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開始
一個菩薩,光有「我空」的智慧還不夠,還要去學習「法空」的智慧——超越概念的局限。
發願要利益衆生,但還有概念的束縛,是無法幫助衆生的。所以一個菩薩要利益衆生,就要不斷突破自我概念的局限。
當你還活在自己概念的局限中,只是用自己的想象加到對方身上——我期待你可以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先生期待太太,父母期待小孩......等等。通常你的概念給別人的期待,都是自我的想象,未必是他真正需要的東西。我聽過很多親子之間的問題,發現問題的症結點,大多是因爲活在自己概念的局限中,無法滿足對彼此的期待,也無法打開心去超越法執,做一些正向、開闊的溝通的時候,沖突就生起了。
我們都戴著概念的眼鏡在看待別人,那個人的一切跟你對于「好」的框框符合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人是好人。實際上,我們覺得好的,未必真的好;我們覺得糟的,也未必真的那麼糟。
當我們活在這樣一個局限裏面,我們真正愛的不是那一個人,我們真正愛的是自己的概念。爲什麼有一天你會想要和他分開呢?不是那個人真的變成什麼樣子,只不過是他的種種和你的框框不再符合,于是感覺不愛他了!這就是法執創造出來的感覺。
對于一個菩薩來說,去利益衆生的過程,有法執是不行的,因爲這樣的概念局限,會阻礙大悲心的生起。如果你想要走上修行的道路,想要實踐菩薩道,要學習從看見自己概念的局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