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P15

  ..續本文上一頁地修行就對了。

  

  

  

  第六章 覺悟

  

  

  

  前 言

  

  眼見古時佛教經典裏所記載的開悟和喜悅,至今依然存在,真是一個美好的發現。我們在阿姜 查的不斷強調其覺悟和喜悅的恒常性中便可以看到,此外,他本身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他策勵我們要藉由正確的修行及真實的了解,在自己的內心中明了和覺悟解脫。

  而真實上,這是有可能的。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是透過內觀與正念之道,而尋得覺悟的──不但只有阿姜 查如此,他的弟子及其他佛教的老師也是如此。它就在這裏啊!它的本質是不離我們自身的身與心。阿姜 查以一種很直接的方式來說明,那就是:將它──所有的執取與評判,都放下,不要試圖想成爲什麼。於是,在那寂靜之中,便能夠使自己去看透整個假相的我,沒有任何一點是屬於我們的。當我們內心甯靜及覺醒時,就會自然地、自在地達到這種覺悟的境地,沒有恒常的自我,裏面什麼也沒有,那都只是意識的把戲罷了!

  這種覺悟會帶來自在、生命力和喜悅。生命的重擔的意識抛掉了,一齊與自我的意識一塊兒抛掉了。剩下來的就反映在這些章節裏──心的清明與坦然,一個蘊藏著智慧與自在的精神。

  就如阿姜 查所言:爲何不去試看看呢

  

  無 我

  

  當一個人不了解死亡時,生活會非常煩惱。如果我們的身體真的屬於我們,就會聽從我們的命令。如果我們說:“不可以變老。”或者說:“我不許你生病。”它會聽我們的嗎

  不,它毫不聽從,我們只是租這棟房子,而不是擁有它。如果我們認爲它是屬於我們的,當我們必須離開時就會感到痛苦了。而事實上,根本沒有一個永恒的自我,沒有一樣堅固、不變的東西是我們可以掌握得住的。

  佛陀對勝義的真理和世俗的真理做了區分。“我”的觀念只是一種概念、一種約定俗成的。如同:美國人、泰國人、老師、學生,都是約定俗成的。根本沒有“人”的存在,有的只是地、水、火、風──暫時組合的元素罷了!我們將這個身體叫做一個人、自己,而事實上根本沒有“我”,只有“無我”。要了解無我,你就得禅坐,如果你光用思考的話,你的頭會爆炸的。一旦你打從心中領悟到無我,生命的重擔就會解除,你的家庭生活、工作,每一件事都將會輕松多了。當你超越了自我,就不會再執著於快樂。而當你不再執著於快樂時,你才能開始真正的快樂。

  

  地下水

  

  “法”不屬於任何人,也沒有擁有者。世界生成時,它就存在世上了;然而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對那些尋找它的人,它總是不動地、無止盡地存在,就像地下水──不論誰掘井,都會發現。然而,不論你是否掘井,水永遠都在,在所有東西的下面。

  在我們尋找佛法時,我們找得太遠了,找得過頭,忽視了根本。佛法並不是遠到必須用望遠鏡來看才能獲得的。它就在這裏,最靠近我們,我們真正的本質,我們真正的自我──無我。當我們領悟這個本質,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任何麻煩。好、壞、樂、苦、光明、黑暗、自我、他人,都是空無的。如果我們明白這個本質,我們舊有的意識就會死去,進而達到真正的解脫。

  我們練習放下,而不是去獲得。但是,在我們能夠放下身心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真實本然。於是,舍離自然會生起。

  沒有一樣東西是我,或是我的,這一切都是無常的。但是爲什麼我們不能說涅槃是我們的呢

  因爲那些領悟了涅槃的人,是沒有“我”或“我的”的概念的。如果有的話,就不能領悟涅槃了。雖然他們明白蜂蜜的甜味,他們不會想:“我正在嘗著蜂蜜的甜味。”

  佛法之道是要繼續保持往前走的,但是真正的“法“是沒有前進,沒有後退,也不是靜止不動的。

  

  佛陀的喜悅

  

  如果一切都是無常、苦(不圓滿)、無我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

  一個注視著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水的人,如果不希望河水流動,不希望它照著它的本然不斷地改變,他必將痛苦不已。另外一個人了解河流的本質是不斷地改變的──不論他喜歡與否,因此他就不會痛苦。去明白生命如這流水──歡樂的空、自我的空,就是去找尋穩定和苦的解脫,尋找世間真正的安甯。

  “然而,”有些人可能會問道:“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我們是爲了什 而出生的

  ”我沒辦法告訴你們。爲什麼你要吃東西

  你吃東西是爲了不需要再吃任何東西了;你出生是爲了不再出生。

  論及事物真實的本然,它們的空或無,非常困難。聽了這些教導之後,我們必須展開方法去理解。

  爲什麼我們要修行?如果沒有爲什麼,那我們就是在平靜之中了。憂傷是無法追隨一個如此修行的人的。

  五蘊是殺手,執著身體,就會去執著心;反之亦然。我們必須停止去相信我們的心。用戒律和內心的甯靜來增長抑製和相續的正念。然後,你將洞徹快樂和不快樂的生起,也不會跟隨它們。了解所有的狀況都是無常、苦和空的。學習冷靜,在這樣的平靜中將會産生佛陀的“真正的喜悅”。

  

  撿起芒果

  

  當你有了智慧,在接觸到感官的對象時,不論是好壞,快樂或痛苦,就像我們站在樹下收集果實一般。有人爬到芒果樹上爲我們搖芒果,我們只須在芒果之中挑選好的與爛的,而不必浪費力氣,因爲我們不須爬到樹上去。

  這是什 意思呢

  所有的感官對象(外塵)正帶給我們知識,我們不須去添加什 世俗的八風──得與失、譽與毀、稱與譏、樂與苦──它們是自己來的。如果你的內心已經增加了平靜和智慧,你就能夠好好享有撿拾和挑選的喜悅。

  他人所稱的好或壞、這裏或是那裏、快樂或是痛苦,都使你大爲獲益,因爲已經有人爬到樹上去搖芒果,你沒有什麼好擔心害怕的。

  那八風就好像從你頭上掉下來的芒果,運用你的專注(定)和平靜去觀照、去采集,知道哪些水果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就叫做智慧、內觀。不必去使它生起或創造它。如果有了智慧,內觀就會自然地生起。雖然我稱之爲智慧,但其實是不須要給它名字的。

  

  永恒的佛陀

  

  本來的心如同純淨、清潔的水,帶著最甜美的滋味般閃爍著。但是,如果心是純淨的,我們修行就此結束了嗎

  不是的,即使心是純淨的,我們也不能去執著它。我們必須超越所有的相對,所有的觀念──善、惡、淨、不淨。我們必須超越自我和無我,超越生與死。認爲有一個自我去再生,真的是世間的麻煩。真正的純淨是無限的,無法觸及的,超越所有對立和創造的。

  我們販依佛、法、僧,這是每一個出現於世間的佛陀的傳承。這個佛陀是什

  

  當我們用智慧之眼去看,就會了解到,這佛陀是永恒的、不生的,無關於任何的個體、曆史、形象;佛陀是一切衆生的基礎,是如如不動心的真理的領悟。

  

  所以,佛陀不是在印度覺悟的;事實上,他從來沒有覺悟,從未生,也從未死。這永恒的佛陀是我們真正的歸宿,我們常住的地方。當我們販依佛、法、僧,世間所有的事物對我們而言,都是解脫的。它們變成我們的老師,宣說著生命真正的本質。

  

  未敲的鑼

  

  在別人看來,在這世界上修習禅坐,就有如一個從未被敲打的鑼,不曾發生任何聲音一樣。他們會認爲你沒有用、瘋了、失敗的,但實際上,事實剛好相反。

  真理總是隱藏在虛假之後,“常”總是隱藏在“無常”之後。

  

  

  

  後 記

  

  

  

  阿姜 查在最後幾年的生命裏,由於重病的緣故,長年臥病在床。在這段期間裏,一直是由他的弟子(比丘)們細心照料,他們對於有機會爲曾經如此耐心及慈悲地教導他們“道”的老師(師父)奉獻,感到非常歡喜。雖然阿姜 查已經無法再說話或行動,但是,他卻不曾停止教導過。爲了要讓讀者對這點有些了解,我們收錄了一篇阿姜 查的一位弟子,述敘他在照料阿姜 查那段時光的文章選錄。

  我很喜歡淩晨的輪值時段,也就是他們所謂的夜班,因爲我可以獨自跟師父在一起。淩晨兩點到大概五點左右,似乎是師父睡得最詳和的時候。接下來,便是最忙的時候,我們會依日期而定,安安靜靜地清掃房內的某一局部,然後將一切准備就緒,於五點叁十分喚醒他,幫他淨身和做些運動。再來,如果氣候和他的健康狀況允許的話,我們會扶他到西方人供養的椅子上坐── 一張非常高級的英國進口椅,它除了晚上不會自己放到一邊以外,什麼功能都有。我曾見過他們以前爲師父做的輪椅,但是,那是張獨一無二的椅子。

  在看護中蘊藏了一種強烈的尊敬與慈愛的照料之心。雖然師父已臥病多年,但他卻沒有背痛的病疾。比丘們說,前來拜訪的醫生及護士對於師父良好的皮膚狀況大感驚訝。照顧他老人家的比丘從不曾在房間裏吃或喝任何東西,或睡覺。而且很少談話,通常只有在交待下一件照料的事件才說話。如果要說話的話,也是以輕聲細語的方式來傳達。因此,這裏不僅是一間我們照顧他的病房,實際上也是間寺院。

  一位年長的泰國法師問我,跟師父在一起的感受如何。首先,說明我對能有如此機緣的感恩心情。他說:“那你的感覺如何呢

  ”我回答說:“有時覺得很歡喜,有時則否。”我暗自明白這將是一場對“法”的討論。他繼續說,人們對於師父現今的狀況有很多誤解。

  事實上,這只是“蘊”在進行其某個階段罷了。他說:“實際上,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讓它去,讓它(他)死去。但,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人們會批評的,他們會誤會並認爲你沒良心,而且殘酷無情,所以才會讓他死去。就因爲如此,我們必須照料他,而這也沒錯。”他繼續說,我們對事物有這種認知的原因,是因爲我們依然執著於我們的見解和觀念。但它們都是不正確的,它們存有“自我”的惡臭。他說,師父曾在慈悲觀的修行上下很多功夫,所以人們如此地被他收攝──可是,這是要有責任的背覆的。他說:“對我而言,我比較傾向定、靜,所以沒什 責任,比較輕松。”

  最後一天早上,當我到師父的茅蓬時,他正側臥著,我於是坐著面對他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向他發出慈悲和感恩的心情,表示對能有如此大的福報跟他在一起,聽聞他教導的喜悅,以及對它的珍借,並將他融於我的生命中。早上飛快地過去,我靜靜地坐著,看他安詳地沈睡著,想著能利用如此特別的時間有多好。他帶給的訊息是:視它(他)爲無常、苦、無我的。這就是導引我們超越的教導;就是如此啊!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