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森林裏的一棵樹

  森林裏的一棵樹

  阿姜 查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們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卻不能替我們修行,因爲真理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與奉送的。阿姜查教導:“所有的教導只不過是譬喻,用來幫助心靈看到真

  理,如果在心裏建立起佛陀,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視一切事物與我們並沒有什麼差異。”

   許多阿姜查自己用來教導的譬喻來自於他廣泛的森林生活經驗。他的修行就是注視,同時完全地敞開心胸,覺察所有發生於自己身心內外的一切。他曾說,他的修行並無特殊

  之處,套一句他說的話,他像森林裏的一棵樹。“樹只是樹。”他曾這麼說;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從這“並無特殊之處”中卻産生了對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阿姜查經常說:“在任何時刻,佛法一直在示現著,但只有在心靈甯靜的時候,我們才能了解佛法所教導的,因爲佛法不用語言文字教導。”阿姜查有這種奇異而神秘的能力

  能接受此非語言文字之法,而用一種新鮮易解,時而幽默、時而詩意盎然的譬喻形式,來把這種真理傳播給他的聽衆,而且總能敲中最易受感動的心靈深處:“我們好像蛆一樣啊

  !生命宛如落葉,心如雨水。”

   阿姜查的教導充滿了像這種譬喻及比喻。我們以爲把它們搜集成冊當成一種靈感的泉源會是一個好點子,對那些想中止世間熱惱的人們,他們可以從“森林裏的一棵樹”下的

  清涼、茂盛的樹陰中得到一些休息。

  第一部分

   我們必須藉由譬喻來談佛法,因爲佛法沒有一定的形式。它是方的還是圓的?你說不來。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這些譬喻來說明。

  ——阿姜 查

  〖流浪漢〗

   當我們失去了真正的歸宿時,就像一個沒有目標的流浪漢,流落在街頭。這邊走走,那邊晃晃,一回兒落了腳又得流浪他方。在我們回到真正的家之前,無論如何,都會覺得

  不舒服,就如同一個離鄉背景的旅人。只有當他再次回到家時,才能真正輕松自在。

   在這世上我們找不到真正平靜的地方,這是世間的本然。就以觀照你自己的內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當我們憶念起偉大的佛陀,他所說的是那麼真實,我們感到他是多麼值得尊敬啊!當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時,即使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去實踐過佛法,也仍看得到他教導的法

  。然而,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那麼我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滅滅,“行”一直處於遷變的狀態中。我們無法如實地透徹這一點,是因爲我們仍頑固地深信虛妄不實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帶路,我們跟他一起旅行怎

  麼安全呢?他只會引導我們走入密叢和森林之中,看不見的他,怎麼能帶我們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在尋求快樂時造作苦:在尋求平靜

  時造作了困難。我們真的想要解除痛苦與困難,但相反地,我們卻去造作這些,然後只會抱怨而已。我們會造惡因的原因是因爲我們對外觀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無認識,而且

  還一再地去執取它們。

  〖一瓶藥〗

   我們可以將修行比喻爲一瓶醫生留給病人的藥。瓶上寫了詳細的說明,指示病人如何服藥,但是,如果這位病人只是閱讀瓶上的說明,無論讀上數百回,都將困死在這兒,永

  遠得不到藥物的治療。在他死亡之前,還會懷恨地埋怨醫生無能,以及那些藥物並沒有治好他。他會認爲醫生是個江湖郎中,或說那些藥物毫無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時間在檢查

  瓶子以及閱讀瓶上的說明書,卻沒有聽從醫生的叮咛而服藥。不管怎麼樣,如果這位病人聽從了醫生的勸囑,照著藥方按時服藥,他便能夠痊愈。

   醫生開藥方是爲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則是治療心理疾病的藥方,使心回複到自然健康的狀態。因此,佛陀可稱是一位治療心理疾病的醫生,而我們每一個人毫無

  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當你看到這些疾病時,難道不會合理地去尋求佛法做爲依靠,就如同拿藥治療你看書的病一般嗎?

  〖嬉戲的孩子〗

   我們對心性反複地思惟之後,將會了解,心就只是心,不會有別的了。我們會明白,心就是心,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們清楚地看清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去執著念頭和感覺,

  只要持續不斷地告訴自己:“它就是如此”,我們就不必要再加些什麼了。當這顆心如實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雖然仍會有念頭和感覺,但是,每一個念頭和感覺都將失去作

  用。

   就像剛開始被一個喜歡玩卻會幹擾我們的小孩煩擾得很厲害,所以我們責打他,但是,事後我們逐漸明白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們會任他去玩。我們放下了,我們

  的煩惱也就消失了。爲什麼煩惱會消失呢?因爲,現在我們已經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經改變了,而且已經接受事物的真實面目。我們放下,然後心將會變得更平靜。現在

  ,我們已經有了正見。

  〖眼鏡蛇〗

   心理的活動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鏡蛇。假如我們不去打擾一條眼鏡蛇,它自然會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們也不會受到它的影響;只要我們不走近它或去捉它,它就不會來

  咬我們。眼鏡蛇會照著它的本性行動,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聰明的話,就別去惹它。同樣地,就讓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順其自然——依它的本性而隨它去不要執著喜歡和不喜歡,

  如同你不會去打擾眼鏡蛇一樣。

   一個聰明的人,將會以這種態度來對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種種情緒。當善的情緒在心中生起時,讓它自是善的,並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樣地,我們也讓惡的自是惡的,讓它順其

  自然。不要執著,因爲我們什麼都不要!我們不要惡,也不要善;我們不要負擔和輕松,乃至不求快樂和痛苦。當我們的欲求止息時,平靜便穩固地建立起來了。

  〖椰子殼〗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們必須有欲才能開始修行“道”。假設你到市場去買椰子,提著它們回來時,路上,有人問你:“你爲什麼要買這些椰子呢?”

   “買來吃啊!”

   “你連殼也吃嗎?”

   “當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殼,又爲什麼要買椰子呢?”

   好,你怎麼說?你要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們沒有欲望,我們就不會去修行。你知道嗎?!這樣思惟可以産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連殼子也一起吃下去嗎?當然不!那又爲什麼

  要椰子殼呢?因爲椰子殼的用途是將椰子給包起來,吃了過後,再將殼給扔掉,就沒問題了。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我們不是要吃殼,只不過現在還不是丟掉殼的時候。我們先將它們收藏起來,就如我們依靠欲望修行一樣,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硬要說我們連椰子

  殼也吃,那是他們的事,與我們無關,只要我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夠了。

  〖烹饪〗

   首先我們要訓練我們的身和口遠離穢惡,這就是功德。有些人認爲要有功德必須整天整夜地背誦巴利文的經句,但事實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爭無瑕疵,就是功德了。這並

  不難解,就像在烹調食物,我們放一點點這個,放一點點那個,直到恰到好處、美味可口爲止。一旦調配出美味的食物時,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東西,因爲正確的佐料都已經加了

  。同樣的道理,確定我們的身行和言語沒有缺失,這樣就可以帶給我們“美味”和恰到好處的功德。

  〖瘋子〗

   假設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個人無禮地向你叫喊辱罵,霎時,你一聽到這辱罵聲,正常的心便立刻轉變了,你覺得很不舒服,覺得很憤怒和受辱,所以你想要

  報複。

   幾天以後,另一個人來你家拜訪,並且告訴你:“嘿,那幾天辱罵你的那個人,他瘋了!而且已經好幾年了!他都是這樣辱罵每個人,但是沒有人會去在意他說的話。”當你

  聽到這兒,霎時,自在了起來。那以往積郁在你身上數日的憤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爲什麼呢?因爲現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還不知道時,認爲那個人是正常的,所

  以你會憎恨他,同時也導致你痛苦。一旦真相大白,事過境遷:“噢,他是個瘋子!事情原來如此。”

   當你了解到這點時,你覺得很舒服,因爲你已親身體驗。了解了以後,你就能放下。假如你不明白真相,就會去執著。當你認爲那位辱罵你的人是正常時,你可能會殺了他,

  但當你發現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覺得舒服多了。這就是了解真理。

   一個見法的人也有類似的經驗。貪、嗔、癡的消失,是以同樣的方式消失的。當我們不了知這叁毒時,我們會認爲:“我能夠怎樣呢?我的貪和嗔是如此熾盛。”這並不是清

  明的認知,跟以爲那瘋子是神智健全其實是一樣。只有當我們最後知道他精神失常時,我們的焦慮才得以釋懷。沒有任何人能告知你這些,唯有當心親自體認時,它才能絕滅和舍

  棄執著。

  〖一杯水〗

   來拜訪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會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們當中有富商、大學畢業的、教師與政府官員。他們內心充滿對事物的種種看法。他們太聰明了,以致聽不進別人的

  話。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個杯子裏充滿了肮髒不新鮮的水,它並沒有什麼用處。只有當髒水倒盡,它才有可用之處。你們必須先除去你們充滿意見的心,然後才能領悟。我們的

  修行是超越聰明與愚癡的,如果你認爲你很聰明、富有、重要、是佛學專家,這就掩蓋了“無我”的真谛了。你所見到的只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

  那些太聰明的人將永遠學…

《森林裏的一棵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靜止的流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