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便不想要聽了。他們執著了“有”!但你是否見過,一個老人而具有美麗的外觀?你是否見過,一個老人有著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嗎?沒有!但當我們說“長壽、美麗、幸福和健康”時,他們卻真的非常高興。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甯靜,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
好了,這就夠了。啊?想必已經晚了,我看你們有些人已經想困了。佛陀說過,去教導“沈睡”中的人們佛法,但不要讓人們睡著了。
如果我們將綠色顔料
滴到清澄的雨水裏
它就會變綠
如果是黃色的顔料,
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
潔淨而不混亂的
它會變得混亂
只因它追逐法塵
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以法爲贈禮
(這是公元一九七七年十月十日在國際叢林寺院,對聚集的西方僧侶、沙彌和在家弟子所作的開示。這篇開示供養給正好從法國來訪的,當中一位比丘的父母)。
很高興你們有機會來參訪巴蓬寺,並且探望在這兒的出家兒子。可是我很抱歉,沒有什麼禮物可以送給你們。在法國,物質上的東西已經很多,不過,有關“法”的卻非常少。我曾去那裏看過,那兒的確沒有能爲人們帶來安祥與甯靜的法,有的只是一些不斷使人心迷亂和困擾的事物。
法國物産豐饒,有那麼多的事物,從色、聲、香、味、觸上,帶給人們感官的誘惑,又由于對“法”的無知,人們便只有被迷惑了。因此,今天我想要供養一些“法”給各位帶回法國,當作是巴蓬寺和國際叢林寺院送給你們的禮物。
“法”是什麼?法能夠斬斷人類的問題和困難,使之逐漸減少至無!那所謂法的,應該遍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學習——那是爲了一旦有“法塵”(注一)升起時,我們能夠去處理和超越它。
無論是住在泰國這兒或是其他國家,我們都有同類的問題,如果我們懂如何去解決,我們將會不斷地被困在痛苦和煩惱當中。解決問題必須靠智慧,而要擁有智慧便得開展和訓練我們的心!
談到修行,其實一點兒也不遠,就在我們身心的當下!西方人和泰國人一樣,都有身和心。有混亂的身、心,表示是一個混亂的人;有祥和的身、心,就是一個祥和的人。
事實上,這心就像雨水,在自然的狀態下它原是純潔的:如果我們將綠色顔料滴到清澄的雨水裏,它就會變綠;如果是黃色的顔料,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的反應也是如此。當舒適的法塵,“滴”進了心,這心就會舒適;而當法塵是不舒適時,心也會不舒適,這心會變得“混濁不清”,就像染了色的水一般。
當澄淨的水接觸到黃色時,它會變黃;當它接觸到綠色時,它會變綠。每一次,它都會改變顔色。而實際上,那些綠色或黃色中的水原本是清澄而潔淨的。心在自然的狀況下也是一樣,是清澄、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得混亂,只因它追逐法塵;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裏,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我們對佛法的了解越少,心就會不斷地去追逐法塵。感覺到快樂時,心會屈服于快樂;感覺到痛苦時,心會屈服于痛苦,它總是在混亂之中。
最後,人會變得神經質。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只是隨著情緒起伏而不知如何去照顧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小孩沒有父母去照料他一般。孤兒是無所依靠的,而無依無靠的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
同樣的,如果這顆心沒有受到照顧,如果沒有用正見來訓練或培育品格,它會變得非常麻煩而難以處理。
今天我要提供各位一種訓練心的方法,那就是“業處(Kamma-tthjana)”(注二)。業(Kamma)是指“行爲”,處(tthana)是指“基礎”。在佛教,這是使心祥和及甯靜的方法——你們可以用它來訓練心,並以這受過訓練的“心”來審視“身”。
我們的“存在”是由兩個部份組成的:一是身體,一是心,就這兩部份而已。所謂的“身”,能被我們肉眼所見,而“心”,相反地,是非物質的部份,只能被“內在的眼”或“心眼”“見”到。身和心這兩者,都經常處在混亂的狀態中。
“心”是什麼?心並不真的是什麼“東西”,依照傳統上的說法,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下這個時刻就有心——當我正在對你們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什麼;聲音透過耳朵,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個經驗到這些的,就叫做“心”。
心,並沒有任何的自我或實體,也無任何的相狀,它只是在“經驗心理活動”,如此而已!如果我們能教導這顆心擁有正見,它就不會有任何的麻煩出現,它將能平靜自在。
心是心,法塵是法塵,法塵並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塵。爲了能讓我們清楚了解我們的心和在我們心中的法塵,我們說,能接受法塵突然“啵”地闖進來的,就是心。
當心和它的對象兩者互相接觸時,會升起感覺。這其中,有些是好的感覺,有些是壞的感覺;有些是冷的感覺,有些是熱的感覺。各式各樣都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處理這些感覺的話,心就會被擾亂!
禅坐是開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爲“智慧升起”的基礎。這裏頭,“呼吸”是生理的基礎,我們稱作“安那般那沙地”(anapanasati)或“觀呼吸”,在這裏,我們以呼吸當作我們心理的對象。我們以呼吸做爲禅修的對象,只因它最簡單,而且自古以來它就是禅修的核心。
當我們遇到好的禅坐機會時便盤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放在左手上面,保持背部直挺,然後對自己說:“現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負擔和煩擾!”不要有任何的事使你挂慮了,在這個時候,把一切憂慮都抛開吧!
現在,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開始吸氣和呼氣。這時——在做觀察呼吸的當下,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長或縮短,不要使它變強或變弱,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進出就可以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覺醒”從心中生起時,便能清楚明白這吸氣與呼氣了。
放輕松,什麼都不要去想,不須想東想西,唯一要做的事是將注意力放在吸氣和呼氣上,其他一概不管!保持正念,專注在呼吸的一進一出上,注意每一個呼吸的開始、中間和結尾。吸氣時,氣的開始是在鼻端,中間在心髒,結尾在腹部。呼氣時,正好相反,氣的開始在腹部,中間在心髒,結尾在鼻端。開展對呼吸的覺知:一在鼻端,二在心髒,叁在腹部。而後,反過來是:一在腹部,二在心髒,叁在鼻端。
投聚“注意力”在這叁點上將可解決你一切的煩憂;只要不想其他的事,保持你的注意力在呼吸上。此時或許會有別的念頭進入心中,它會想到其他的主題而分散了你的心,但可別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當作你專注的對象就行了。心,也可能會陷入研判和探討情緒當中,但是,繼續去修行吧,繼續不斷地在每一個呼吸的始、中、末上保持分明。
最後,心將會無時無刻在這叁點上了知呼吸。當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心和身就會習慣于這種工作。疲勞將消失,身體會感到更輕安,而呼吸也會變得越來越細密。“正念”和“自覺”將能保護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我們如此這般的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甯靜,直到它成爲“一”爲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于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松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當心變得平靜時,我們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而不必再隨著呼吸的上下,到達腹部又回來;只須專注在呼吸進來與出去的鼻端就可以了。
這就叫做“靜心”,讓心放輕松而且平靜。當甯靜升起時,心會“停止”,它會與它單一的對象——呼吸,一起“停止”。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使心甯靜,而智慧就能夠生起了。
這是一個開始,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不管身在何處,都要試著每天去練習。無論是在家中,在車子裏,躺著或是坐著,都必須不斷地、很小心地去覺知和看守住這顆心。
這稱作“心理訓練”的,必得在四威儀中練習;不單是坐著,站著、走著、躺著的時候也都要練習。重點是,我們必須知道,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如何?而爲了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隨時保持正念和清明。心,是快樂或痛苦?是混亂?是祥和?以這種方法去認識心,使心變得甯靜,而當心變甯靜時,智慧就會升起。
有了甯靜的心,便可去觀察這禅定的對象——身體,從頭頂到腳底,然後又回到頭頂;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頭發、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在這禅坐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風。
我們身體堅硬、固體的部份,形成地大;液體和流動的部份,形成水大;體內上下通行的氣體形成風大;而身體裏頭的溫熱,就是火大。
四大結合在一起,組成了我們所謂的“人類”。當身體敗壞成爲它所組成的各個部份時,便只剩下這四種元素了。佛陀教導我們說,沒有衆生,沒有人類,沒有泰國人,沒有西方人,沒有個人,最終,就僅僅是這四大而已!我們以爲有個人或有衆生,而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
無論是分解成地、水、火、風,或是組成所謂的“人類”,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它們都是不穩定、不確定的,而且一直在變化的狀態中——每一個刹那都不安定。
我們的身體是不穩定的,不斷地在改變和變化中:頭發改變,指甲改變,牙齒改變,皮膚改變,每件事物都在改變,無一不變!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經常地在改變當中:它不是“我”或是實體,它不是真的“我們”,不是真的“他們”,雖說它或許會那麼想。也許它會想到自殺,也許它…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