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想到快樂或痛苦——各種各類的事!心,是不穩定的。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相信了我們的這顆心,它將會不斷地欺騙我們,而我們便會在苦樂之間不時的打轉了。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衆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一旦“心”看清了這點,它會去除對自我的執著——執著“我”是漂亮的、“我”是善的、“我”是惡的、“我”在痛苦、“我”擁有、“我”這個或“我”那個,你將能經驗到和諧一致的境界,因爲你會看出全人類基本上是相同的,並沒有“我”,有的只是元素而已。
當你沈思默想,而且了解到無常、苦、無我時,你將不再去執著有一個“自我”,有衆生,有我、他或她了。認識到這點的“心”,將會升起nibbida——厭離和倦怠,它將會把一切事物看成無常、苦和無我。
而後,心會“停止”,心成了“法”!貪、、癡將一點一點的逐漸減少和降低,最後剩下“心”——純淨的心。這就叫做“修習禅定”。
因此,我請你們接受這一份“法”的禮物,願你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思惟。請接受這一份來自巴蓬寺和國際叢林寺院的“法教說”——當作是一種授予你們的傳承。這裏所有的僧衆,包括你們的兒子和老師們,予你們這個法供養,讓你們帶回法國去。它將提示“心靜”的法門,幫助你們的心得到平靜而不混亂。你們的身體或許會在混亂當中,但是你們的心卻不會;世人或許會被迷惑,但是你們自己卻不會;甚而,即使你們的國家處在紛擾不安當中,你們也不會被困惑了。因爲心會有所“見”,心是“法”!這就是正道,正確的道路。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注釋】
(注一) 法塵: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一。指爲“意識”所緣之諸法。經中常將煩惱比喻爲塵垢,因此等諸法能染汙情識,故稱法塵。
(注二) 業處:又作行處。即業止住之所。爲成就禅定之基礎,或修習禅定之對象。此系南傳佛教重要教義之一。修習禅定時,必須選擇適應自己性質之觀想方法與對象,俾使禅定發揮效果。此種觀想之方法,因緣、對象即是業處。
·法 性·
果園早已存在
果實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實的人
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的人
法 性
(這是一九七七年結夏安居期間,在國際叢林寺院,對西方弟子們的開示。)
當一棵果樹正在開花時,風的吹動會使花飄落滿地,但仍會有一些花蕾留在樹上,並長成小小的綠色果子。當風又吹過這些果子時,它們有些同樣還是會落了下來,而在它們掉落之前,有的可能已經接近成熟,有的甚至早已熟透了呢!
人,也像風中的花和果一般,在生命中不同的階段裏“墜落”:有些還在母胎中便已夭折;有些出生沒幾天便告死亡;又有的不曾成長,才活了幾年;有的正值青春;也有的在死前,已屆圓熟之年。
當我們想到人,想到風中花果的自然現象: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這種“事物不穩定的自然現象”,從寺院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有些人來到寺院,想要剃度,後來卻改變心意走了,其中有的還剃了發呢!有些已成了沙彌,卻又決定離開;有些只出家一個結夏期便還俗去了。這就像風中的果實,一切都很不穩定!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當“法塵”生起,在心中糾纏拉扯一陣後,心便“墜落”了——就好像風中的果實一般。
佛陀了解這種事物不穩定的情況,他觀察果實在風中的現象,並反映到他的弟子——比丘和沙彌們身上,他發現,他們也是一樣,有相同的本質——不穩定!有可能例外嗎!一切事物都是這樣啊!
因此,對于一位以“覺醒”修行的人來說,並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勸導才能夠去觀察和了解。舉一個佛陀的事例來說: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他並不需要去學習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觀察一棵芒果樹罷了!
有一天,洽諾果門國王與他的隨行大臣們去參觀一座花園,坐在象背上,他瞥見一些果實累累,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樹。由于當時無法停下,便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用。然而,他卻不知,那些跟在後面的大臣們早已貪婪地摧殘了所有的一切——他們用竹竿擊落果實,打傷樹枝,也使樹葉撒了滿地!
傍晚時分,回到芒果林的國王,已然想像著芒果的甜美,卻忽然發現所有的芒果都不見了,全沒有了!不僅于此,連樹枝和葉片也遭受到猛烈的打擊而散了一地。
國王非常失望且沮喪,隨後,注意到不遠處有一棵芒果樹,連著樹枝和樹葉仍都完好無缺,他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而後他醒悟到:那是因爲樹上沒有果子啊!如果一棵樹沒有果實,就不會有人去滋擾,那麼它的樹葉和樹枝也就不會受到傷害了。這個教訓,使他一路思索返回皇宮。“當一個國王多麼不快樂,多令人煩心且困擾啊!必須不斷地去關照所有的子民,而且如果有人企圖來攻擊,掠奪國土時又該如何呢?”他不能安靜地休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被夢所驚擾。
在他心裏,又再次見到了那棵沒有果實的芒果樹,以及它絲毫無損的樹枝和樹葉,“如果我們也變成和那棵芒果樹一樣,“我們的樹葉”和“樹枝”也同樣地不會受到傷害了。”他想到。
在寢宮裏,他坐著沈思,由于受到這棵芒果樹的啓發,他終于決定去出家當一位比丘。他將自己比喻成那棵芒果樹,而且推斷:如果一個人能不被世俗的種種所羁絆,那他將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從憂慮或困擾當中得到解脫,而心就無所煩擾了。經過這樣的深思熟慮,他便剃度了。
從此以後,無論他到那裏,只要被詢及師承,他都會回答說:“一棵芒果樹!”他並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導,一棵芒果樹是他覺醒到“法的導引”的原因,是一種引領向內的教導。因著這樣的覺醒,他成了一位少慮、知足、好獨處的比丘。放棄了尊貴的地位,他的內心終于得到了平靜!
在這個故事裏,佛陀是一位不斷地以這種方式開展修行的菩薩(bodhisatta)。我們也要像當洽諾果門國王時的佛陀一樣,必須環視我們的周遭,並且好好地觀察,因爲世間的每一件事物都早已預備好要教導我們了。
即使只以少許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將能透過各種世間法去看清楚。我們將能了解到,在這世間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師。舉個例來說,即使是樹和藤都能顯示出真實的真理來;依著智慧,是不需去請教任何人,不需去研習什麼的。我們只要能從真理學習,便足夠去開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諾果門國王一樣,因爲,每樣事物都是依循著自然的軌則而行,絕不會與真理相違抗的。
與智慧相關聯的是“自我鎮定”與“自製”,而這,又能導致進一步的觀察到“自然的法則”。以此,我們終將明白,每件事物存在的終極真理是“無常”、“苦”、“無我”(aniccadukkhaanatta)。就以樹木爲例吧!當我們理解到“無常”、“苦”、“無我”的真實性時,所有生長在地球上的樹木都是平等,都是“一”——它們先是有了生命,而後長大、成熟,不斷地改變,直到最後的死亡;每一棵樹都必然如此。
同樣的道理,人和動物在一生中都是出生、成長、改變,直到最後的死亡。而從生到死所發生的諸多變化,正顯示了法的軌則。這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有其老朽和破敗的自然特性。
如果我們能有“覺醒”和“正見”,能以“智慧”和“正念”去學習,我們將會看出,“法”是真實的。這樣,我們將能看到人們不斷地在出生、變遷,以至死亡。每一個人都隨著生死輪回,也因爲如此,在這宇宙間的每一個人都是“一體”的存在著。因此,如能清清楚楚地看透一個人,就如同看清了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般。
同樣的,每件事物都是“法”,並不光指我們肉眼所見的事物,也包括了內心所見。一個念頭升起,而後變遷、消逝,那是“心法”(namadhamma)——單純地就是一個“法塵”的升起和消逝,而這就是心的真實性;總而言之,這就是佛法的聖谛。如果一個人不能以這種方法去看和觀察,那他就不能真正的“見到”!如果一個人能夠“見到”,他將會有智慧去聆聽到佛陀所宣說的法。
佛在哪裏?
佛在法中!
法在哪裏?
法在佛中,
就在當下!
僧伽在哪裏?
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會隨口地說:“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們自己的修行卻並不如法,或是不適當。因此,若說佛、法、僧會在他們的心中被發現,那是多麼不恰當啊!換句話說,這顆“心”,必須先要變成能夠了解“法”的心才行。
將每件事物歸回到“法”,我們會明白,在這世間,真理是存在的!也因此,去實踐,去證悟它,對我們來說是可能的。
舉個例來說,“心法”——受、想、行……等等,都是不穩定的,當氣忿生起時,它會增盛、變化,最後消失。快樂也是一樣,會生起、增盛、變化,終至消失。它們全都是“空”,它們不是什麼真實的“東西”,包括精神和物質的一切法都是這樣!內在,身和心;外在,樹木、蔓藤,以及各種事物,都在顯現這個“不穩定”的宇宙法則。
無論是一棵樹、一座山,或是一頭動物,都是“法”;每件事物無一不是法。法在何處?簡單地說,不是法就不會存在。法是自然,就是稱作“真理(saccadhamma)”的,是自然的律“法”。如果有誰見到“自然”,誰就見到了“法”;如果有誰見到“法”,誰就見到“自然”,誰見到了“自然”誰就是了解了“法”。
因此,當每一個刹那、每一個行爲動作,在生命最終極…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