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真實面目下,只是一個無止境的生死輪回時,諸多的研究、學習又有何用呢?如果在一切的威儀當中(行、住、坐、臥),我們都能有“正念”和“清明的覺醒”,那麼自我認知便能很快地生起,那便是——了解到“法”的真理早已存在當下了。
現在,佛陀——“真實”的佛陀,仍然活著,因爲“他”就是“法”本身,是“真理(saccadhamma)”。而那能使一個人變成佛的“真理(saccadhamma)”仍然存在,它並不曾逃避到任何地方去!它産生出了兩種佛:一在身,另一在心。
佛陀告訴阿難:“真正的法,唯有通過修行才能證悟!”任誰見到了法,就是見到了佛;誰見到了佛,就是見到了法。爲什麼這樣說呢?從前,並沒有佛的存在,直到悉達多·喬達摩證悟了法,成了佛陀。如果我們依著此法來解釋,那麼“他”與我們是相同的:如果我們證悟了法,那麼我們同樣地也會成爲佛陀!這就是所謂的“心中之佛”或“心法”了。
我們必須對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保持正念,因爲我們會是自己善行或惡行的“繼承人”。行善,我們得善;行惡,我們得惡。你所要做的,便是去留意你每天的生活,以了解事實就是如此。悉達多·喬達摩就是領悟到了這個真理的實相,因此使這世間出現了一位佛陀。同樣地,如果每一個人都去修證這個真理,那麼,他們也都會變成佛陀。
因此,佛陀依然存在。有些人非常快樂地說道:“如果佛陀仍然存在,那麼我就可以修習佛法了!”這就是爲什麼你應該去了解它了。
佛陀所領悟到的“法”是恒存世間的法,我們可以將它比喻成長久存在于地的地下水。如果有人想要挖一口井,他必須挖到足夠的深度,才能取得這地下水。這地下水是早就存在那兒的,他並沒有去創造,只是去發覺它而已。同樣地,佛陀並沒有發明法,沒有頒行法,他只是揭示了那早已存在了的。透過深思冥想,佛陀“見”到了法,因而人們說,佛陀是已經“開悟”了的!因爲“開悟”就是了解“法”,法是這世間的真理。由于理解到這一點,悉達多·喬達摩被稱作“佛陀”。而“法”是允許其他人也去成爲一位佛的。所謂“一位覺知者”,就是一位覺知“法”的人。
倘若人們擁有好的行爲,又能忠實佛法,那麼這些人將能永遠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著正見,我們會明白,實際上我們離佛陀並不遠,就像是與他面對面坐一般。當我們了解法時,就在那一刻,我們見到了佛!
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去修行,無論是在樹底下坐著,或是躺著,或是以其他的姿式,他都將能聽到佛法。這並不像某些事只是靠思考,而是從一顆純淨的心生起的。然而,光記取這些話是不夠的,因爲這得憑藉“見”法本身,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此,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去修行,以期能夠見到法,而後我們的修行才能真正的完成,那麼,無論是坐、立、行或臥,我們都將能聽到佛陀的法音。
爲了能修習他的教法,佛陀教導我們住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以便能練習收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于我們的修行來說,這是基礎,因爲六根是一切事物生起之處,而且就僅在這些地方。因此,我們收攝六根就是爲了能夠了解一切事物在六根生起的情況。一切的善、惡都經由六根生起,它們是身體裏主要的機能。“眼”在于看,“耳”在于聽,“鼻”在于嗅,“舌”在于嘗,“身”在于接觸冷熱、軟硬,而“意”在于法的升起。這一切,對于我們來說,所要做的是在這些點上建立起我們的修行。
這種修行其實是很容易的,因爲一切所需,佛陀早已施設好了。這好比佛陀種植了一座果園,而後邀請我們去分享園中的果實,我們自己並不需要去種植任何一棵樹。
無論是戒、定,或是慧,都不必去創造、規定,或去思慮,因爲一切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追隨那在佛陀教化中已然存在的事物。
所以說,我們是具有大功德和大福報,能夠聽到佛陀教化的人!果園早已存在,果實早已成熟,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實的人,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的人!
我們應該能想像得到,我們的功德和福報是多麼的珍貴!只要環視我們的周遭,有多少其他的生物都是不幸的,以狗、豬、蛇,以及其他動物爲例吧!它們沒有機會學習佛法,沒有機會了解佛法,也沒有機會去修習佛法;這些不幸的衆生,正在承受著果報呢!當一個生靈沒有機會去學習、了解、修習佛法時,它就沒有機會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身爲人類的我們,不該使我們自己變成不幸的受難者,喪失掉堂正的威儀和紀律,千萬不要變成一位不幸的受難者了!那便是說,這人沒有到達涅解脫之道的希望,沒有增長德行的希望。不要認爲我們已經沒有希望,如果那樣子想,我們將會與其他的動物一樣,成爲不幸的一群!
我們是生在有佛陀教化之處的衆生,因此我們人類早已具足了功德和資源,如果我們現在就修正和開展我們的知見、觀點和知識,那麼將能引導我們依法行事、修行,進而在當人的今生了知到佛法。
我們和其他的動物是多麼的不同,人類應該能去覺悟佛法才是。佛陀教導說:此刻,佛法就在我們的面前!此時,佛陀正朝著我們坐在這兒!你還想在什麼時候或什麼地方去尋找呢?
如果我們不正確地思考、不正確地修行,我們便會墜落到畜牲或地獄、惡鬼,或是阿修羅道(注一),而那是怎麼樣的情形呢?只要觀照你的心就能明白了。當心生起,那是什麼?那就是了,只要你仔細的看!當無明生起,那是什麼?那就是了,就在那兒!當貪念生起,那是什麼?就在那兒,仔細看吧!
由于不能辨識及清楚地了解這些心理狀態,心,會從人類的心改變成其他。一切的狀況都在相稱當中,相稱而來的出生或存在,取決于當時的狀況,因此,我們是照著我們心的狀況去變化和存在的。
【注釋】
注一 根據佛教思想,衆生依著自身的業,出生在八種存在境界的其中一種。這包括叁種天界(那兒有很多的享樂)、人界,以及四種的悲慘或地獄界(在那兒主要是受苦)。阿姜 查法師經常強調,我們必須在眼前,在我們的自心中看到這些境界。因此,依據心的狀態,我們可以說,我們不斷地出生在這些不同的境界中。例如,當這顆心在怒火中時,我們從人界掉落,當下就已經是生在地獄了。
·法的語言·
法有它自己的語言
這對所有的人都一樣
因爲
那是“經驗”的語言
法的語言
如果你想去尋找佛法,那與森林、山或洞穴都無關,它只能在心中找到。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這對所有的人都一樣,因爲,那是“經驗”的語言!
“概念”和“經驗”兩者之間有極大的不同,就以一杯熱水來說,不論是誰將手指頭放進去,都會有相同的經驗——熱!而那可用不同的語言,以不同的字彙來稱呼。同樣地,無論是誰深入地去觀察這顆心,將會有和他人相同的經驗。不管什麼種族、文化或語言。
如果在你的心裏,你嘗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那麼你會與其他的任何人合而爲一。你們會變成大家族一般,在那兒,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障礙、沒有了差異,因爲,你已嘗到了與所有人一致的“心之本質”。
·與法同住世間·
混亂升起的地方
就是甯靜可以升起的地方
哪裏有混亂
我們透過智慧
哪裏就有甯靜與法同住世間
(這是阿姜 查對一群來參訪 巴蓬寺的信徒們所做的通俗演講。本篇文章原載于一九八九年七月的“Forest Sangha Newsletter”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習的核心,他們認爲行禅、坐禅和聽聞佛法就是修行。那也沒錯,但這些仍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與感官對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觸的發生點上,就是修行所在。例如:當人們說到我們不喜歡的事時,憎恨之心就會升起,假使他們說的是我們喜歡的事,我們便會經驗到愉快——這就是修行所在!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些來修行呢?這是個重要的課題。如果你只是一味的追逐“快樂”,逃避“不快樂”,不斷地那樣修行下去,那麼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也永遠見不到佛法,一切都將會是白費功夫。當快樂和痛苦升起時,我們應該如何去應用佛法,使我們從它們之中得到解脫呢?這就是修行的重點了。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甯靜可以升起的地方;哪裏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哪裏就有甯靜!
有一些人非常自負,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評,他們會反駁和爭論——尤其是在小孩子對大人做批評的時候。事實上,有些事可能確如小孩子說的,但如果你是他們的母親,你會無法讓步。也許你是一位老師,你的學生如果說了一些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事,那些事可能是真的,但因爲你是他們的老師,你會聽不進去,甚至還會駁斥。像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佛陀時代,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弟子。有次,當佛陀正在爲比丘們開示佛法時,他轉向這位比丘說:“舍利弗,我所說的這些你相信嗎?”
舍利弗回答:“我尚未相信!”
佛陀滿意他的回答,他說:“啊!很好,舍利弗,你很有智慧,一位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地去相信,他先會虛懷若谷地傾聽,而後在相信與否之前,考慮事情的正確性。”
這,對一位老師而言,是個善法修習的好例子。舍利弗所說的是實情,他只是說出他的真實感受。有些人會覺得若說“不相信”就好像懷疑到佛陀的權威一般。他們害怕去說類似這樣的話,他們只會點頭同意。
世間就是如此,但佛陀說你們不需要對那些不是錯或壞的事情感到羞恥,說你尚未相信你不相信的事,並不是一件錯事。因此當尊者舍利弗說:“我尚未相信”時,佛陀稱許:“這位比丘很有智慧,他在相信任何事情之前,會先作審慎的考慮。”對于一位教導他人的老師而言,這是正確的方法。有時候,你可以從小孩子身上…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