開始在我們的修行裏,是看不到什麼結果的。就像我常告訴你們的譬喻:一個人試圖磨擦兩根木棍取火,他告訴自己說:“他們說這裏有火。
”於是便開始使勁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斷地磨擦,就是沒什麼耐性,心想火,卻一直沒有火的影子。他有點灰心,所以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後來又再開始,但是到了那時候,
熱度都已經冷卻,所以進展得很慢。他就是磨擦持續的時間不夠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了,就將整個工作停頓下來,再說,他不只是疲倦,同時也變得愈來愈灰心
,最後完全放棄且很堅決地說:“這裏根本沒有火。”
事實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卻沒有足夠的熱度可以引火,火一直潛在那兒,只是他沒有持續到最後。除非我們能達到平靜,否則心將依舊如前。因此我們偉大的導師說:“只
要繼續做,繼續修行。”我們可能會認爲:“如果我仍然不懂,我該怎麼辦才好?”但是,除非我們如法修持,否則智慧是不會現前的,所以我們說要持續地修行。只要不停地修
行,我們就會開始思索自己的所作所爲和修行。
〖魚〗
我們不想要欲望,但是,如果沒有欲望,爲何修行呢?我們要有修行的欲望。“想要”與“不想要”,兩者皆是雜染、煩惱、無明和愚癡。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著,
它只是心的一種現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是,沒有執著。我們的欲望,就好像在網中抓一條大魚一樣——我們需要等待,直到大魚筋疲力盡之後,便可以輕易的捕獲它。但
我們得一直盯著它使它無法逃脫。
〖魚和表蛙〗
如果你執著於感官,就跟上了鈎的魚兒一樣,當漁夫來了盡管你怎樣掙紮,都無法掙脫。事實上,你並不像一只上鈎的魚兒,而更像一只青蛙。青蛙是把整個釣鈎吞進腸子裏
頭,而魚兒祗是口被鈎住而已!
〖魚籠〗
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了事物的利害關系,就不須等到他人來告訴你。回想一下一位在他魚籠裏找到東西的漁夫的故事。他知道有東西在裏面,也聽到它在魚籠裏面拍動。他認爲
是一只魚,於是便將手伸進魚籠裏,竟發現是另一類生物。他看不見所以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可能是修鳗,不過也有可能是條蛇。如果將它扔掉,他也許會後悔……,如果是條
鳗,就可以成爲晚餐的佳肴。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如果他持續不放,最後竟發覺是條蛇,它可能就會咬他,不過不敢確定。但是,他的欲望卻強烈到不肯放手,只因爲那可能就是
條鳗。在他抓出的那一刻,霎時見到是條蛇時,不論如何,都會毫不遲疑地馬上扔開它,而不須等到他人喊:“嘿,那是條蛇趕快扔了它!”親睹蛇時比聽人家的警告更清楚地告
訴他應該怎麼做。爲什麼呢?因爲他認識危險——蛇會咬你,並且會導致你死亡。這還需要有人告訴他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修行直到我們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就不會
去幹預對自己有害的事物了。
〖漁夫〗
我們的禅定(靜慮)的修行可以使我們開解。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有個正在收網的漁夫,網中有條大魚,你能推想他收網時的心情是如何嗎?如果他深怕大魚跑掉,就會迫
不及待地硬扯那網子,在他覺察之前,魚兒已經因爲他操之過急而讓它跑掉了。
古時候,他們會這樣教我們:你們應該慢慢地來,小小心心地收網,以免讓魚兒脫逃。我們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來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網以免遺漏了。有
時,我們會遇到不喜歡修行的時候,也…
《森林裏的一棵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