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心兩者都是無常的,不圓滿的、無主的。以智慧觀察一切和合的事物,我們就不會黏著或緊抓不放。無論什麼,我們接受,我們以“正念”去接受。我們既不會過分地快樂,而當事物破滅毀損時,我們也不會悶悶不樂,不會感受痛苦,因爲我們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無常的真相。當我們遭遇到各類的疾病和痛苦時,我們能夠平靜鎮定,因爲我們的心已經受過很好的訓練了。真正的依怙就是受過訓練的心。
這一切便被稱作“智慧”——明了事物升起時的真實性質。“智慧”從“正念”和“定”中升起。“定”從基礎的戒升起。戒、定與慧,都是那樣的相互有關,以至真正地難以去分開它們。事實上,它可以以這種方式去看:首先,有顆訓練當中的心去注意呼吸,這是戒的升起。當“觀呼吸”繼續不斷地修習,一直到心平靜,這是“定”的升起。而後,審察這呼吸,呼吸會呈現出無常、苦、無我來,隨之而起的不執著,便是智慧的升起了。像這樣,“觀呼吸”的修行,可說是發展戒、定、慧的一種過程,它們都有所關聯。當戒、定、慧都已開展,我們稱這個叫做“修習八正道”,是佛陀用來教導我們的唯一離苦之道。“八正道”在所有其他方法之上,因爲,如果正確地修習它,能直接引領我們到達涅、到達和平。我們可以說,這修行,能真實地、正確地契達佛法。
從修行上得到法益
當我們像上面解釋的那樣去修習了“定”,修行的果實將會以下面叁種層次升起——
第一:那些在“信行者”層次上的修行人,將會對佛、法、僧升起更多的信心,這種信心會變成每一個人內裏真正的支撐。他們也將了解一切事物的因果自然——益行帶來益果,不益之行帶來不益之果。因而對于這樣的一個人,將會在快樂和心理的平和上有所增勝。
第二:那些人達到了入流、一來、不還等崇高的成就,對佛、法、僧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他們法喜充滿,而且是朝向涅的。
第叁:那些“阿羅漢”或“完美的一位”,從一切痛苦中得到了解脫的快樂。這些是“佛”,從世間得到解脫,在聖道中完成了旅程。
我們都很幸運能生而爲人,並聽到佛陀的教法,這是其他千百萬種生物所沒有的機運,因而,切莫等閑視之。快快地開發功德、行善,並在最開始、中間,以及最高的層次上隨著這“修行之道”行去。不要讓時光無用的消逝而毫無目標。試著去得到佛陀教導的真理——就在今天。讓我們以一句泰國諺語來做結束:“數回合的歡愉快樂消逝了,很快地,天色已近黃昏。此時飲泣,伫足觀望,很快地,將會來不及走完這個旅程了!”
【注釋】
注一 B023—哆:此取咒語BUDDHO的近似音,音接近B024メ—·B025ヌ。
·現在就做·
如果你懈怠不勤
什麼時候才會“苦”盡呢?
如果你懈怠不勤
你又能成就多少呢?
建立起我們的修行
超越懈怠吧!
現在就做!
(這是阿姜 查于一九七八年七月,結夏安居期間,在巴蓬寺以泰國方言對一群新出家比丘所做的一場活潑生動的開示。)
吸進……呼出……,就是這樣!即使有人在“裝神弄鬼”,那是他們的事,不要因此而受幹擾了。只管在呼吸的進、出上專注,只須清楚你的呼吸,這就夠了。別無其他,只要清楚什麼時候吸進和呼出;或者你可以在吸氣的時候對自己說“B023(BUD)”,吐氣的時候說“哆(DHO)”,將這做爲觀照的對象。現在只要這樣做就可以了。當息進時,你知道它,當息出時,你清楚它,那麼,你的心將會安定平靜、不散亂、不浮躁,此中就只是“氣”的不斷地進與出。
一開始,便保持這麼簡單的方式,沒什麼好多想的。無論你能坐多久,如果現在你很舒適或是平靜,自己會很清楚。如果你有恒心地這麼做,呼吸會變得細長且輕,身心也會變得柔軟自在——那是有代價的。盡管去做吧!讓它自然地發生,愉悅地靜定于禅坐:不會茫然、不會昏沈、也不會打瞌睡,一切都變得輕松容易,此時,你是甯靜安祥的!而當你起身時“哇!那是什麼?”你會禁不住回想起那種平靜。
接著,我們繼續保持不變的清澄正念。無論我們說什麼、做什麼,走到那兒,托、洗,或者進食,我們都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我們擁有正念,平穩安住。就是這樣地繼續去做!無論是在什麼時候做,我們都能“保持正念”!
有關行禅,是在兩棵樹之間,取大約七或八個臂長的直線路徑。行禅其實是同于坐禅的。收攝自己,下定決心——現在,你就要開始行禅去靜下你的心,期使清澄的“正念”有足夠的力量升起。
首先從右腳開始,以正常的步伐來走。隨著你的腳步對自己說:“B023—哆、B023—哆……”不斷地將注意力集中在雙腳上。如果覺得紛擾不安,便停下來,等到平靜後再繼續走。須清楚路徑的起點、中點、終點,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走,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那裏!
這就是方法!你可以開始修習行禅了。或許有人會說:“那樣來回地走,就像瘋子一樣!”但,你知道嗎?行禅中蘊含了許多的智慧呢!來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來,將注意力轉向內心,並平靜地覺察你的呼吸,使心得到休息。
然後,還有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你姿勢的更換。行、立、坐、臥,我們須不斷地去改變姿勢;我們不能只是站,只是坐,或只是躺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用到這些姿勢,因此,我們必須在每一樣的姿勢上發展覺知,使它們變得很有用。
去做吧!但並不容易,就讓我說明白一些好了!好像你拿了一個杯子,將它放在這裏兩分鍾,再放在那裏兩分鍾,每兩分鍾就移動一次,很專注的那樣子去做(觀察呼吸也是一樣,那樣去做,直到有了疑惑和痛苦,而那就是智慧生起的時候)。有些人會說:“什麼?將一個杯子移來移去?那是很瘋狂的,沒有用的,你是不是瘋了?”不要緊,只管做,但不要忘記,是兩分鍾而不是五分鍾,要專注!一切就在這所做的當中了。
觀照你的呼吸也是一樣,以盤腿的姿勢坐平穩,將右腿放在左腿上。吸氣直達到腹部,再吐氣直到所有的“氣”都由肺部送出。吸氣時要吸到滿,然後再送出。此時,不要刻意地去控製呼吸,不管氣長或氣短都沒關系,只坐著注意你呼吸的自然進出,這就夠了。不要讓它溜走了,如果它溜了,停下來!看它到了那兒?找到它,再帶它回來。
遲早你會遇到一些好處,只要你持續去做。不要認爲自己做不到,這就好像將米撒在地上一般,看起來你似乎是把它們丟了出去,但很快地便會長出幼苗,而後變得成把成串的,再不久你就可以將它們去殼,並且吃到香甜的“khaomow(青色的甜糯米飯)”了。
禅坐時也是一樣,有時你會想:“爲什麼我要坐在這裏看著自己的呼吸?它會自個兒吸進和呼出,並不需要我去注意它啊!”這就是我們固執己見的心,總是愛挑剔。但,不要理它!只要試著去做,直到心境平和。平靜時,呼吸會變得細密,身體會變得輕松,心也會輕安起來,一切都將恰到好處。持續下去吧!直到你好像只是坐在那兒而沒有了進息或出息一般!然而你仍活著,可別嚇了一跳 ,別因害怕呼吸會停止而逃開,你已經到達一個平靜的境地了,你就只管安住在那個境地裏,不必去做其他的事。有時,你似乎沒有了呼吸,但是你仍然有呼吸。有許多類似這樣的事會發生,但那無妨,只要對所發生的每項過程全然清楚,而不要被其中的任何一個狀況給愚弄了。
持續且經常地去做吧!在你進食之後,馬上挂起袈裟便開始行禅。“B023—哆、B023—哆……”直到所行的路徑都陷了下去,仍然繼續的走。疲倦時,就改爲禅坐。努力不懈!努力——是爲了你能夠“覺知”,爲了你能擁有覺知,爲了能讓覺知升起,爲了能明白修行的一切。不要只走幾步路就胡思亂想起來,而後回到茅蓬裏,身體一躺,很快地便呼呼大睡。如果這樣的話,你將永遠一無所得。如果你懈怠不勤,什麼時候才會“苦”盡呢?如果你懈怠不勤,你又能成就多少呢?建立起我們的修行,超越懈怠吧!不要光說“平靜、平靜、平靜”,但到了坐下時,心卻無法馬上平靜,因而放棄了修行。
說起來容易,但實行起來可就難了!哈,就好像說:“種稻不難。”然你去試試看吧!你根本就不知道那只是公牛?那只是水牛?那個是犁?事實上,實踐與理論有很大的差距。你知道的,事情總是這樣!
你們都喜歡尋找“平靜”——平靜早已存在,你卻一無所知,而不論你去問誰,你都不會清楚。只要去明白你自己呼吸的進與出,“B023—哆、B023—哆……”這樣就夠了!只要這樣子做,不需要想得太多,現在了解這個就夠了。也許你們會說:“我做了,但什麼也沒看到!”沒關系,只要去做,不管發生什麼事,就這樣地繼續修行下去。終究,你會明白修行是什麼,試試看吧!如果你就如此這般的“坐”著,而且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便行了——當你的心變平靜時,心自然會明白。你將能整夜長坐,直到黎明來臨,卻不自覺你是在禅坐中。你會法喜充滿,那種喜悅是無法形容的!
一旦修行到了這個境地,你可能會想說“甚深”法,但要小心,可不要“唠叨不停”,不斷地在敘說,那樣會令人發狂的。就拿老沙彌桑爲例:一個昏暗的夜晚,正值行禅的時間,我聽到附近的竹林有人不停地說:“唷,唷,唷……”我坐下來聽,想道:“誰在那裏說法?是誰……”他並沒有停止,仍舊不斷地嘀嘀咕咕,于是我拿了手電筒走過去。沒錯,是老沙彌桑坐在竹林下,點著燈籠,盤著腿,正對著黑夜大聲宣說“佛法”。“桑,你瘋了嗎?”他回答說:“噢,我就是控製不了!禅坐時,我忍不住要說法,行禅時,我忍不住要說法……,不知幾時才能停止!”真是一個瘋狂的人啊!嗯,就是這樣…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