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舒適和快樂,我們就不高興,並生嗔恨心,我們於是受到心的欺騙而痛苦不已。
最要緊的是,我們的思想追隨著外塵,不管念頭把我們帶到那裏,我們都會追隨。總之,思想和智慧是不同的:在智慧之中,心變得甯靜、不浮動──我們只是覺知。通常,當外塵出現時,我們會一再的深思、探究、談論並擔憂它們。然而,沒有任何外塵是真實的,它們全是無常、不圓滿(苦)、空的。只要截住它們,將它們分析成這叁個普遍的性質。當你再靜坐時,它們就會再生起,可是,你只須持續地觀察它們、審視它們。
當你在觀察你的心時,覺知者會繼續覺察一切。正如經上所言:“一個對自己內心有所警戒的人,將逃離惡魔的羅網。”心雖是心,但是誰在觀察呢
心是一回事,覺知者是另一回事。在同一個時間裏,心是在思惟也是在覺知。去覺知心──覺知它與外塵接觸時是如何的
覺知它與外塵分開時又是如何
當覺知者如此地去觀察心時,智慧便隨之生起。
當心經驗外塵時,就會緊緊地抓住外塵。當它緊抓不放時,覺知者一定要教導它──解釋什 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指出因與果的定律,顯示出任何它所執著的事物都將帶來不好的後果──直到心恢複理智、直到心放下。如此一來,訓練將會見效,而心也會平靜下來。
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一切,不要像只母牛或水牛一般,反倒要時時覺知。爲了使我們明白,他教我們要多修行、多培養,堅定地安住於佛、法、僧的宗旨上,直接將它們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一開始就是如此修行的,在教導我的弟子時,我也是這 教的。我不希望只在書中看見真理,或僅是一個理想,而是在我們的內心中。如果心還未解脫,觀(思惟)每一個情況的因果,直到心看清並能從自身的情形之中解脫出來。如果心又去執著時,再去審視新的情況──絕不要停止覺察,繼續保持下去,引導至家,於是執著將會無處可逃。這就是我自己曾修行的方法。
如果你這樣修行,那 真正的甯靜是在活動中、在外塵中被找到的。剛開始,當你在心上用功而外塵出現時,你會執著它們或逃避它們,於是你便被幹擾了,而不得平靜。當你在靜坐時,期望不要有感官的接觸,不要有思想,而這種期望就是欲望啊!你愈是和思想掙紮,它就會變得愈強。只要把它忘了,繼續修行下去,當你再與外塵接觸時,便觀想:無常、苦、無我。把一切丟入這叁法印之中,把一切都歸入這叁個的範疇之中,然後繼續觀。
世界的問題
有許多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與專業人才,都從大都市裏搬離出來,到郊區及小鎮去尋找較平靜、較單純的生活。這是很自然的!如果你手裏握滿一把泥土並用力捏擠,它必會從你指縫中慘出去。人們在壓力之下,同樣會尋找一條出離之道。
有人問我關於我們這世界的問題,及對世界末日。我問所謂的世俗是什麼?什麼是世間
你不知道
這個非常無知、非常黑暗、非常愚癡的地方,就是所謂的世間。在六根的束縛之下,我們的知識發展成了這黑暗的一部份。要找到世間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得完全認識它的本然,並且領悟照耀在世間黑暗之上的智慧。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的文化,似乎正在墮落,迷失在貪、嗔、癡之中。可是佛陀的文化永不改變、永不減少,他說:“不要欺騙別人或欺騙我們自己,不要偷竊引人的,或偷竊自己的。”世間的文化是以欲望作爲它的向導;而佛陀的文化則是以慈悲,“法”──真理,作爲它的導引。
如此而已
當你好好地去看我們這個世界時,其實它只是“如此而已”,它是如是存在的。被生、老、病、死所支配,也只是“如此而已”;偉大的或渺小的也只是“如此而已”;生死的輪轉也只是“如此而已”。那爲什 我們還執著、還黏著不肯遠離呢
遊戲於生活中的外境所給予我們的一些樂趣,然而,這些樂趣也只是“如此而已”。
無論是愉快的、美味的、興奮的、美好的,都只是“如此而已”,都有其限製,並役有任何特別之處。佛陀教導,一切事物都只是“如此而已”,都是平等的。我們應思惟(觀)這點。再看看來這裏修行的西方僧侶,他們在他們的生活中曾經驗了許多享樂和舒適,不過那也只是“如此而已”,試圖去要求更多,只會使他們發瘋。他們於是成爲環遊世界的旅客,他們抛開一切──那也只是“如此而已”。後來他們來到這裏,到森林裏來學習放下一切──放下所有的執著及所有的痛苦。
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都一樣──無常,束縛於生死的輪回之中。看看它們,它們只是“如此而已”,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此存在著。有些人說:“種善根、信奉宗教,還不是一樣會老。”這對色身來說,也許是的,可是心和德行並非如此。當我們了解到它的差別以後,我們就有機會得到解脫了。
看看我們身和心的元素,它們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由因而生起的,所以無常。它們的本質永遠都是一樣的,永不會改變。一個偉大的貴族和一個平凡的仆人都是一樣的。富他們年老時,當他們的表演將盡,他們再也不能僞裝或隱藏在面具之下。沒有一處可逃,也不再有味覺,不再有觸覺。當你年老時,你的視覺會變得模糊,你的聽覺逐漸減弱,你的身體變得衰弱──你必須面對你自己。
我們人類一直都在不斷的鬥爭當中,爲了逃避“如此而已”的事實而鬥爭。可是,逃避反倒使我們製造更多痛苦──爲正義而戰、爲邪惡而戰;爲了什麼是人、什麼是小而戰;爲了什麼是長、什麼是短而戰;爲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戰,而且勇敢地繼續戰鬥。
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用修行去掘發平靜的心。我們必須打從一開始就追隨公牛的足迹──從它離開畜欄的那一點開始。如果我們從路途的中間開始,我們將無法告知那是誰的公牛足迹,如此一來,我們是會被帶到其他地方去的。
所以,佛陀說:首先要糾正我們的知見,我們必須觀察苦的根本、生命的真理。如果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如此而已”,我們將會找到真正的“道”。我們必須明白因緣和合現象的真理,事物的本然。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我們的世界中擁有平靜。
追隨你的老師
在佛法中成長時,應該要有一位老師來指導、忠告你。關於定心或叁摩地這檔事,是常被誤解的,平常不曾發生的現象,在禅修中都會發生。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位老師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那些你誤解的領域裏。通常,他糾正你的地方,正是你認爲是對的地方。在你錯綜複雜的思想中,一個見解中也許會隱藏另一個,而使你受蒙騙。尊敬你的師父,並遵從其修行規矩及方法。如果老師叫你去做事,就去做;如果他叫你停止,就停止。這使你産生一個摯誠的努力,並引導你去産生智慧,及內心明晰的洞察力。如果你照著我的話去做,你就會明白和了解。
真正的老師只談關於“舍棄”和“除去自我”的困難修行。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可舍棄你的老師。讓他指導你,因爲我們很容易就會忘了“道”。
唉!學習佛法而想真正去實踐的人太少了。我的確鼓勵他們去修行了,可是,有些人只能以一種合於邏輯的方式修行,很少人願意去死後再自在地再生一次。對於這些人,我只能深感遺憾。
信賴你的心
在佛法的修行中,有許多法門,如果你能掌握它們的主旨,就不致使你偏離正軌。不管怎麼說,如果你是一個不尊重德行和收攝心的修行人,你必定無法成功,因爲你已偏離過去偉大森林禅師所遵循的“道”。不要忽視這些基礎,如果你想要修行,就應在心中建立成戒、定和慧,並深信佛、法、僧叁寶。停止所有(內心)的活動,做一個誠實的人,然後繼續做下去。雖然種種不同的事物再叁地欺騙你,如果你覺知它們的話,終究還是能把它們抛掉的。同樣的老人再來告訴你同樣的老謊言時,如果你知道,就不需再相信他;但這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你才能明白的,因爲我們的習氣永遠設法要欺騙我們。
當我只有二、叁年的修行經驗時,我仍然無法信任自己。可是,在我經曆許多之後,我學到要信任自己的心。當你有了這種深刻的了解之後,不論什 發生,你都能處之泰然,使這一切都能平緩而過,你將達到一個心會告訴自己該怎
做的境地。心不斷地觀照、不斷地保持正念。你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繼續地思惟(觀)。
你爲什麼要修行?
一群旅客來訪阿姜 查 時,問了叁個問題:你爲什麼要修行?你怎麼修行?你修行的結果是什麼?
阿姜 查阖上雙眼,等了一會,然後提出叁個問題做答覆:你爲什麼要吃?你怎麼吃?你吃完以後的感覺如何?接著便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他解釋說,我們已經明白教導了,而這些教導必須導引學生回到他們自己內在的智慧,以及他們自己的自然之“法”。因此,他將這些曾到亞洲四處探求的人,導引他們返回到偉大的內心之探求。
讓樹(自己)成長
佛陀教導說,對於事物的自然生成,只要你盡完你的職責,你便可以將其結果留給自然,留給你所積聚的業的力量。然而,你的精進努力卻不應該停止,不論智慧的果實來的快或慢,你都不能去強迫它;正如你不能強迫一顆已種下的樹的成長,它畢竟有它自己的步調。你的工作只是去挖洞、澆水和施肥,並預防蟲害。你的事情就只是這些 ── 一件要有信心的事情。可是樹成長的方式,是它自己的事。如果你這樣去練習,可以確定一切都會安好無事,你的樹也會繼續成長。
因此,你必須了解你的工作和樹的工作之間的不同。將樹的事留給樹,然後對自己的責任負責。如果心不知道需作些什麼,它會試圖去強迫樹在一天之內成長、開花並結出果子來。這是錯誤的知見──痛苦的主因。只管在正確的方向下修行,然後把其他的留給你自己的業。如此一來,不論一生、百生乃至千生…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