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法爲贈禮▪P5

  ..續本文上一頁學習到一些事物,不要盲目地抓著權威的見解不放!

  無論是站著、走著,或是坐著,都是我們能夠學習周遭事物的時候,我們在自然的狀況下學習。無論是色、聲、香、味、觸,或法,我們都應從中學習。

  一位有智慧的人會對色、聲、香、味、觸,法作全盤的思考,在這真實的修行中,純熟的修習者將能到達“心無一物”的一點上。

  如果我們依然不了解“喜歡”和“不喜歡”——它們的升起,它們的本來面目,那麼,仍會有一些事擱在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知曉這些事物的真相,我們將會明白:“啊!這是喜歡……它什麼也不是,只是一種感覺的升起和消逝而已。”那麼,你還能對“感覺”期待些什麼呢?如果我們認爲快樂是我們的,痛苦是我們的,那我們是在惹麻煩,因爲我們將永遠無法跳出“心中有事”的這一點上。而這些問題會像永無止境的循環鏈一樣,相互地衍生下去。對大部份的人來說,事情就是如此。

  人們都有這種傾向,他們不賞識佛法的價值,也不談論真理,假若有人談到真理,他們甚至會很不以爲然地說:“喔!他不懂因時因地地去說話,也不懂得如何說好聽的話。”事實上,只要有人談說“真理”,我們就應該傾聽。在說法的時候,真正的法師是不會僅以記憶中的知識來開示的,他會說“真理”!世俗人通常會憑著記憶中的知識演說,而且以這種方式來提高他們自己,真正的比丘是不會那樣的,他說的是“真理”——事物的本然。

  甚至今天的比丘也像那樣。我曾經聽過他們中有人說:“我出家不是爲了修行,只是爲了讀書!”講這種話的人,斷絕了佛法修習之道,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切都到了絕路!當他們成了老師之後,他們只會以記憶中的知識來教導:也許他們是在說一件事,心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他們只是憑著記憶來教導,而不是教導如何去揭示真理。

  世間的方式是這樣子的:假使有人不依世間法生活,反卻過著簡樸生活,修習佛法而住于平和中,人們會說他很怪異,跟其他一般正常人不一樣。他們說,人們都像這樣的話,這世界、社會將無法進步。他們甚至會攻擊他。因此,一個好人可能會開始感覺到自己有什麼不對勁而回過頭來追隨世俗法。他會在這世間越陷越深,直到走投無路。到了那種境地,將會驅使他說:“啊!現在我出不來了,我陷得太深了!”

  這個時代,人們想得太多,有過多的事物讓他們感到興趣,但卻沒有一樣能夠有所成就。

  假設我們有一輛牛車和一只牛,這車的輪子並不是長的,輪迹卻是長的。只要這只牛拉動車子,輪迹就會跟隨著車輪走;這輪子是圓的,輪迹卻是長的!若光看靜止的牛車,是見不到車輪有任何長度的,不過,一旦牛開始拉動車子,我們便會看到輪迹在我們後面展延。只要牛不停地拉,車輪便會不停地轉動。然而,有一天,當牛疲困脫卻牛具時,它走開了,牛車留在那兒,輪子不再轉動。遲早,這牛車會分崩離析,構成車子的所有部份也將回歸成四種元素:地、水、火、風。

  跟隨著世間法的人們也是一樣!如果有人在世間尋找甯靜,他會一直一直不斷地下去,就像牛車的車輪所輾出的輪迹一般。只要我們追隨著世間,就沒得停止,沒得休息。如果我們很單純地停止追隨世間,這車輪便再也不會轉動,立刻會停了下來。不停地隨著世間走,輪迹就會繼續不停,製造惡業(kamma)也像這樣。只要我們重蹈覆轍,就永不得停止,反之,如果我們停止,那麼,一切也將停止。這就是法的修習。

  如果我們真正地了解佛法的修行,那麼,在生命中,無論我們從事何種職業,何種職位,老師、醫生、政府官員或其他,我們每天每一分鍾都將能夠活在“法”的修習中。一般人總認爲在家人無法修行,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完全喪失了道法。如果一個人真的想做某事,他一定辦得到。有人說:“我無法修行,我沒有時間。”我便告訴他們:“那人怎麼有時間呼吸呢?”

  問題就在這裏,他們爲什麼有時間呼吸呢?呼吸維持人們的生命,如果你把佛法的修習看成是維持生命,那麼你會覺得呼吸和修習佛法同等重要。佛法的修習並不需要你去到處尋找或花費整個的精力去達成,你只要觀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種感覺: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覺味,以及其他種種時,它們全都會來到這顆心——一顆清明覺醒的心。

  現在這顆心,認知到這些色、聲、香、味、觸、法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對對象産生喜歡時,我們會經驗到愉快,如果不愉快生起時,我們便會經驗到不愉快,就只是那樣子。因此,生存在這世界上,有誰能夠找到幸福快樂呢?難道你希望世界上的第一個人在你這一生中都只對你說好聽的話和做合你意的事嗎?那樣可能嗎?當然不可能!如果不可能,那麼你要去哪裏呢?這世間就只是這樣,所以佛陀說:“世間解(lokavidu)”——了解這世間的真理。這世間是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的。

  佛法的價值,並不能從書裏告訴我們的種種中去發現,那只是佛法表面的樣子,而不是從我們內心深處生起的知識。如果我們有極深的了解,便能覺悟自己的心,進而見到真理就在我們的心裏。一旦真理在我們當中變得清晰可見時,它就能斬斷無明之流。

  這些時日,人們不尋求真理。今天,我們讀書、學習,只是爲了獲得一些必要的知識去謀生及養家活口,如此罷了。

  他們讀書,學習爲的是生計。現今學生所得的知識遠比以往學生來得多,他們供需不虞,凡事更方便,他們比以前擁有更多的知識,然而這個時代的人也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迷惑,他們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痛苦,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甯可尋求謀取生計利益的知識,而不去尋找真理與法同住世間。

  ·心的訓練·

  佛教禅坐的終極教導是“放下”

  不去牽挂任何事物……

  “放下”這個字

  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去修行

  而是意味著我們

  必須遵循“放下”的法門修行

  心的訓練

  (這是一九七七年叁月,阿姜 查對來自曼谷Bovornives寺的一群西方比丘所作的開示。)

  在阿姜 滿(注一)和阿姜 掃(注二)的時代,生活非常單純,沒有現在的複雜。那些日子裏,比丘們少有工作和儀式去做,他們住在森林,居無定所;他們可以完全專心于自己的禅修。

  今天極爲普遍的事物,在那時,卻是罕見的奢侈品,那樣的生活,可說是簡單得幾乎什麼都沒有。他們必須自己用竹子製作茶杯和痰盂,在家人是很少來訪的。他們不期望擁有很多,而能滿足于已有的一切。他們能夠安住,且做“觀呼吸”的禅修。

  比丘們遭受過許多像這樣的窮困生活:如果有人感染瘧疾而想要求得到藥物,老師會說:“你不需藥品,繼續修行吧!”再說,那時也完全沒有像現在這麼容易獲得的藥物,有的只是長在森林裏的草藥和樹根。環境既是如此,比丘們必須要有絕大的耐心和耐力,他們不受困于一些病痛,而在今日,只要是得了一點小毛病,你就會馬上往醫院跑了。

  有時,他們會走上十到十二公裏的路去托,這必須盡早天一亮便出發,而回來時可能已是十或十一點左右了。托的人並沒有得到很多的東西,也許只是一些糯米飯、鹽巴,或一丁點兒的辣椒而已。但無論有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去配飯,都無妨,它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一個人敢因饑餓或疲倦而抱怨。他們非但不抱怨,反而學著去照顧自己呢!他們以耐心和耐力,在周遭潛伏了諸多危險的森林環境中修行。有許多狂野而凶猛的動物住在叢林裏,有許多身心的磨難在這苦行僧或林居僧的苦修當中。的確,在這些日子裏,比丘們的耐心和耐力是不凡的,因爲環境驅使他們變得如此。

  當前的日子,環境逼使我們往反方向走。在舊時代裏,人們行旅必須靠兩條腿;而後,有了牛車,有了汽車,熱望和欲求逐漸增大;到了今天,如果車子沒有冷氣,人們是不會去坐的,而若是沒有冷氣車坐,便就那兒都去不成了。耐心和耐力的美德是變得越來越衰微了,禅坐和修行的標准也越來越松散,直至我們發現到,那些禅修者在今天都喜歡隨著他們自己的主張和欲望去行事。當老一輩的人訴說有關舊日裏的情事時,就像是聽取一則神話或傳說般,他們只會漫不經心地聽,卻一點兒也不了解,那些話並沒有深入其心啊!

  根據苦行僧的傳統,一位比丘至少應花五年的時間跟隨他的老師。有些時日,你必須禁語,不允許自己多言,不閱讀書籍,但去讀你自己的“心”!以巴蓬寺爲例,最近有許多大學畢業生來這裏出家,我試著阻止他們花時間去讀佛書,因爲這些人經常閱讀。他們有很多的機會看書,卻少有機會讀他們自己的“心”!因此,當他們遵照泰國習俗來出家叁個月時,我們會試著請他們合上書本。如此,在他們出家的期間裏,他們會有絕好的機會讀到他們自己的心。

  聆聽你自己的心的確非常有趣!這顆未經訓練的心,追隨著它未經管束的習氣跑繞,它興奮地、無目的地跳動——因爲它是不曾受過訓練的。因而,訓練你的心吧!佛教徒的禅坐是關于“心”的,那是爲了開展“心”——你自己的“心”。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佛教是“心”的宗教,就僅僅是這樣!一位修行而開展“心”的人,就是一位實踐佛法的人。

  我們的心,住在牢籠裏,更甚的是,那是一只關在籠子裏憤怒的老虎。假使我們這顆“無飼主”的心不能得到它想要的,它便會惹麻煩。因此,你必須以禅坐、以叁摩地(samadhi正定)來訓練,這就叫做“訓練心”。最起初,修行的基礎在于“德行訓練”——戒(sila)的建立。戒是對身、語的訓練,是從沖突與混亂當中所建立起的身、語訓練。所謂沖突是,當你不讓自己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時,那便是沖突。

  少吃!少睡!少說!即使是吃、睡、說話是世間的習慣,減少它們吧!去抵抗它們的力勢。不要只做你喜歡的事,不要放縱你的想法…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森林裏的一棵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