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接受我們既不會過份地快樂而當事物
破滅毀損時我們也不會悶悶不樂,不會感受痛苦因爲我們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無常的真相教說片斷
你們信仰佛教,從多方面聽聞佛法——尤其是來自不同的比丘和教師,至今已有好幾年了。有的時候,佛法常被人以極空泛而模糊的字眼敘說,很難讓人知道如何將它放進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在另一方面,佛法也被人以高等語言或專門術語教授著,致使多數人難以了解,特別如果這教導又是從經典中一板一眼逐字解釋的。事實上,有以一種均衡方式的法教說:既不太含糊,也不過于深奧;既不會太漫無邊際,也不致于太隱晦,恰恰好適合聽聞者去了解和實踐,從教導中親得法益。今天,我想讓你們分享,過去我慣常教導弟子們的一種方法。這些教法,我希望或能給今天在此地聽法的你們都得到利益。
如何得到佛法
一個人想要得到“佛法”,首先必須要有信仰或信心當基礎,他必須如下地了解佛法的意義——
佛:是清明覺知的一位,在他心中,擁有純潔、光輝和甯靜。
法:是純潔、光輝和甯靜的象征——它們從戒、定、慧中升起。
因此,一個要得到佛法的人,他必須在個己當中培養及開展戒、定、慧。
走在佛法的路上
理所當然地,任誰想要返回家鄉,不能只是坐想旅途,他們必須實際地一步一步曆經整個過程,並且也要依著正確的指引,最後才能抵返家門。如果他們走的是錯誤的路,可能會碰到像沼澤或其他障礙一類的困境,那就難以近家了。而若在錯誤的指引下,他們也可能會遇著險境,因而也許永遠也到不了家了。
那些回到家的人可以放輕松並舒服的睡覺,家,是能給予身心適合的一個地方。而今他們真正回到了家,然而,假使這旅者只是道經家門,或僅在家周圍繞繞,那麼,在這一路的返家途中,他將得不到任何的益處。
同樣的道理,在佛法的路上,必須我們每個人親身去走,沒有人能夠替代。我們必須沿著戒、定、慧行去,直到發現心中純潔、光輝、甯靜的福澤——這是行旅在這路上的果實。但是,如果一個人僅僅擁有書本上的知識以及經典教說,那麼就像在旅途中只有知識性的地圖或計劃,縱令過了數百世,這人將永不知曉心的純潔、光輝和甯靜,他將只是浪費時間,永遠得不到修行帶來的真實利益。老師,只是指出“道路”的方向,聽取老師的教晦之後,不論我們是否要修行走這條“路”,以及而後所得的修行成果,全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從另一方面來看,是將修行比喻爲:一位醫生留給他的病人一瓶藥,瓶子上寫了詳細的說明,指示病人如何去服藥,但是,如果這位病人只是拿來讀讀,無論讀上多少回,他將困在這裏而死,他不能從藥裏得到任何的好處。在他死亡之前,還可能會懷恨地埋怨醫生一點兒也不高明,那些藥不能治好他。他會想,那醫生是個江湖郎中,那些藥毫無價值。殊不知他只是花時間在檢查藥瓶以及閱讀說明書,他並沒有遵從醫生的叮咛去服藥。
事實上,如果這位病人能夠遵循醫生的勸囑,照著藥方按時去服藥,他將能夠痊愈。假使他病得很嚴重,就必須服很多的藥,相反的,假使他僅僅是輕微的毛病,那麼只要一些些的藥就能治好他了。我們需要服用很多的藥,那是因爲我們病得嚴重的關系。這是很自然的事,你可以經由自己的深思熟慮而體驗到它。
醫生開藥方,從生理上去消除疾病,“佛陀教說”是開藥方去治療心理上的毛病,使心回複到自然健康的狀態,因此,佛陀可被看作是一位能開藥方,治療心理疾病的醫生。而事實上,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位醫生。
毫無例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心理的病,當你看到這些疾病時,難道它不會合理的尋求佛法當依靠,就像拿藥去治療你的病一般嗎?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須以“心”去行走,去得到利益。我們可以將這些行者,類分成叁種層次——
最初的層次:在這層次的這些人,他們了解必須自己去實踐,而且知道如何去做。他們以佛、法、僧做爲皈依處,遵照教導,有決心地努力修行。這類人能全然地抛卻迷信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根據理性爲自己去檢驗這世間的真理。他們是“佛教徒”。
中間的層次:這群人,他們修行,直到對佛、法、僧的教導有了一種堅定的信仰。他們也洞察到所有事相的真實性。這些人逐漸地減少黏附和執著,他們不會握持事物不放,他們的心深悉佛法。靠著其中的不執著和智慧,他們前行漸進地被稱作入流,一來、不還,或簡單地說,是“聖者”。
最高的層次:這些人的修行,使他們導向了佛的身、口、意。他們超越了這世間,從世間得到解脫,從一切執著和黏附中得到自在。他們被稱做阿羅漢或是解脫之人——聖者中的最高層次。如何擁有清淨的戒
戒,是對身和語的控製和修養,在正式的層面上分有對在家人和比丘、比丘尼等不同的條規,但一般說來,它們都有一種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的”!當我們“正念”或“自我憶持”時,我們擁有正確的意圖。訓練自我憶持和正念將能産生好的戒行來。
那是很自然的事:當我們穿上髒衣服,我們的身體也會變髒,心也將感到不舒服和沮喪。而如果我們保持身體潔淨,穿幹淨、整齊的衣服,那將使我們的心輕快高興起來。同樣地,當戒不能持續時,我們的身行和言語是髒的,而這就是造成心理不快樂、苦惱、沈重的一個原因。如果我們不能有好的修行,會使我們不能進入存于我們心中的真實佛法。健全的身行和言語有賴于正確訓練的心,因爲心是傳令給身和語的。因此,我們必須以“訓練我們的心”來繼續不斷地修行。定力訓練的修行
以“定”來訓練,是使心安定和沈著的修行,這,帶來心的平靜。通常,我們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是搖動不定且不安的,很難去控製和處理。心隨著感官外馳散亂,就像水的竄來竄去,尋找最低處一般。然而農耕者和工程師們,都知道如何操縱水,以使它更有益于人類。人類是聰明的,他們知道怎樣去建水壩,製造大的貯水池和水道——這一切都是爲了治理水,使水更有用。除此之外,水的積蓄變成一種電力和光的來源,從控製水的泛濫當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使它不致到處亂竄,終至靜止到一個最低處,而浪費了它的好處。
同樣的,這顆心若是經常地被防治、控製、訓練,將會有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自己說過:“有一顆被管束的心,將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因此,爲了最大的利益,好好訓練你的心!”相同地,我們看環繞在我們周遭的動物——大象、馬、牛等等,在它們能被利用來工作之前,必須接受訓練,也唯有在經過訓練之後,它們的力量才能給我們利益。
同樣的道理,經過訓練的心帶來的福澤,能數倍于未經訓練的人。佛陀和他卓越的弟子們,一開始也都同于我們,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但,其後卻看到他們如何地變成我們尊敬的對象,而且看到我們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有多少的利益從這些透過心的訓練而得到解脫的人身上帶到了整個世界!在一切的職業中,任何的狀況下,經過控製和訓練的心會比未經訓練的心有較好的“裝備”來幫助我們。這顆訓練過的心將能保持我們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容易,並發展和培養理性去指揮我們的行動。當我們追隨這顆訓練得宜的心時,最後,我們的幸福會依此而增多起來。
“心的訓練”可以應用許多方式,以許多不同的方法去做。最有用,而且能被各類型人修習的是稱爲“觀呼吸”的,它是在出、入息上做“正念”的開展。在這寺院裏,我們用的方式是,集中注意力在鼻端下的斜處,並以咒語“B023—哆(BUD—DHO)”(注一)開展對“出入息”的“覺醒”。如果這禅思的人希望用其他的字,或只是在空氣移動的“進”或“出”上做“正念”的功夫,那也可以。調整修行的方式去適合你自己。禅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續地“覺醒”當下的呼吸,以便你能“正念”每一個進、出息的發生。正當“行禅”時,我們試著不斷地去留意雙腳碰觸地面的感覺。
禅坐的修行必須盡可能的窮追不舍,使它結出果子來。不要一天中只打坐一小段的時間,而在一或兩星期,甚至一個月後才又打坐;那樣,將不會有結果出現。佛陀教導我們,要經常的修行,努力地修行,那就是說,在“心理訓練”的修行上,盡我們所能,不斷地去做。修習禅坐,我們也需要找尋一個適當的,不致讓我們分心的安靜地方;在花園裏,或我們後院陰涼的樹下,或可供我們獨處的適宜環境,那樣的地方。如果我們是比丘或比丘尼,我們必須找一間適合的茅蓬,一座甯靜的森林或洞窟。山,對“修行”提供了非常適當的場所。
總之,無論在那兒,我們必須不斷地在進、出息的“正念”上下功夫。如果注意力溜到了其他事物,試著拉它回到專注的目標上,試著去放下一切其他的思想和關心的事物。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觀照呼吸。如果我們“正念”于念頭上,當念頭一升起時,就努力保持讓它回到禅思的目標上,心將會變得越來越平靜。當心甯靜而且專注時,從這專注的目標——呼吸上放松。現在,開始去檢視這由五蘊組成的身和心:色、受、想、行、識。檢查這五蘊的來和去時,你會很清楚地看到,它們都是無常的。無常的性質使它們不能滿足我們,不合我們的心意,而且它們自己來、去——那裏,無“我”在行事;在那兒被發現僅僅是根據“因果”自然的運轉。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有這些特性——無常變遷(無常)、不能滿足(苦)、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我或靈魂(無我)。以這種觀點來觀察整個存在的生命,對諸蘊的執著和黏附將會逐漸的減少,這是因爲我們看到了這世界的實相。我們稱這爲“智慧”的升起。慧的升起
智慧是去觀察身、心的各種呈顯——這其間的真理。當我們用我們經過訓練和集中的心去檢視這五蘊時,我們將清楚地看到…
《以法爲贈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