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遙遠的某個地方,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心當下!
因此,一位禅修者必須很有活力地去修行,讓這顆心更高貴更明亮,使它能自由而獨立。做了好事不要將它記挂在心,放下!沒有做壞事,放下!佛陀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此時此地!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過去或未來。
令人們最不了解,且與他們自己觀念沖突最多的教法是“放下”或“以空心行事”的教法。這種開示的方式稱作“法語”。當我們以世俗的字語去理解時,我們變得迷糊,而且想,我們可以爲所欲爲。它是能夠那樣子被解釋的,但真正的意思更接近這樣:就好像如果我們帶著一顆沈重的石頭,不久之後,我們開始感受到它的重量,但是我們卻不知如何去放下它,就那樣,我們一直都在忍受這沈重的負擔。如果有人告訴我們去丟開它,我們會說:“如果我丟了它,我將一無所有。”如果有人告訴我們,丟了它會得到的所有好處,我們不會去相信他們,反而會不斷地想:“如果我丟了它,我將一無所有!”因此,我們繼續帶著這顆重石,直到我們變得非常虛弱且筋疲力竭,到了再也不能忍耐,我們才放下它。
放下它之後,一下子經驗到放下的好處,我們立即感到好多了,輕快多了,而且我們自己也了解到,帶著一顆石頭是多麼大的一個負擔啊!在我們放下這顆石頭之前,我們是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好處的。因此,如果有人告訴我們去放下,一位無知的人是不能了解其中用意的,他將只是盲目地抓緊石頭,拒絕放下,直到它變成重得不能忍受,他這才會放下;而後他能自己感受到輕快和解放,于是他會自己知道放下的好處。不久之後,我們可能又會開始提起擔子,但現在我們知道將會有什麼後果了,因此,我們能夠更輕易的放下。“提著重擔到處跑是無用的,而放下會帶來輕松與愉快”——這種體會,是了解我們自己的一個範例。
我們的自尊,我們依靠的自我意識,就好似一顆重石。像那顆重石一般,如果我們想到要放下自負,我們會害怕沒有了它,將會一無所有。但當我們終于能夠放下它時,卻會覺悟到不執著的輕松和舒適。
在訓練心的當中,你不得執著“稱贊”和“責備”。只希望稱贊而不希望責備是世間法。佛陀的方式是,在適當的時機裏接受稱贊和責備,例如,在養育一個小孩時,最好不要成天的責罵,有些人責罵得太多了;一位聰明的人知道在適當的時機去責罵,在適當的時機去贊美。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利用智能去了解這顆心,利用技巧在照顧心上面,那麼你將成爲一位對訓練心很在行的人。當這顆心純熟時,它便能解除我們的痛苦。苦,正好就存在我們心中,它經常使事情變複雜,製造心的沈重,它生于此,也滅于此。
心的方式就是這樣,有時有好的念頭,有時有壞的念頭。這心是虛假不實的,不要信任它!要直接去看這心自身的情況,去接受它們本來的面目。它們就只是它們本來的樣子;無論它是善或惡或什麼,它就是那樣。如果你不去抓握這些狀況,那麼它們就不會變成什麼事情都有所增減,增減于它們原來的樣子;如果我們緊握,我們將會受騙且因而受苦。
若能以“正見”,那就唯有甯靜。叁摩地(正定)生,而智慧起來。無論你坐或躺在哪兒,哪兒就有甯靜。無論你去到哪裏,哪裏就有甯靜。
因此,今天你們帶了你們的弟子來到這兒聽法,你們可能懂了一些,也有的你們可能還不懂。爲了能讓你們更容易地了解,我說了有關“禅坐的修習”。無論你們認爲它是對或是錯,你們都應該去思惟它。
我自己身爲老師,也像你們一般,處在類似的狀況當中。我也一樣,渴望能聽到法的開示,因爲不管我到那兒,總是爲他人開示,卻從沒機會去聽,因此,這個時候,你們真的會很感謝能聽到老師的開示。當你們坐著安靜地聆聽時,時間流逝得真快啊!你們渴望佛法,所以非常希望去聽。一開始,予他人開示是件愉快的事,但不久愉悅消失了,你感到無聊且倦怠,而後,你會希望去聽。因此當你從一位老師那兒聽到開示時,你會感受到許多的鼓舞,而且很容易地就了解了。當你逐漸年長而對法有所渴求時,它的滋味會是格外地可口的。
當其他人的老師,你是他們的一個榜樣!你是你的弟子,其他比丘,乃至每一個人的榜樣,因此,不要忘了你自己,但也不要想到你自己,如果有這樣的念頭起來,要去消除,如果你能如此地做,那麼你將是一位了解自己的人。
修習佛法有無數的法門,而有關禅坐的,說也說不盡。有許多的事,能令我們疑惑,只要不斷掃除它們,那麼就不再有疑惑了。當我們有了如此的正見,不管我們是坐或行,都會有平靜和自在。無論我們是在哪裏打坐,那就是你要帶著你的清明去的地方。不要認爲只有在坐著或行的時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們的修行。一切時中有覺醒,一切時中有正念,我們能在一切時中看身、心的生和死,而不會讓它弄亂了我們的心!要繼續不斷地放下。如果貪愛來臨,讓它回去它的家裏;如果怒氣來臨,讓它回家。跟隨它們!它們住在哪裏?而後便護送它們到那兒,不要保留什麼。如果你能如此地修行,那麼你就會像一座空房,或者,換句話說,這是一顆“空心”,一顆空了的心,而且沒有了一切的惡。我們稱它爲一顆“空心”但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空無罪惡且充滿了智慧。屆時,無論你做什麼,你將會以智慧去做,智慧去想,以智慧去吃,一切都將只會是智慧!
這是今天我供養給你們的教導,如果聽取佛法使你們的心甯靜那便夠了,你不需要去記住什麼。也有些人可能不會相信這些。如果我們能使我們的心平靜下來而就只去聆聽。讓這法語流過心中且連續不斷地思維,那麼我們將會像一臺錄音機。一段時日之後,當我們“開機”,一切都會在那兒。
我希望供養這些教導給你們每位比丘和每個人。你們有些人或許只懂得一些泰語,但這沒關系,期願你們學習這“法的語言”,那就夠了!
【注釋】
(注一) 阿姜 滿:許是本世紀在泰國最受尊敬、最有影響力的禅師,在他的指導下,“苦行林傳統”在佛教禅修的複興當中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近年來,在泰國許多已逝及仍健在的偉大禅師,都是他的私淑弟子,或是實質上受他的教說影響的。阿姜 滿已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圓寂。
(注二) 阿姜 掃:阿姜 滿的老師。
(注叁) 苦:意即包含了不能令人滿意的、不滿足的、不完善的、不安的一切狀況現象,因爲它們是經常變遷的,經常容易導致痛苦的。“苦”是指令人不快的所有各類形態,從粗的身體的痛及老、病、死的痛苦,到細的各種感覺,例如與我們所喜歡的人分開或與我們厭惡的人有所關聯,乃至精細的心理狀態,例如枯燥、無聊、不安、激動等等。苦,是最誤解的一種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心靈開展。
·湯鍋裏的湯杓子·
內在的學習
你必須學習這雙眼睛、這對耳朵
這個鼻子、這個舌尖、這具身軀
以及這顆心
那才是真正的學習湯鍋裏的湯杓子
……你知道那要到什麼地步才會結束嗎?或者你就繼續這樣地學習下去?或者它是有結束的?……。那樣子是無妨,但那只是外在的學習,而不是內在的學習。因爲“內在的學習”你必須學習這雙眼睛、這對耳朵、這個鼻子、這個舌頭、這具身軀,以及這顆心,那才是真正的學習。書本的學習只是外在的學習,那是真地很難去完成的。
當眼見色時,會發生什麼事呢?當耳、鼻、舌經驗到聲、香、味時,又會如何呢?當身、心,與觸、法塵相觸時,又會有什麼反應呢?那裏仍然有貪、、癡嗎?我們有迷失在色、聲、香、味、觸和情緒裏嗎?這就是“內在的學習”,它有完成的一天!
假若我們學習,卻不去實踐,我們將得不到任何的結果。這就像一個養牛的人,早上,他牽牛出去吃草,傍晚,他帶牛回牛舍,但他卻從沒喝過牛奶!讀書無訪,卻可別讓它也像這樣了。你應該養牛,也喝牛奶;你必須既學習也實踐,以得到最好的成效。
這兒,我將進一步地解釋。就像一個人,他養雞,卻不取雞蛋,所有他得到的就只是雞糞而已!我就是這樣告訴那些在家養雞的人。小心你可別也變成那樣了!這意思是說,我們學習經典,卻不知如何去放下雜染,不知如何去“推”掉心中的貪、、癡。學習而沒有實踐、沒有“放下”,是不會有結果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將它比喻爲養雞卻不取蛋而取雞糞的人,那是同樣的事。
就因爲這樣,佛陀希望我們學習經典,而後透過身、語、意去斷絕一切的惡行,在我們的行爲、語言、思想中長養良善,而人類真正的價值,透過我們的行爲,語言、思想將得以完成。但如果我們只說得好聽,卻不照著行動,那它仍然沒有完成。或是如果我們行善,心卻仍然不善,那也還沒完成。佛陀教導,要在身、語、意當中長養良善,長養善行、善語和善思,這是人類的珍寶!學習和實踐必須兩者懼佳。
佛陀的八正道——修行之道,有八個因素。這八個因素別無其他,就是這個“身體”!兩只眼睛、兩只耳朵、兩個鼻孔、一個舌頭以及一具身軀,這便是“道”而心是追隨“道”的。因此,學習和實踐兩者都存在我們的身、語、意當中。
你曾見經典教導過除了身、語、意之外的東西嗎?經典就只教導這個,沒其他的了。而雜染正就“生”在這兒的。如果你了知它們,它們就會“死”在這兒。因此你應該了解,學習和實踐兩者都正是存在這兒的。如果我們能學習這個,我們便可以了解一切事物了。這就像我們的言語:說一句真理之言,勝過說一輩子的錯誤之語!你能理解嗎?一個學習而卻不實踐的人,就像湯鍋裏頭的一根湯杓子,它每天都在鍋子裏,卻不知道湯的滋味。如果你不實踐,即使是學習到死的那一天,你都不會知道解脫的味道!
·教說片斷·
無論什麼,我們接受我們以“正念…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