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法爲贈禮

  以法爲贈禮

  阿姜 查 著

  (公元1918~1992年)

  阿姜 查在世時,他經常會告訴弟子

  們:

  ……長久以來,你們是那麼的平靜安詳,而這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走了之後,單純地遵照

  我的教導去修行,就好像我仍然在你們的面前一樣!

  ·目 錄·

  前言(2)

  譯者的話(4)

  阿姜 查(6)

  真正的給予(11)

  以法爲贈禮(15)

  法性(25)

  法的語言(37)

  與法同住世間(39)

  心的訓練(47)

  湯鍋裏的湯杓子(64)

  教說片斷(68)

  現在就做!(80)

  ·前 言·

  這是由法園編譯群翻譯的阿姜 查系列二。第一集《我們真正的歸宿》大概介紹了阿姜 查的教導風格,而此次的主題將圍繞在“法”及其有關方面。所有的文章除了“真正的給予(True Giving)”、“湯鍋裏的湯杓子(The Ladle in the Soup pot)”、“法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Dhamma)”、“與法同住世間(Living in the World with Dhamma)”之外,全都取自《菩提道》(Bodhinyana)一書。前叁篇出自《解脫味》(A Taste of Freedom)一書,最後一篇出自“Wat Pat Nanachat News·Letter”。

  此處,我們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爲這幾篇文章都是屬于即席開示,因此雖形之于文,仍會有口語化的傾向。而對于有些口語上不免重覆的話語,在不損原文的原則之下,我們做了些微刪除,以助閱讀上的順暢。

  讀者或許會留意到,文中有時似乎會有忽然冒出的一段,看起來與前段不太連貫,這可能是因爲阿姜 查不像人們平常所做那樣;他通常既不預先准備他的開示,也不刻意的去營構講辭,他很單純地就只是開示,法在那兒,自然而然的都流了出來!

  阿姜 查的開示看來大多是針對出家人而說,但卻也適用于一般的在家人。我們深願有緣聞此教說者,都能歡喜信受,得蒙法益。

  阿姜 查的一位弟子·譯者的話·

  ·以法爲贈禮·

  譯者的話

  如果有人發現一顆閃亮的星星,他沒有權利放進自己的口袋,獨享光輝,而必須公諸于世,使每個人都能分享這份光耀。基于這個理由,我們很高興有機會參與將阿姜 查的教示譯成中文的工作,因爲如此一來,其他人也能同樣地得到——那從阿姜 查的佛法開示中閃耀出來的智慧之光!

  中譯阿姜 查的作品,並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譯,恐怕會顯得生澀難懂;假若以比較自由的方式意譯,雖然文句會比較流暢,可是恐怕又會失于准確度不夠;還有一種可能是,因譯者筆調的關系使譯文學術意味太濃,不符合阿姜 查的風格。他本人很少閱讀,有一回,他被問到有甚麼佛書可以推薦給人讀時,他指著自己的心說:“只有這一本!”

  在譯書的過程中,我們盡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 查簡明的開示風格,又能無損他見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于我們的轉譯,使阿姜 查的佛法之“星”減損了原有的光芒,我們在此深致歉意。而我們之所以不自量力試譯,只是因爲我們實在不忍讓這顆光輝奪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裏,卻不能普照人間。

  任何人的翻譯,永遠沒有所謂最好或最後的翻譯,有的只是風格的不同。原書真正的含義能被譯出而且讓讀者分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您手中捧著這本書時,那從阿姜 查內心閃耀出來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讓您捕捉到即使一絲的微光,進而爲您的人生帶來方向和啓示,那麼我們的工作就算圓滿完成了。·阿姜 查·

  ·以法爲贈禮·

  阿姜 查

  阿姜 查生于泰國東北的一個村莊,少年時即剃發,年二十始受戒成爲比丘。年輕時,他研究過基礎的佛法、戒律,以及經典。稍後,他在森林苦行的傳統下,接受一些當地禅定大師的指導,修習禅定。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達數年之久,他睡在樹林、山洞、墓地,並曾和本世紀最著名、最偉大的禅師阿姜 滿度過一段很短,但具開悟性的時光。

  行腳多年之後,有人請他到家鄉附近的一座濃密森林定居。這座森林當時沒人居住,並且以眼鏡蛇、老虎、鬼魅聞名,因此,如他所說,是苦行僧理想的修行場所。

  後來因爲越來越多的僧俗四衆來和他一起共住,接受他的指導,因而以阿姜 查爲中心,形成了巴蓬寺。現在他的別院已遍及泰國的山林,以及英國、紐西蘭、澳州、瑞士等地,而由其弟子教授佛法。

  一進到巴蓬寺,你很可能會碰到和尚在井邊打水,同時路邊有個牌子,寫著:“嘿,安靜點!我們正在努力學禅坐。”寺裏的出家人得做粗活染製自己的僧服,製作自己的必需品,並將寺院的房舍、地面打掃得纖塵不染。和尚的生活極爲簡樸,按照苦行僧的戒律,每日托缽,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和尚都單獨地住在分布于山中四處的茅蓬,並在裏頭禅坐,而在樹下的小路經行。基本上,他們的禅修精華就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學習在一切所作所爲當中保持明覺的心靈。

  “訓練”是修行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這兒的訓練是非常嚴格的。使人能在和合節製的團體中過一種簡樸、純潔的生活,使德性、禅定、悟性能有技巧地、不斷地開發出來。

  阿姜 查簡樸,卻又含意深奧的教導方式,對西方人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也因而有許多人跟隨他學習。一九七五年Wat Pah Nanachat——國際叢林寺院,被建于巴蓬寺附近,用來教導與日俱增,對出家生活有興趣的西方人。從那以後,阿姜 查的西方弟子們便開始了對西方人士的弘法工作。

  阿姜 查的教導方式既奇妙又簡明,卻也會欺诳人。常常是某件事必須在聽過好幾次之後,我們的心才會猛然開解,而這教導也才顯出它更深一層的含義來。他依時間、地點,聽者的理解力、敏銳度,將佛法诠釋得恰到好處的巧妙方法,實在令人驚歎;雖說有時形諸文字時,他的話會顯得前後不一致,甚至還會互相矛盾哩!覺知到這一點,阿姜 查說明他教導的方法是非常簡單的:“這就好比說,雖然我看到人們走下來的路是我所熟悉的,但對他們來說也許是不熟悉的。我望過去,看到有人快要跌進路右邊的溝裏,于是我就對他喊:“往左!往左!”同樣地,如果我看到另一個人快要跌進左邊的溝裏,我就會喊:“往右!往右!”這就是我教導的範疇。無論你陷入哪種極端,哪種執著,我都會告訴你:“連這個也要放下。”舍棄走左邊,舍棄走右邊,走到中間,那麼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佛法。”

  當你讀阿姜 查的開示時,最重要的是要記住:他的教導永遠而且只會發自他內心,發自他自己的禅定體驗的深處!法的禮物,

  勝過世間一切的禮物!

  ·真正的給予·

  ·以法爲贈禮·

  你會問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真正的給予

  人們過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爲了獲得某些報償,但出家人在這方面的教導,意義上卻深遠多了——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要求回報,我們工作不爲報酬。佛陀教導我們,工作就只爲了工作,別無所求。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爲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你自己試試:你想要讓你的心平靜,于是你坐了下來,且試著使它平靜,如此這般,你將會痛苦,試看看吧。我們的方式精致多了:我們去做,過後就放下,做了就放下!僅此而已。

  一開始,我們以心中的某種欲求修行,我們不斷在修行,但我們知道那樣並不能滿足欲求,于是我們會繼續修行,直到我們達到一個境地——修行不再是爲了得到什麼,而是爲了放下!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爲了想要得證涅,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而,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什麼?”答案是,我們什麼也得不到!無論我們得到什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因此,我們修行不要去得到什麼東西。

  那些修行是爲了想得到什麼的人,就好像來找我灑“聖水”的人一樣。當我問他們,爲什麼想要得到聖水時,他們說:“因爲我希望活得快樂舒適而無病痛!”如此一來,他們將永遠無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個動機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報;然在佛教,我們做事卻沒有“得到”的念頭。世俗人必須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卻教導我們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樂和痛苦的。

  想到這裏,實在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停留。人們住在一個“家”,這“家”是“有”和“執取”。離開家到一個沒有家的地方,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因爲我們總是與“有”和“執取”同住的。如果我們不能執取,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感到失落;因此,大部份的人都不願離開家去趣向涅。爲什麼呢?因爲他們說,那兒沒有什麼,什麼也沒有。

  看看這裏的屋頂和地板:上端是屋頂,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個“有”;但在地板和屋頂之間的空間,卻毫無立足之地。一個人可以站在屋頂或站在地板上,但卻不能在“空”的空間上。沒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說,我們說彼涅就是此空。人們聽到這,他們會退後不前,他們不想前“往”涅,他們害怕,如果他們那樣子做了,他們便再也見不到他們的孩子和親人了。

  這就是爲什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的時候,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幸福、建康。”這使得他們非常高興,他們愛聽這些,而若你開始談到空,他…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森林裏的一棵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