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常的心
我們學習佛法,如果只需要遵守一些規定,例如每年去一次印度菩提迦耶朝聖、不可以吃肉,不可以如何如何,將一些外在的規範做得很好,就可以得到更多佛的加持的話,那今天佛教的發展應該是會更興盛的。
但是,在佛法實際的修行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這些規範而已,似乎要去改變我們外在的樣子,才有修行的「Feel」。 外在的行爲不是最核心的重點,佛法的修行,是在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我們應該要經常去憶念智慧,它會讓我們在生命的道路上不再迷路,這是很重要的。
否則當我們只是關注著外在的事物,而忽略了實相其實是超越表象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迷路。看到一個樣子、聽到一個聲音,這些都是一種相,只在這上面做分別、比較,很多的煩惱和苦就出現了,不是嗎?
很多的煩惱是因爲看到相,只看到一個外在的樣子,而忽略了它的本性其實是空性的,因而升起了更多的煩惱。般若的梵文 「prajnā」這個字如果翻譯成現在的語言,應該就是:最圓滿、正常的心。
當你的心在和境界互動的時候,能夠安住在最正常的狀態、不被迷惑的狀態,這就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