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

  甯靜的森林水池

  阿姜 查

  

  序 言

  前 言

  譯者的話

  阿姜.查略傳

  編者的話

  第一章 明了佛陀的教導

  第二章 更正我們的知見

  第叁章 生活就是我們的修行

  第四章 禅坐和外相的修行

  第五章 森林裏的教導

  第六章 覺悟

  後 記

  

  序 言

  

  也許你要在一九八0年代的亞洲尋求佛陀在生活上的教導,及探求是否仍有出家的僧尼在實踐一種單純生活和禅修,以托缽爲生、隱居於森林之中。也許你曾讀過佛陀與其弟子們在印度森林中遊化,邀諸善男信女一齊加入長養智慧和廣大慈悲的行列,邀他們來過托缽僧的簡樸生活,獻身於內心的平靜和覺醒的描述。二千五百年後至今,你還能夠發現這種的生活方式嗎

   而且,這種教導對我們今日的現代杜會及現在的心仍然適用且息息相關嗎

  

  當你在曼谷、可倫坡和仰光附近的現代化機場登陸後,計程車會帶你穿過亞洲城市的街道,來往的車潮、擁擠的巴士及人行道上賣水果的攤販。每幾個路口,你就會看到金色的寶塔和城市佛教寺院的頂尖。不過,這並不是你所要尋求的寺院。居住在這些寺院之中的,都是一些研究古老經文、可以唱誦和布教,並以此教化民衆的僧尼。可是,要找到一如佛陀往昔居於森林的簡樸生活、依袈裟和缽的禅修生活,你必須遠離城市及這些寺院。如果是在擁有最多寺院和僧侶的泰國,你便須要在一大清早出發,到繁忙的華南豐車站,搭車前往遙遠的南部或東北部的省份。

  第一個小時的旅途中,火車一路蜿蜒,帶你遠離喧囂的都市、遠離房子、事業和一路破陋的房子。越過泰國中部的浩瀚平原,東南亞的米鄉,一路綿延的稻田,被田間的田梗劃出仟陌縱橫,並由溝渠和水道有規律的劃分。在這一片稻海的地平線上,每隔幾哩,就會往四、五個地方上看到由濃密叢生的棕榈樹及香蕉樹所組成的島群。如果你的火車走得更近這些棕榈島群,你便能夠看到一座橙色的寺院屋頂在閃爍和一叢叢由支柱架起的木屋所組成的東南亞村落。

  每一個村落,無論有五百或二千居民,至少都會有一家寺院,寺院是提供村民做析禱、儀式、會議的場地,多年來,也一直被充作村落的學校。這些村落大部份的青年男子都會在二十歲時出家一年或叁個月,學習佛陀種種的教示,以備“成熟”地進入成人杜會。寺院大多由幾位年長、單純而且曾研讀過古經文的慈悲僧侶所主持,他們熟知各種儀式及教示村民的基礎教義。這種寺院是鄉村生活裏不可或缺和最美好的部份,但是,這仍不是你所要尋求的寺院。

  你的火車繼續朝北走向古代的首都──奧達雅。當地充滿著幾世紀前與鄰國戰爭時,慘遭戰火掠奪的華麗寺院之廢墟與殘破宮殿。這些雄偉遺迹的精神仍保留在巨大的石雕佛像之中,沈著地渡過數世紀。

  現在,你的火車轉往另一段漫長旅途的東方,穿越克拉特平原,駛向寮國邊境。一小時又一小時,越過一哩又一哩的陸地,你依然會看到稻田和村落,但是,它們逐漸變得越來越稀疏和貧窮。泰國中部鄉村的運河和青翠的花園、芒果樹以及熱帶植物變成一幅非常單純的景致。房子比較小了,但村裏小而簡樸的寺院依舊閃爍。在這兒,仍然保持著古老、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你會看到,當農夫在工作和小孩子在沿著鐵軌旁的溝渠中照料水牛時,婦女們在門廊下織毛毯。

  在這些低度開發的省份裏的鄉村,仍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森林僧、尼。這裏仍然有大片的森林和叢林地區,濃密地覆蓋著山脈和未開發的邊界地帶。而幾世紀以來,這些鄉村一直都支持著森林僧和寺院致力於保存領悟佛陀的覺悟。因爲,大抵來說,這些僧侶並不做村落的布教師,也不教書、也不做研究和保留古代手抄的經文。他們的目的是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和覺悟佛陀教導的自心內觀及內在的平靜。

  如果你下了火車,改坐巴士或租汽車,經過一些泥濘路,來到了泰國東北無數寺院中的任何一座,你會發現什麼?這樣的教導和修行方法會和一九八0年代相契嗎

  內觀和覺醒的訓練可以滿足一個來自現代化和複雜杜會的人的需求嗎

  

  你曾發現很多西方人在你之前就已來過了。自從一九六五年以來,就有上百位像你一樣的歐洲及美國人,來到這森林裏參訪及學習。有些人短期的學習過後,就回到家裏,將他們所學的融入在家的生活當中。有些則出家一、二年或更多年,做更徹底的訓練,然後才回家。然而一些發現森林生活是一種富足而莊嚴的生活方式的人,至今依然留在寺院裏。

  對這些人而言,教法已直接地與他們的心對話了,供給了他們一種智慧和自覺的生活方式。剛開始,這種方式看起來也許幾乎很簡單──表面上很簡單。但是,在試圖將佛陀的方法付諸實踐之後,我們會發現並不那 容易。然而,不論需要多努力,這些人仍然認爲沒有比在自己的生命中發現“法”與真理更值得的東西。

  打從你進入一個像巴蓬寺的森林道場的那一刻,修行的精神便隨處可見。那裏有樹林沙沙作響的甯靜和僧侶們做雜事或經行的安詳舉止。整座寺院占地一百多英畝(目前更大),分成僧、尼兩個部份。簡樸而未經裝飾的小茅蓬,分別座落在小森林的空地上,所以周遭有樹林和樹林間的走道。在寺院的中心地帶,是主要的講堂、齋堂和戒壇。整座森林的布局彌漫著單純而離欲的氣氛。你發現你終於到達了。

  住在這些寺院裏的僧侶選擇了遵循這種稱作“苦行”的簡單而有紀律的修行方式。這些傳統的森林僧自願選擇要遵循佛陀時代,佛陀所允許的十叁條戒,限製衣、食和住的更嚴格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很少的身外之物,很多的禅修,和一天一次的托缽乞食。這種的生活方式傳入了充滿洞穴、荒野的濃密森林之緬甸、泰國、寮國,這些地方是這類精進修行的最佳理想。這些苦行僧有傳統的行腳者,獨處或與小團體共住,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用手製的傘帳挂在樹上,做爲他們臨時的居所。幾座最大的森林道場之一的巴蓬寺及其住持阿姜 查的實用教法,已被翻譯及編輯成此書,並且在西方流傳。

  阿姜 查與其老師──阿姜 通拉和阿姜 瞞(又譯曼),曾多年在這些森林中經行和禅坐,以增長他們的修行。經由他們和其他森林禅師們中,産生了一種即時有力的佛法教示遺産,直指那些期望淨化心靈和由實際的生活中觀察佛陀教導的人,而非指向那些形式佛教或學術的學習。

  當偉大的禅師在這種森林傳統中出現時,在家居士和出家人都會把他們請出來教導衆生。通常,這些老師爲了讓自己發揮作用,他們會停止行腳,並在一特定的森林地帶安住下來,往往這便形成了一個苦行的道場。正當這世紀的人口壓力逐漸增加,造成行腳僧的森林範圍愈來愈小,這些由過去及現今的大師們所提供的森林道場於是成爲大部份苦行、修行僧的居留處所。

  巴蓬寺是阿姜 查在經過了多年的雲遊及禅修,回到地出生的村落附近之濃密森林裏設立後,開始成長的。那片森林罕無人迹,以眼鏡蛇、老虎和鬼魅聞名的地方──對阿姜 查而言,這是森林僧最完美的居所。一個大的道場環繞著他逐漸成長。

  剛開始只有稀疏幾間草頂的茅蓬散布在森林之中,到後來巴蓬寺卻發展成泰國國內最大和運作得最好的道場之一。正當阿姜 查這位老師的善巧及名聲廣泛傳開之際,訪客及徒衆的數量迅速地增加。爲了回應全泰國信衆的請求,五十幾所(目前有一百多所)在阿姜 查訓練的住持之引導下的寺院皆已成立──包括巴蓬寺附近一所爲許多來尋求阿姜 查在教法上的教導的西方學生特別設計的道場。近幾年當中,在西方國家也成立了許多家分院及聯合中心,最著名的大叢林寺,是在英國的chithurst,由阿姜 查資深的西方弟子蘇美多所主持。

  阿姜 查的教導包括了被稱作“佛教禅修核心”的教導──直接而單純的靜心和爲真實內觀打開心胸的修行。這種正念或內觀的裏修方式已在西方佛教修行中迅速地長成。經由這些曾親自在森林道場和精進禅修中心參學過的僧侶和居士們的教導,提供了一種直接訓練我們身、心之方法。這種方法能教導我們該如何處理貪婪、畏懼及悲傷的問題,並且教導我們如何學習耐力、智慧及無私的慈悲之道。

  以泰語或寮語自然地陳述,在本書的教導中反映了阿姜 查修行精神的歡喜。其風格很明顯是僧院的──針對那些舍棄家庭生活而來到森林中,加入阿姜 查的行列的男衆團體。因此例行用字是以“他”來代替“他”或“她”,並且都是在強調比丘而非居士(森林團體中也有尼衆存在)。然而,在這裏所表現的佛法特質卻是立即而普遍的──適合我們每一個人。阿姜 查說,貪婪、恐懼、瞠恚和愚癡的人類的基本問題,他強調我們要覺醒這些狀態,了知它們在我們的生活及世界上所造成的真實痛苦。四聖谛的教法,是佛陀初次所演說的,說明了苦、苦的起因、道和苦的熄滅。

  阿姜 查一次又一次地強調,要去洞見執著是如何形成苦的。在你的經驗中學習,洞見色、聲和受、想、行永恒的變遷本質。要了解生命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是阿姜 查給予我們的訊息,因爲,唯有當我們明了和接受叁法印(無常、苦、無我),我們方能在平靜中生活。森林的傳統直接地對我們對這些真理的領悟和抵抗發生作用,也直接地對冶我們的恐懼、瞠怒和貪欲。阿姜 查告訴我們要去面對煩惱(雜染),並利用厭離、耐力及覺醒的工具去對冶它們。他策勵我們要學習不去迷失在情緒和焦慮之中,訓練自己能清楚而直接地看到心和世間的真實本然。

  我們的感動是來自於阿姜 查的清晰及喜悅,以及他在森林中的直接的修行方式。跟他在一起會喚醒我們內在好奇、幽默、驚歎、領悟的精神,和一種深層的內在平靜。假如能從這些章節之中的指導和森林生活的故事捕捉到一點點精神,進…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