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赠礼
阿姜 查 著
(公元1918~1992年)
阿姜 查在世时,他经常会告诉弟子
们:
……长久以来,你们是那么的平静安详,而这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走了之后,单纯地遵照
我的教导去修行,就好像我仍然在你们的面前一样!
·目 录·
前言(2)
译者的话(4)
阿姜 查(6)
真正的给予(11)
以法为赠礼(15)
法性(25)
法的语言(37)
与法同住世间(39)
心的训练(47)
汤锅里的汤杓子(64)
教说片断(68)
现在就做!(80)
·前 言·
这是由法园编译群翻译的阿姜 查系列二。第一集《我们真正的归宿》大概介绍了阿姜 查的教导风格,而此次的主题将围绕在“法”及其有关方面。所有的文章除了“真正的给予(True Giving)”、“汤锅里的汤杓子(The Ladle in the Soup pot)”、“法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Dhamma)”、“与法同住世间(Living in the World with Dhamma)”之外,全都取自《菩提道》(Bodhinyana)一书。前三篇出自《解脱味》(A Taste of Freedom)一书,最后一篇出自“Wat Pat Nanachat News·Letter”。
此处,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因为这几篇文章都是属于即席开示,因此虽形之于文,仍会有口语化的倾向。而对于有些口语上不免重覆的话语,在不损原文的原则之下,我们做了些微删除,以助阅读上的顺畅。
读者或许会留意到,文中有时似乎会有忽然冒出的一段,看起来与前段不太连贯,这可能是因为阿姜 查不像人们平常所做那样;他通常既不预先准备他的开示,也不刻意的去营构讲辞,他很单纯地就只是开示,法在那儿,自然而然的都流了出来!
阿姜 查的开示看来大多是针对出家人而说,但却也适用于一般的在家人。我们深愿有缘闻此教说者,都能欢喜信受,得蒙法益。
阿姜 查的一位弟子·译者的话·
·以法为赠礼·
译者的话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利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而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耀。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将阿姜 查的教示译成中文的工作,因为如此一来,其他人也能同样地得到——那从阿姜 查的佛法开示中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
中译阿姜 查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译,恐怕会显得生涩难懂;假若以比较自由的方式意译,虽然文句会比较流畅,可是恐怕又会失于准确度不够;还有一种可能是,因译者笔调的关系使译文学术意味太浓,不符合阿姜 查的风格。他本人很少阅读,有一回,他被问到有甚么佛书可以推荐给人读时,他指着自己的心说:“只有这一本!”
在译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 查简明的开示风格,又能无损他见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于我们的转译,使阿姜 查的佛法之“星”减损了原有的光芒,我们在此深致歉意。而我们之所以不自量力试译,只是因为我们实在不忍让这颗光辉夺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里,却不能普照人间。
任何人的翻译,永远没有所谓最好或最后的翻译,有的只是风格的不同。原书真正的含义能被译出而且让读者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您手中捧着这本书时,那从阿姜 查内心闪耀出来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让您捕捉到即使一丝的微光,进而为您的人生带来方向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阿姜 查·
·以法为赠礼·
阿姜 查
阿姜 查生于泰国东北的一个村庄,少年时即剃发,年二十始受戒成为比丘。年轻时,他研究过基础的佛法、戒律,以及经典。稍后,他在森林苦行的传统下,接受一些当地禅定大师的指导,修习禅定。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之久,他睡在树林、山洞、墓地,并曾和本世纪最著名、最伟大的禅师阿姜 满度过一段很短,但具开悟性的时光。
行脚多年之后,有人请他到家乡附近的一座浓密森林定居。这座森林当时没人居住,并且以眼镜蛇、老虎、鬼魅闻名,因此,如他所说,是苦行僧理想的修行场所。
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僧俗四众来和他一起共住,接受他的指导,因而以阿姜 查为中心,形成了巴蓬寺。现在他的别院已遍及泰国的山林,以及英国、纽西兰、澳州、瑞士等地,而由其弟子教授佛法。
一进到巴蓬寺,你很可能会碰到和尚在井边打水,同时路边有个牌子,写着:“嘿,安静点!我们正在努力学禅坐。”寺里的出家人得做粗活染制自己的僧服,制作自己的必需品,并将寺院的房舍、地面打扫得纤尘不染。和尚的生活极为简朴,按照苦行僧的戒律,每日托钵,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和尚都单独地住在分布于山中四处的茅蓬,并在里头禅坐,而在树下的小路经行。基本上,他们的禅修精华就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在一切所作所为当中保持明觉的心灵。
“训练”是修行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这儿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使人能在和合节制的团体中过一种简朴、纯洁的生活,使德性、禅定、悟性能有技巧地、不断地开发出来。
阿姜 查简朴,却又含意深奥的教导方式,对西方人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也因而有许多人跟随他学习。一九七五年Wat Pah Nanachat——国际丛林寺院,被建于巴蓬寺附近,用来教导与日俱增,对出家生活有兴趣的西方人。从那以后,阿姜 查的西方弟子们便开始了对西方人士的弘法工作。
阿姜 查的教导方式既奇妙又简明,却也会欺诳人。常常是某件事必须在听过好几次之后,我们的心才会猛然开解,而这教导也才显出它更深一层的含义来。他依时间、地点,听者的理解力、敏锐度,将佛法诠释得恰到好处的巧妙方法,实在令人惊叹;虽说有时形诸文字时,他的话会显得前后不一致,甚至还会互相矛盾哩!觉知到这一点,阿姜 查说明他教导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这就好比说,虽然我看到人们走下来的路是我所熟悉的,但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不熟悉的。我望过去,看到有人快要跌进路右边的沟里,于是我就对他喊:“往左!往左!”同样地,如果我看到另一个人快要跌进左边的沟里,我就会喊:“往右!往右!”这就是我教导的范畴。无论你陷入哪种极端,哪种执著,我都会告诉你:“连这个也要放下。”舍弃走左边,舍弃走右边,走到中间,那么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佛法。”
当你读阿姜 查的开示时,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他的教导永远而且只会发自他内心,发自他自己的禅定体验的深处!法的礼物,
胜过世间一切的礼物!
·真正的给予·
·以法为赠礼·
你会问
如果我们一无所求,
那我们将得到什么?
答案是
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无论我们得到什么
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真正的给予
人们过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上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看看吧。我们的方式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我们有些人修行是为了想要得证涅,然而这种欲求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却不真的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的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在佛教,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份的人都不愿离开家去趣向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就是此空。人们听到这,他们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子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建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
《以法为赠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