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法为赠礼▪P3

  ..续本文上一页会想到快乐或痛苦——各种各类的事!心,是不稳定的。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相信了我们的这颗心,它将会不断地欺骗我们,而我们便会在苦乐之间不时的打转了。

  心,是个常变化的东西;身,也是变迁不定的。它们同样都是无常,都是痛苦的来源,都是“无我”。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众生,也不是个人,也不是自我、灵魂、我们、他们。它们仅仅是元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而已!

  一旦“心”看清了这点,它会去除对自我的执着——执著“我”是漂亮的、“我”是善的、“我”是恶的、“我”在痛苦、“我”拥有、“我”这个或“我”那个,你将能经验到和谐一致的境界,因为你会看出全人类基本上是相同的,并没有“我”,有的只是元素而已。

  当你沉思默想,而且了解到无常、苦、无我时,你将不再去执著有一个“自我”,有众生,有我、他或她了。认识到这点的“心”,将会升起nibbida——厌离和倦怠,它将会把一切事物看成无常、苦和无我。

  而后,心会“停止”,心成了“法”!贪、、痴将一点一点的逐渐减少和降低,最后剩下“心”——纯净的心。这就叫做“修习禅定”。

  因此,我请你们接受这一份“法”的礼物,愿你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思惟。请接受这一份来自巴蓬寺和国际丛林寺院的“法教说”——当作是一种授予你们的传承。这里所有的僧众,包括你们的儿子和老师们,予你们这个法供养,让你们带回法国去。它将提示“心静”的法门,帮助你们的心得到平静而不混乱。你们的身体或许会在混乱当中,但是你们的心却不会;世人或许会被迷惑,但是你们自己却不会;甚而,即使你们的国家处在纷扰不安当中,你们也不会被困惑了。因为心会有所“见”,心是“法”!这就是正道,正确的道路。

  愿你们永远记得这些教法!

  祝福你们健康快乐!

  【注释】

  (注一) 法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注二) 业处:又作行处。即业止住之所。为成就禅定之基础,或修习禅定之对象。此系南传佛教重要教义之一。修习禅定时,必须选择适应自己性质之观想方法与对象,俾使禅定发挥效果。此种观想之方法,因缘、对象即是业处。

  ·法 性·

  果园早已存在

  果实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实的人

  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的人

  法 性

  (这是一九七七年结夏安居期间,在国际丛林寺院,对西方弟子们的开示。)

  当一棵果树正在开花时,风的吹动会使花飘落满地,但仍会有一些花蕾留在树上,并长成小小的绿色果子。当风又吹过这些果子时,它们有些同样还是会落了下来,而在它们掉落之前,有的可能已经接近成熟,有的甚至早已熟透了呢!

  人,也像风中的花和果一般,在生命中不同的阶段里“坠落”:有些还在母胎中便已夭折;有些出生没几天便告死亡;又有的不曾成长,才活了几年;有的正值青春;也有的在死前,已届圆熟之年。

  当我们想到人,想到风中花果的自然现象: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

  这种“事物不稳定的自然现象”,从寺院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有些人来到寺院,想要剃度,后来却改变心意走了,其中有的还剃了发呢!有些已成了沙弥,却又决定离开;有些只出家一个结夏期便还俗去了。这就像风中的果实,一切都很不稳定!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当“法尘”生起,在心中纠缠拉扯一阵后,心便“坠落”了——就好像风中的果实一般。

  佛陀了解这种事物不稳定的情况,他观察果实在风中的现象,并反映到他的弟子——比丘和沙弥们身上,他发现,他们也是一样,有相同的本质——不稳定!有可能例外吗!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啊!

  因此,对于一位以“觉醒”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劝导才能够去观察和了解。举一个佛陀的事例来说:佛陀的前生,是洽诺果门国王,他并不需要去学习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观察一棵芒果树罢了!

  有一天,洽诺果门国王与他的随行大臣们去参观一座花园,坐在象背上,他瞥见一些果实累累,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树。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回程时再去享用。然而,他却不知,那些跟在后面的大臣们早已贪婪地摧残了所有的一切——他们用竹竿击落果实,打伤树枝,也使树叶撒了满地!

  傍晚时分,回到芒果林的国王,已然想像着芒果的甜美,却忽然发现所有的芒果都不见了,全没有了!不仅于此,连树枝和叶片也遭受到猛烈的打击而散了一地。

  国王非常失望且沮丧,随后,注意到不远处有一棵芒果树,连着树枝和树叶仍都完好无缺,他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后他醒悟到:那是因为树上没有果子啊!如果一棵树没有果实,就不会有人去滋扰,那么它的树叶和树枝也就不会受到伤害了。这个教训,使他一路思索返回皇宫。“当一个国王多么不快乐,多令人烦心且困扰啊!必须不断地去关照所有的子民,而且如果有人企图来攻击,掠夺国土时又该如何呢?”他不能安静地休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被梦所惊扰。

  在他心里,又再次见到了那棵没有果实的芒果树,以及它丝毫无损的树枝和树叶,“如果我们也变成和那棵芒果树一样,“我们的树叶”和“树枝”也同样地不会受到伤害了。”他想到。

  在寝宫里,他坐着沉思,由于受到这棵芒果树的启发,他终于决定去出家当一位比丘。他将自己比喻成那棵芒果树,而且推断:如果一个人能不被世俗的种种所羁绊,那他将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从忧虑或困扰当中得到解脱,而心就无所烦扰了。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他便剃度了。

  从此以后,无论他到那里,只要被询及师承,他都会回答说:“一棵芒果树!”他并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导,一棵芒果树是他觉醒到“法的导引”的原因,是一种引领向内的教导。因着这样的觉醒,他成了一位少虑、知足、好独处的比丘。放弃了尊贵的地位,他的内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在这个故事里,佛陀是一位不断地以这种方式开展修行的菩萨(bodhisatta)。我们也要像当洽诺果门国王时的佛陀一样,必须环视我们的周遭,并且好好地观察,因为世间的每一件事物都早已预备好要教导我们了。

  即使只以少许直观的智慧,我们也将能透过各种世间法去看清楚。我们将能了解到,在这世间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师。举个例来说,即使是树和藤都能显示出真实的真理来;依着智慧,是不需去请教任何人,不需去研习什么的。我们只要能从真理学习,便足够去开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诺果门国王一样,因为,每样事物都是依循着自然的轨则而行,绝不会与真理相违抗的。

  与智慧相关联的是“自我镇定”与“自制”,而这,又能导致进一步的观察到“自然的法则”。以此,我们终将明白,每件事物存在的终极真理是“无常”、“苦”、“无我”(aniccadukkhaanatta)。就以树木为例吧!当我们理解到“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性时,所有生长在地球上的树木都是平等,都是“一”——它们先是有了生命,而后长大、成熟,不断地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每一棵树都必然如此。

  同样的道理,人和动物在一生中都是出生、成长、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而从生到死所发生的诸多变化,正显示了法的轨则。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有其老朽和破败的自然特性。

  如果我们能有“觉醒”和“正见”,能以“智慧”和“正念”去学习,我们将会看出,“法”是真实的。这样,我们将能看到人们不断地在出生、变迁,以至死亡。每一个人都随着生死轮回,也因为如此,在这宇宙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体”的存在着。因此,如能清清楚楚地看透一个人,就如同看清了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般。

  同样的,每件事物都是“法”,并不光指我们肉眼所见的事物,也包括了内心所见。一个念头升起,而后变迁、消逝,那是“心法”(namadhamma)——单纯地就是一个“法尘”的升起和消逝,而这就是心的真实性;总而言之,这就是佛法的圣谛。如果一个人不能以这种方法去看和观察,那他就不能真正的“见到”!如果一个人能够“见到”,他将会有智慧去聆听到佛陀所宣说的法。

  佛在哪里?

  佛在法中!

  法在哪里?

  法在佛中,

  就在当下!

  僧伽在哪里?

  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们的心中,但我们必须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会随口地说:“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们自己的修行却并不如法,或是不适当。因此,若说佛、法、僧会在他们的心中被发现,那是多么不恰当啊!换句话说,这颗“心”,必须先要变成能够了解“法”的心才行。

  将每件事物归回到“法”,我们会明白,在这世间,真理是存在的!也因此,去实践,去证悟它,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

  举个例来说,“心法”——受、想、行……等等,都是不稳定的,当气忿生起时,它会增盛、变化,最后消失。快乐也是一样,会生起、增盛、变化,终至消失。它们全都是“空”,它们不是什么真实的“东西”,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一切法都是这样!内在,身和心;外在,树木、蔓藤,以及各种事物,都在显现这个“不稳定”的宇宙法则。

  无论是一棵树、一座山,或是一头动物,都是“法”;每件事物无一不是法。法在何处?简单地说,不是法就不会存在。法是自然,就是称作“真理(saccadhamma)”的,是自然的律“法”。如果有谁见到“自然”,谁就见到了“法”;如果有谁见到“法”,谁就见到“自然”,谁见到了“自然”谁就是了解了“法”。

  因此,当每一个刹那、每一个行为动作,在生命最终极…

《以法为赠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森林里的一棵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