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之道▪P7

  ..續本文上一頁是否得到學習或學習到多少,取決于我們「覺知」的正確性有多少;就看我們是具足「正確的覺知」,還是只是「普通、一般雜藝」的覺知。這種練習就是去訓練覺知--使它變得平衡、柔和、順從,直到「推」和「拉」的習慣消失不再。

  像這樣,我們在困難的經驗中製造麻煩;同樣的,我們也可能在愉快的狀況下製造麻煩。當我在紐西蘭時去拜訪了一位好朋友,過去他也曾出家和我們在英國住了一段時間。現在他在基督教堂當醫生。他有很多時間待在南島的一片非常美麗的山林之中。由于他的邀請,我們一起到阿爾卑斯山去走了幾天︹譯按1︺。我已經好久沒在山中待過了。空氣清新,天氣晴朗,尤其和好朋友一起走著,感覺特別好。我們在山中健行,走著、聊聊修行、坐著禅修……真的很棒。有一天清晨,我記得特別清晰--我們很早就從夜宿的森林小屋離開,我們往下走到了一個巨大的、鋪滿岩石的河床上,天剛破曉,神秘不思議的黎明曙光傾瀉而下,灑了滿覆白雪的山顛一片璀燦的金黃。好美啊……喝著山澗清泉,呼吸山中清爽宜人的空氣,好朋友爲伴。然後,在心裏有個念頭開始,一個感受開始生起……開始破壞這似乎美好的光景。我輕輕地將注意力轉向那個感受……一股壓迫的感覺發生……我能看到有個感受--有個想緊抓著這種經驗--這種單純人生樂事經驗的感受在那兒。這個感受就是我告訴了自己:「就是這樣,它『應該』是如此的,太好了。」在那一刻,我看到自己是如何地創造了問題與麻煩。同時,我也想象著,要是回到英國的毛毛雨,那麼它又會說:「『不應該』是這樣的。」(譯按2)

  因此,甚至愉快的事,如果不是僅只于直接地、如實地了解,我們就同樣是在製造問題;我們所面對接觸的並非事物的真實面貌,而是虛假的一面,或者說是我們的幻想。這種愉悅的經驗,我們會感覺害怕失去它,幻想著嘗試去緊抓住它。而當痛苦的經驗生起,我們則習慣去憶起沒痛苦時的好,而嘗試去避免它。這顯示我們是如何地時常處于一種矛盾而錯亂的關系當中(死亡就是一種認知錯亂的關系)。不願面對此刻痛苦的事實,而習慣去回憶「過去如何如何」或者幻想「它可以是如何如何」。這就是沈浸在「非真實」當中了。

  我們看看法句經裏的偈頌:

  

     錯將虛假認爲真實,真實的認爲虛假,

  我們終將陷于虛假當中。

  見到真實爲真實,不實爲不實,

  我們將達到真正的真實。

  (非真思真實,真實見非真,邪思惟境界,彼不達真實。

  真實思真實,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彼能達真實。)(譯按3)

  

  要能做到見真實爲真實、不實爲不實,我們得培養洞見實相的覺知。我們必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能完全地、全心全意地,接受生命中所呈現的一切以及死亡,並且洞見實相。

  所謂的全心全意是指完整而完全地去感知;不是只接受我們所喜歡的、以「我的方式」接受,而拒絕我們所不喜歡的。「佛陀的方式(正道)」是指:以單一的心態作爲我們面對生命種種時的生命態度。其結果便是心的自在無礙,具足智慧;心不再任憑條件影響;它自由自在地發揮自己正確的作用。

  這就是一種訓練,我們非常感激能有這樣的因緣。佛陀形容這條道路已經明白地指出、「說得很清楚」了(Svakkhata Dhamma)。他說:「你所要做的、所需要做的,都已經知道了。」我們不用在黑暗中茫然瞎碰什麼東西有意義;我們這兒就有一個完整、圓滿的訓練--身、口、意的訓練。培養道德上的責任並且發展心靈上的成長。我們努力地訓練心的專注,而能真正地活在當下。過程中(道路上)所有我們經驗到的困難與暗伏的危險,我們彼此分享。我們有好的友伴--法友(Kalyanamitta),聚在一起討論、思惟與反省--聆聽開示和參加靜修課程。我們能夠真正地做到佛陀想要我們做的。

  一開始,我們具足了「信任(托付)」的這個特質是相當好的。有句話這樣說:「是的,有個道理我們必須了解:生命不單單只是一場我們必須忍受直至死亡的磨難;而是有個能被看見和明白的--真實的本質。」因此,只要讓自己投身于這樣的訓練,我們會發現,我們開始在痛苦或愉悅的經驗中去超越原本慣于去「推」(拒絕)、「拉」(執取)的習性。繼續不斷地練習,直到一種新的看待方式出現;這是我們一反過去、全新的看待方式。我們對事物有了全新的觀點。對于法的「信任」現在算是證實了。在我們身上,不再被質疑這條正道的可能;我們就在正道上繼續前進。

  包括所有在自己傳統裏我們所承襲的,一切我們所做的訓練,都爲了同一個目的。它們使得我們生命中的各種狀況都具足實際的意義。生氣成爲改變的契機;貪婪、嫉妒、愉悅、痛苦……一切都成爲幫助我們在「真實了解」(如實知見)的方向上成長的資糧。「我皈依『法』--皈依事物如實呈現的本來面目」在我們身上顯示了新的意義。

  最後,我願意表達自己深切的感激,因爲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人以對于法「完全信任」的觀點來教導有情。佛陀的聖教來自于完全信任的觀點--當生命本身的呈現,只是我們以一種完全接受、完全信任的態度將自己融入時,這就是了。不再有任何疑問、困惑和失望。除了對于法完全的信任之外,沒有其它。~~

   

  問:如果有人說:「對于事物所呈現的事實只是接受,不過是一種對承擔責任的消極逃避罷了。」你對此有何看法?

  答:如果這只是一種對承擔責任的消極逃避,那麼它就談不上所謂的精神生活(心靈成長)了,不是嗎?其實這種方式(這條正道)是指逐漸成爲完全地承擔責任--也就是說,養成一種能力--一種能夠全心全意地和直接單一的心態來響應我們可能碰到的任何狀況的能力。這和消極完全搭不上關系,而是圓滿的積極。也可以說,它是以一種徹底而圓滿的方式來行動--以一種對所發生情況最適切的方式來響應。也許什麼也沒做,也許做個什麼。原則是,不論你要做什麼,得圓滿、徹底地做;那麼你才能真正地對結果負起責任。我們既然具備了感官的知覺,理智部分也沒有任何限礙;因此如果需要時,當然你可以說些什麼或有所行動。但是如果並不需要做什麼,我們就不要去回應。即使我們做錯了(這是時常會發生的),而因此陷于錯誤當中;只要我們一發現,我們還是一樣,得先直下承擔這個如實呈現的實相才行:沒有「推」、沒有「拉」,只是如實地去感受它、接受它。這是關于修行的真知灼見。

  

  譯按:1、這是紐西蘭的阿爾卑斯,非歐洲的阿爾卑斯。

  2、相對于當時作者在紐西蘭時的晴朗天氣,英國是以多雨聞名的。

  3、()中的偈頌,爲了參法師之中譯,供參考。

  

《如實之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甯靜的森林水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