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静的森林水池▪P7

  ..续本文上一页,你的修行都将安住於平静之中。

  

  好事过多

  

  当阿姜 查抵达一个新的美国禅坐中心时,许多的西方学生很快地都被他的教导所陶醉、感动。他是那 明朗、率直,且慈爱幽默的去嘲弄人们的恐惧及执著。能有这 一位善巧、著名的大师来访,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金色僧袍僧人的新故事,和“法”的最新诠释,都绝妙不已。“请不要如期的那么快离开!试著多留久一点!”学生们恳求著:“有你在,我们真的很荣幸。”

  阿姜 查微笑著说:“当然罗!新鲜的事总是美好的。可是如果我留下来教导你们,并叫你们工作的话,你们就会厌烦我了,对不对

  当兴致减退之後,你的修行又会如何呢

  不要多久,你就会对我感到无趣了。这好动、渴求的心如何才能停下来呢

  谁能教你呢

  只有你自己才能够去学习真正的“法”呀!”

  

  

  

  第三章 生活就是我们的修行

  

  

  

  前言

  

  禅修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所有的情况都提供了修行、增长智慧和慈悲的机会。阿姜 查教导,对我们而言,正精进是:在任何状况下都保持正念,不去逃避世间,相反地,学习不去握持或执著地生活。

  另外,他强调精神生活的基础是戒德。虽然戒德在现代杜会已为人所忽视,可是,还是必须去理解并将戒德奉为禅修的基础。所谓的戒德是:小心谨慎,才不会在念头、言语和行为上伤害到他人。这种的尊重与关怀使我们与周遭所有的生命置於一种和协的关系。唯有当我们的言行是发自慈悲时,我们方能平静心灵和开辟心胸。所谓不伤害的修行是:开始将一切生活的状况都放入修行的方法。

  阿姜 查提示我们要以节制及自立,进一步将我们的生活建立在中道上。放纵的生活是很难使智慧成长的。小心照料你的基本原则──例如:饮食、睡眠、语言的节制──有助於精神生活的平衡,亦有助於增长自立的能力。不要模仿别人的修行方式或和他们比较。阿姜 查提示我们:就让他们去吧!看顾自己的心已经够困难的了,又为何要再加上评断别人的负担。学习以自己的呼吸和日常生活做为禅修的地方,那 ,你的智慧必然会成长。

  

  动中禅

  

  正确的精进不是去使某些事情特别发生,它是一种觉醒和警觉每一刹那的精进,一种克服懒惰和烦恼的精进,一种让我们一天中的每个活动都在禅坐中的精进。

  

  捉住一条蛇

  

  阿姜 查告诉一位新比丘:“我们这里的修行是不去执著任何事物。”比丘提出异议:“但是有时候不是必须要握东西吗

  ”老师回答说:“用手,可以,但不是用心。当心执著痛苦时,就好像被蛇咬到一样。而当欲望执著快乐时,也只是捉住蛇尾,只要一下子,蛇头便会回过来咬你。”

  “让这不执著和正念作为你心的守护者,就如父母一样。你的好、恶会像小孩般地来叫你:“妈妈,我不喜欢那个!爸爸!我要多一点那个!”只要笑著说:“没问题,孩子。”“但是,妈妈,我真的想要一只象。”“没问题,孩子。”“我想要糖果。”“我们可以去坐飞机吗

  ”如果你能让它们来去而不执著就没问题了。”

  某些事物接触到感官,喜欢或不喜欢於是生起;而这当下就是愚痴。然而有了正念,智慧就能够在同样的经验下生起。

  如果你必须在那里,不要对会有很多事物和感官接触的地方感到恐惧。觉悟并不是指聋了或瞎了。每秒钟都持咒来防备事物的话,你可能会被车子撞倒的。只要保持正念不要被蒙骗。当别人说某物很漂亮时,告诉仍自己:“它不是。”当别人说某物很好吃时,告诉你自己:“不,它不是。”不要陷於世界的执著或相对的见解。就让它去吧!

  有些人害怕布施,因为他们觉得他们会被利用或压抑。在长养布施之际,我们是在压抑我们的贪婪和执著,但这样能使我们真实的本然得到显现,并且变得愈来愈轻。

  

  戒、定、慧的旋转

  

  佛陀教导离苦之道──苦的起因和实际的方法。我们的修行中,我只晓得这条单纯的道路──庄严的开始是戒,在庄严的中间是定,庄严的结尾是慧。如果你仔细地思考这三者:戒、定、慧三学,你将会了解它们实际上是一体的。

  让我们想想这三种相关的要素吧!我们是如何修习戒的呢

  事实上,在增长戒德当中,必须先由智慧开始。通常,我们说:守持戒律、建立戒德:然而,要使戒德达到圆满,就必须要有智慧去了解戒德的完整含义。开始时,你必须观察你的身和口,并去审视因果的过程。如果你去思惟(观)身和口,以了解它们在什 方式不会造成伤害,你就会开始了解、控制和净化因果。

  如果你知道身体和言语的善与不善性质,你就已经了解该从何著手,方能舍弃不善的,而去做善的。如果你舍弃错误的而自己做得正,心就会变得坚定、不动摇、专一。这种“定”限制了身、口的动摇和怀疑。心专注时,碰到形色和声音时,你就可以去思惟(观)并看清它们。由於不让心动摇,你将可以如实地看清所有经验的本然。当这种觉知相续不断时,智慧就生起了。

  因此,戒、定、慧可以视为一体。当它们成熟时,便是同义了──也就是“圣道”。当贪、嗔、痴生起时,只有此圣道才能摧毁它们。

  戒、定和慧可以在彼此相辅之下增长,就如同螺旋状地依著色、声、香、味、触和法一直向上回旋。如此一来,无论什 生起,“道”永远在控制中。“道”如果强,就能够摧毁烦恼(杂染)──贪、嗔、痴。“道”如果微弱,心的烦恼(杂染)就会夺得控制权,然後杀死我们的心。如果色、声等等生起,我们却不知其真相,我们就是在让它们摧毁我们。

  “道”与烦恼(杂染)是如此的并肩而行。学法的人必须永远在这两者间搏斗──就好像两个人在打斗一般。当“道”得势时,觉醒及思惟(观)就会增强。如果你能够保持觉醒,当烦恼(杂染)再次进入战场时,它就会认输。如果你的力量放在“道”上,它就会继续不断地摧毁烦恼(杂染)。但如果你很薄弱,“道”也微弱时,烦恼(杂染)就会取而代之,继而引来执著、愚痴、悲哀。当戒、定、慧微弱无力时,苦就会生起。

  一旦苦生起,那些本来可以灭苦的东西(戒、定、慧)就消失了。唯有戒、定、慧才能使“道”再次生起。当戒、定、慧增长时,“道”又会继续不断地进行摧毁每一刻、每一个情况下造成苦生起的原因的工作。这种挣扎会持续到一方被征服为止,事情就解决了。因此,我建议你们要不停地修行。

  修行是从此时此地开始,若和解脱及整个“道”都在此时此地。像戒、定、慧等教义,只指著心;但这两个互相竞争的元素──“道”及“烦恼”,会在心理不断搏斗,直到“道”的尽头。因此,运用修行法门是很累人、很困难的──你必须依靠毅力、耐力,以及正精进。那么,真正的领悟自然会生起。

  戒、定、慧一起构成了“道”,但这个“道”还不是真正的教导,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它只是会导引人至目的地的道路。例如说:你走在从曼谷到巴蓬寺的路上,路对你的旅程而言定必须的,但你是在寻找寺院,而不是道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戒、定、慧是佛陀真理的外壳,但却只是引导我们到真理的道路。当你已增长这三个因素时,其结果便是最美妙的平静。在这平静中,声音、形色已没有干扰这颗心的能力了;也没有残留任何事物要完成。因此,佛陀说:毫无牵挂地放下你所执著的一切,那 ,你就可以亲自体会这平静,而不再须要去相信其他人。最後,你将体会到圣者的“法”。

  然而,不要太快去衡量你的进展。只管修行,不然,每当心静下来时,你就会问:“是这个吗

  ”只要你一这样想,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在修行道上并没有一个说明“这是往巴蓬寺的路”的指标,来为你的过程证明,只管丢掉所有欲望和期待,直接地去看著心。

  

  何谓自然

  

  有些人抱怨这里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根性并不相符,所以,他们呼吁修行要合乎“自然”。

  自然,就是森林里的树,可是,一旦你拿它来盖房子,就不再是自然了,不是吗

  然而如果你学会利用树木、刨制木材来建造房屋,它对你而言就更有价值了。或许狗的本性是随著嗅觉到处跑,如果丢些食物给他们,它们就会互相争夺。这是你所要的自然吗?

  在持戒和修行中能发现自然的真义,这个自然是超越我们的习气、我们的习惯和恐惧的;假使心任由自然的冲动发展,而不加训练,就会充满贪、嗔、痴而受苦。然而,透过修行,我们便能够让我们的智慧与慈悲自然地增长,直到遍地开满了花。

  

  节 制

  

  修行的三个必须实践的要点是:感官的收摄,也就是说,小心不要耽溺、执著於感觉,再者是饮食及觉醒的节制。

  感官的收摄:我们可以轻易的认识生理上的缺陷,如盲、聋、肢体残障,但心理上的残障可是另一档事。当你开始禅坐时,对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你会在以前看似正常的心中,看到心理的失常;你也会看见以前所未见的危险,如此一来,会带来感官的收摄。你会变得很敏锐,就如同走入森林或莽丛里的人,会对毒兽、荆棘等等的危险特别警觉一样;一个伤口还末痊愈的人同样会对苍蝇与蚊蚋的危险更警觉,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於外尘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摄是必要的;事实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饮食的节制:断食很容易,但要以少吃或节制饮食做为禅修则更难。经常的断食倒不如去学习正念和敏锐地食你所需的量,学习去辨认“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强迫身体并不是自我折磨,不吃不睡有时看起来似乎很极端,但它却有其价值。我们必须愿意去对抗懈怠与烦恼,愿意去激起它们再观察它们。一旦明白之後,这些修行就不需要了。这就是为何我们应该少吃、少睡、少说话──目的就在於对治我们的欲望,使它们自己现形。

  觉醒:要建立觉醒,是必须不断地精进,而不是…

《宁静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以法为赠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