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静的森林水池▪P6

  ..续本文上一页舒适和快乐,我们就不高兴,并生嗔恨心,我们於是受到心的欺骗而痛苦不已。

  最要紧的是,我们的思想追随著外尘,不管念头把我们带到那里,我们都会追随。总之,思想和智慧是不同的:在智慧之中,心变得宁静、不浮动──我们只是觉知。通常,当外尘出现时,我们会一再的深思、探究、谈论并担忧它们。然而,没有任何外尘是真实的,它们全是无常、不圆满(苦)、空的。只要截住它们,将它们分析成这三个普遍的性质。当你再静坐时,它们就会再生起,可是,你只须持续地观察它们、审视它们。

  当你在观察你的心时,觉知者会继续觉察一切。正如经上所言:“一个对自己内心有所警戒的人,将逃离恶魔的罗网。”心虽是心,但是谁在观察呢

  心是一回事,觉知者是另一回事。在同一个时间里,心是在思惟也是在觉知。去觉知心──觉知它与外尘接触时是如何的

  觉知它与外尘分开时又是如何

  当觉知者如此地去观察心时,智慧便随之生起。

  当心经验外尘时,就会紧紧地抓住外尘。当它紧抓不放时,觉知者一定要教导它──解释什 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指出因与果的定律,显示出任何它所执著的事物都将带来不好的後果──直到心恢复理智、直到心放下。如此一来,训练将会见效,而心也会平静下来。

  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不要像只母牛或水牛一般,反倒要时时觉知。为了使我们明白,他教我们要多修行、多培养,坚定地安住於佛、法、僧的宗旨上,直接将它们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一开始就是如此修行的,在教导我的弟子时,我也是这 教的。我不希望只在书中看见真理,或仅是一个理想,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中。如果心还未解脱,观(思惟)每一个情况的因果,直到心看清并能从自身的情形之中解脱出来。如果心又去执著时,再去审视新的情况──绝不要停止觉察,继续保持下去,引导至家,於是执著将会无处可逃。这就是我自己曾修行的方法。

  如果你这样修行,那 真正的宁静是在活动中、在外尘中被找到的。刚开始,当你在心上用功而外尘出现时,你会执著它们或逃避它们,於是你便被干扰了,而不得平静。当你在静坐时,期望不要有感官的接触,不要有思想,而这种期望就是欲望啊!你愈是和思想挣扎,它就会变得愈强。只要把它忘了,继续修行下去,当你再与外尘接触时,便观想:无常、苦、无我。把一切丢入这三法印之中,把一切都归入这三个的范畴之中,然後继续观。

  

  世界的问题

  

  有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与专业人才,都从大都市里搬离出来,到郊区及小镇去寻找较平静、较单纯的生活。这是很自然的!如果你手里握满一把泥土并用力捏挤,它必会从你指缝中惨出去。人们在压力之下,同样会寻找一条出离之道。

  有人问我关於我们这世界的问题,及对世界末日。我问所谓的世俗是什么?什么是世间

  你不知道

  这个非常无知、非常黑暗、非常愚痴的地方,就是所谓的世间。在六根的束缚之下,我们的知识发展成了这黑暗的一部份。要找到世间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得完全认识它的本然,并且领悟照耀在世间黑暗之上的智慧。

  这些日子以来,我们的文化,似乎正在堕落,迷失在贪、嗔、痴之中。可是佛陀的文化永不改变、永不减少,他说:“不要欺骗别人或欺骗我们自己,不要偷窃引人的,或偷窃自己的。”世间的文化是以欲望作为它的向导;而佛陀的文化则是以慈悲,“法”──真理,作为它的导引。

  

  如此而已

  

  当你好好地去看我们这个世界时,其实它只是“如此而已”,它是如是存在的。被生、老、病、死所支配,也只是“如此而已”;伟大的或渺小的也只是“如此而已”;生死的轮转也只是“如此而已”。那为什 我们还执著、还黏著不肯远离呢

  游戏於生活中的外境所给予我们的一些乐趣,然而,这些乐趣也只是“如此而已”。

  无论是愉快的、美味的、兴奋的、美好的,都只是“如此而已”,都有其限制,并役有任何特别之处。佛陀教导,一切事物都只是“如此而已”,都是平等的。我们应思惟(观)这点。再看看来这里修行的西方僧侣,他们在他们的生活中曾经验了许多享乐和舒适,不过那也只是“如此而已”,试图去要求更多,只会使他们发疯。他们於是成为环游世界的旅客,他们抛开一切──那也只是“如此而已”。後来他们来到这里,到森林里来学习放下一切──放下所有的执著及所有的痛苦。

  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一样──无常,束缚於生死的轮回之中。看看它们,它们只是“如此而已”,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此存在著。有些人说:“种善根、信奉宗教,还不是一样会老。”这对色身来说,也许是的,可是心和德行并非如此。当我们了解到它的差别以後,我们就有机会得到解脱了。

  看看我们身和心的元素,它们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由因而生起的,所以无常。它们的本质永远都是一样的,永不会改变。一个伟大的贵族和一个平凡的仆人都是一样的。富他们年老时,当他们的表演将尽,他们再也不能伪装或隐藏在面具之下。没有一处可逃,也不再有味觉,不再有触觉。当你年老时,你的视觉会变得模糊,你的听觉逐渐减弱,你的身体变得衰弱──你必须面对你自己。

  我们人类一直都在不断的斗争当中,为了逃避“如此而已”的事实而斗争。可是,逃避反倒使我们制造更多痛苦──为正义而战、为邪恶而战;为了什么是人、什么是小而战;为了什么是长、什么是短而战;为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战,而且勇敢地继续战斗。

  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用修行去掘发平静的心。我们必须打从一开始就追随公牛的足迹──从它离开畜栏的那一点开始。如果我们从路途的中间开始,我们将无法告知那是谁的公牛足迹,如此一来,我们是会被带到其他地方去的。

  所以,佛陀说:首先要纠正我们的知见,我们必须观察苦的根本、生命的真理。如果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如此而已”,我们将会找到真正的“道”。我们必须明白因缘和合现象的真理,事物的本然。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我们的世界中拥有平静。

  

  追随你的老师

  

  在佛法中成长时,应该要有一位老师来指导、忠告你。关於定心或三摩地这档事,是常被误解的,平常不曾发生的现象,在禅修中都会发生。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一位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那些你误解的领域里。通常,他纠正你的地方,正是你认为是对的地方。在你错综复杂的思想中,一个见解中也许会隐藏另一个,而使你受蒙骗。尊敬你的师父,并遵从其修行规矩及方法。如果老师叫你去做事,就去做;如果他叫你停止,就停止。这使你产生一个挚诚的努力,并引导你去产生智慧,及内心明晰的洞察力。如果你照著我的话去做,你就会明白和了解。

  真正的老师只谈关於“舍弃”和“除去自我”的困难修行。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可舍弃你的老师。让他指导你,因为我们很容易就会忘了“道”。

  唉!学习佛法而想真正去实践的人太少了。我的确鼓励他们去修行了,可是,有些人只能以一种合於逻辑的方式修行,很少人愿意去死後再自在地再生一次。对於这些人,我只能深感遗憾。

  

  信赖你的心

  

  在佛法的修行中,有许多法门,如果你能掌握它们的主旨,就不致使你偏离正轨。不管怎么说,如果你是一个不尊重德行和收摄心的修行人,你必定无法成功,因为你已偏离过去伟大森林禅师所遵循的“道”。不要忽视这些基础,如果你想要修行,就应在心中建立成戒、定和慧,并深信佛、法、僧三宝。停止所有(内心)的活动,做一个诚实的人,然後继续做下去。虽然种种不同的事物再三地欺骗你,如果你觉知它们的话,终究还是能把它们抛掉的。同样的老人再来告诉你同样的老谎言时,如果你知道,就不需再相信他;但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你才能明白的,因为我们的习气永远设法要欺骗我们。

  当我只有二、三年的修行经验时,我仍然无法信任自己。可是,在我经历许多之後,我学到要信任自己的心。当你有了这种深刻的了解之後,不论什 发生,你都能处之泰然,使这一切都能平缓而过,你将达到一个心会告诉自己该怎

  做的境地。心不断地观照、不断地保持正念。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继续地思惟(观)。

  

  你为什么要修行?

  

  一群旅客来访阿姜 查 时,问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修行?你怎么修行?你修行的结果是什么?

  阿姜 查阖上双眼,等了一会,然後提出三个问题做答覆:你为什么要吃?你怎么吃?你吃完以後的感觉如何?接著便哈哈大笑起来。

  後来,他解释说,我们已经明白教导了,而这些教导必须导引学生回到他们自己内在的智慧,以及他们自己的自然之“法”。因此,他将这些曾到亚洲四处探求的人,导引他们返回到伟大的内心之探求。

  

  让树(自己)成长

  

  佛陀教导说,对於事物的自然生成,只要你尽完你的职责,你便可以将其结果留给自然,留给你所积聚的业的力量。然而,你的精进努力却不应该停止,不论智慧的果实来的快或慢,你都不能去强迫它;正如你不能强迫一颗已种下的树的成长,它毕竟有它自己的步调。你的工作只是去挖洞、浇水和施肥,并预防虫害。你的事情就只是这些 ── 一件要有信心的事情。可是树成长的方式,是它自己的事。如果你这样去练习,可以确定一切都会安好无事,你的树也会继续成长。

  因此,你必须了解你的工作和树的工作之间的不同。将树的事留给树,然後对自己的责任负责。如果心不知道需作些什么,它会试图去强迫树在一天之内成长、开花并结出果子来。这是错误的知见──痛苦的主因。只管在正确的方向下修行,然後把其他的留给你自己的业。如此一来,不论一生、百生乃至千生…

《宁静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以法为赠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