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心两者都是无常的,不圆满的、无主的。以智慧观察一切和合的事物,我们就不会黏着或紧抓不放。无论什么,我们接受,我们以“正念”去接受。我们既不会过分地快乐,而当事物破灭毁损时,我们也不会闷闷不乐,不会感受痛苦,因为我们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无常的真相。当我们遭遇到各类的疾病和痛苦时,我们能够平静镇定,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受过很好的训练了。真正的依怙就是受过训练的心。
这一切便被称作“智慧”——明了事物升起时的真实性质。“智慧”从“正念”和“定”中升起。“定”从基础的戒升起。戒、定与慧,都是那样的相互有关,以至真正地难以去分开它们。事实上,它可以以这种方式去看:首先,有颗训练当中的心去注意呼吸,这是戒的升起。当“观呼吸”继续不断地修习,一直到心平静,这是“定”的升起。而后,审察这呼吸,呼吸会呈现出无常、苦、无我来,随之而起的不执著,便是智慧的升起了。像这样,“观呼吸”的修行,可说是发展戒、定、慧的一种过程,它们都有所关联。当戒、定、慧都已开展,我们称这个叫做“修习八正道”,是佛陀用来教导我们的唯一离苦之道。“八正道”在所有其他方法之上,因为,如果正确地修习它,能直接引领我们到达涅、到达和平。我们可以说,这修行,能真实地、正确地契达佛法。
从修行上得到法益
当我们像上面解释的那样去修习了“定”,修行的果实将会以下面三种层次升起——
第一:那些在“信行者”层次上的修行人,将会对佛、法、僧升起更多的信心,这种信心会变成每一个人内里真正的支撑。他们也将了解一切事物的因果自然——益行带来益果,不益之行带来不益之果。因而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将会在快乐和心理的平和上有所增胜。
第二:那些人达到了入流、一来、不还等崇高的成就,对佛、法、僧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他们法喜充满,而且是朝向涅的。
第三:那些“阿罗汉”或“完美的一位”,从一切痛苦中得到了解脱的快乐。这些是“佛”,从世间得到解脱,在圣道中完成了旅程。
我们都很幸运能生而为人,并听到佛陀的教法,这是其他千百万种生物所没有的机运,因而,切莫等闲视之。快快地开发功德、行善,并在最开始、中间,以及最高的层次上随着这“修行之道”行去。不要让时光无用的消逝而毫无目标。试着去得到佛陀教导的真理——就在今天。让我们以一句泰国谚语来做结束:“数回合的欢愉快乐消逝了,很快地,天色已近黄昏。此时饮泣,伫足观望,很快地,将会来不及走完这个旅程了!”
【注释】
注一 B023—哆:此取咒语BUDDHO的近似音,音接近B024メ—·B025ヌ。
·现在就做·
如果你懈怠不勤
什么时候才会“苦”尽呢?
如果你懈怠不勤
你又能成就多少呢?
建立起我们的修行
超越懈怠吧!
现在就做!
(这是阿姜 查于一九七八年七月,结夏安居期间,在巴蓬寺以泰国方言对一群新出家比丘所做的一场活泼生动的开示。)
吸进……呼出……,就是这样!即使有人在“装神弄鬼”,那是他们的事,不要因此而受干扰了。只管在呼吸的进、出上专注,只须清楚你的呼吸,这就够了。别无其他,只要清楚什么时候吸进和呼出;或者你可以在吸气的时候对自己说“B023(BUD)”,吐气的时候说“哆(DHO)”,将这做为观照的对象。现在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了。当息进时,你知道它,当息出时,你清楚它,那么,你的心将会安定平静、不散乱、不浮躁,此中就只是“气”的不断地进与出。
一开始,便保持这么简单的方式,没什么好多想的。无论你能坐多久,如果现在你很舒适或是平静,自己会很清楚。如果你有恒心地这么做,呼吸会变得细长且轻,身心也会变得柔软自在——那是有代价的。尽管去做吧!让它自然地发生,愉悦地静定于禅坐:不会茫然、不会昏沉、也不会打瞌睡,一切都变得轻松容易,此时,你是宁静安祥的!而当你起身时“哇!那是什么?”你会禁不住回想起那种平静。
接着,我们继续保持不变的清澄正念。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走到那儿,托、洗,或者进食,我们都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我们拥有正念,平稳安住。就是这样地继续去做!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做,我们都能“保持正念”!
有关行禅,是在两棵树之间,取大约七或八个臂长的直线路径。行禅其实是同于坐禅的。收摄自己,下定决心——现在,你就要开始行禅去静下你的心,期使清澄的“正念”有足够的力量升起。
首先从右脚开始,以正常的步伐来走。随着你的脚步对自己说:“B023—哆、B023—哆……”不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双脚上。如果觉得纷扰不安,便停下来,等到平静后再继续走。须清楚路径的起点、中点、终点,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回走,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那里!
这就是方法!你可以开始修习行禅了。或许有人会说:“那样来回地走,就像疯子一样!”但,你知道吗?行禅中蕴含了许多的智慧呢!来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来,将注意力转向内心,并平静地觉察你的呼吸,使心得到休息。
然后,还有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你姿势的更换。行、立、坐、卧,我们须不断地去改变姿势;我们不能只是站,只是坐,或只是躺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这些姿势,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样的姿势上发展觉知,使它们变得很有用。
去做吧!但并不容易,就让我说明白一些好了!好像你拿了一个杯子,将它放在这里两分钟,再放在那里两分钟,每两分钟就移动一次,很专注的那样子去做(观察呼吸也是一样,那样去做,直到有了疑惑和痛苦,而那就是智慧生起的时候)。有些人会说:“什么?将一个杯子移来移去?那是很疯狂的,没有用的,你是不是疯了?”不要紧,只管做,但不要忘记,是两分钟而不是五分钟,要专注!一切就在这所做的当中了。
观照你的呼吸也是一样,以盘腿的姿势坐平稳,将右腿放在左腿上。吸气直达到腹部,再吐气直到所有的“气”都由肺部送出。吸气时要吸到满,然后再送出。此时,不要刻意地去控制呼吸,不管气长或气短都没关系,只坐着注意你呼吸的自然进出,这就够了。不要让它溜走了,如果它溜了,停下来!看它到了那儿?找到它,再带它回来。
迟早你会遇到一些好处,只要你持续去做。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这就好像将米撒在地上一般,看起来你似乎是把它们丢了出去,但很快地便会长出幼苗,而后变得成把成串的,再不久你就可以将它们去壳,并且吃到香甜的“khaomow(青色的甜糯米饭)”了。
禅坐时也是一样,有时你会想:“为什么我要坐在这里看着自己的呼吸?它会自个儿吸进和呼出,并不需要我去注意它啊!”这就是我们固执己见的心,总是爱挑剔。但,不要理它!只要试着去做,直到心境平和。平静时,呼吸会变得细密,身体会变得轻松,心也会轻安起来,一切都将恰到好处。持续下去吧!直到你好像只是坐在那儿而没有了进息或出息一般!然而你仍活着,可别吓了一跳 ,别因害怕呼吸会停止而逃开,你已经到达一个平静的境地了,你就只管安住在那个境地里,不必去做其他的事。有时,你似乎没有了呼吸,但是你仍然有呼吸。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事会发生,但那无妨,只要对所发生的每项过程全然清楚,而不要被其中的任何一个状况给愚弄了。
持续且经常地去做吧!在你进食之后,马上挂起袈裟便开始行禅。“B023—哆、B023—哆……”直到所行的路径都陷了下去,仍然继续的走。疲倦时,就改为禅坐。努力不懈!努力——是为了你能够“觉知”,为了你能拥有觉知,为了能让觉知升起,为了能明白修行的一切。不要只走几步路就胡思乱想起来,而后回到茅蓬里,身体一躺,很快地便呼呼大睡。如果这样的话,你将永远一无所得。如果你懈怠不勤,什么时候才会“苦”尽呢?如果你懈怠不勤,你又能成就多少呢?建立起我们的修行,超越懈怠吧!不要光说“平静、平静、平静”,但到了坐下时,心却无法马上平静,因而放弃了修行。
说起来容易,但实行起来可就难了!哈,就好像说:“种稻不难。”然你去试试看吧!你根本就不知道那只是公牛?那只是水牛?那个是犁?事实上,实践与理论有很大的差距。你知道的,事情总是这样!
你们都喜欢寻找“平静”——平静早已存在,你却一无所知,而不论你去问谁,你都不会清楚。只要去明白你自己呼吸的进与出,“B023—哆、B023—哆……”这样就够了!只要这样子做,不需要想得太多,现在了解这个就够了。也许你们会说:“我做了,但什么也没看到!”没关系,只要去做,不管发生什么事,就这样地继续修行下去。终究,你会明白修行是什么,试试看吧!如果你就如此这般的“坐”着,而且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便行了——当你的心变平静时,心自然会明白。你将能整夜长坐,直到黎明来临,却不自觉你是在禅坐中。你会法喜充满,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一旦修行到了这个境地,你可能会想说“甚深”法,但要小心,可不要“唠叨不停”,不断地在叙说,那样会令人发狂的。就拿老沙弥桑为例:一个昏暗的夜晚,正值行禅的时间,我听到附近的竹林有人不停地说:“唷,唷,唷……”我坐下来听,想道:“谁在那里说法?是谁……”他并没有停止,仍旧不断地嘀嘀咕咕,于是我拿了手电筒走过去。没错,是老沙弥桑坐在竹林下,点着灯笼,盘着腿,正对着黑夜大声宣说“佛法”。“桑,你疯了吗?”他回答说:“噢,我就是控制不了!禅坐时,我忍不住要说法,行禅时,我忍不住要说法……,不知几时才能停止!”真是一个疯狂的人啊!嗯,就是这样…
《以法为赠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