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静的森林水池▪P8

  ..续本文上一页只在你觉得快乐时才修行。即使有时彻夜打坐,而其他时间却在放纵自己的情性,也不是对的。恒常地观照自己的心,正如父母看护自己的孩子一般。好好看管心的愚痴,然後教它什么才是正确的。

  认为某些时候并没有机会修行,是不正确的想法。你必须不断的精进努力,来了解自己,正如在任何场合都必须继续进行的呼吸一样。如果你不喜欢如:诵念、工作等活动,因而放弃这段时间的禅坐,你便永远也学不到觉醒。

  

  不要模仿

  

  我们必须了解人们有模仿他们老师的倾向。他们变成了复制品、印刷品、模型。这就像国王的驯马师的故事一样。旧的驯马师死了,国王於是雇用了一位新的驯马师,不幸地,这个人走路时会跛脚。他们把新的骏马带去给他,让他精巧地训练它们──奔跑、慢跑、拉马车。但是每一匹新种马都养成了跛脚的习惯。最後,国王召驯马师进宫,富他进宫时,国王看到他跛脚,才明白一切,於是马上雇了另一位驯马师。

  身为一位老师,必须知道以身作则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做学生的,不可盲从老师的外表、形态。老师是指导你回到自己内心完美的人。以内心的智慧做为你的模范,不要模仿他的跛脚。

  

  知己知彼

  

  认识你自己的身和心,也就会了解他人。一个人的脸部表情──言语、手势、行为都源於他的心理状态。佛陀,一位觉者,因为他经历过,且以智慧看透心理状态和它们的基本因素,所以能了解它们。就如年长的智者,已经历过童年,所以能了解孩子们的种种。

  这种自我的智慧不同於记忆。一位老人对外在事物可能很迷糊,但内心可能很清楚。书本上的学习对他可能很困难,会忘记不同的名字和面貌……等等。也许他很清楚他要一个盆子,但是因为他衰弱的记忆力,他可能会要一个玻璃杯。

  如果你看到境界在内心中起伏,而不去执著其过程,放下苦与乐,那 精神上的再生将会渐渐缩短。放下吧!就算你陷入地狱的状态也不会不安,因为你了解它们的理常。透过正确的修行,让你的旧业自然地殆尽。了解事物是如何生起与逝去的,你就可以只保持觉醒:而让它们随其自然。犹如两棵树,如果你只施肥、灌溉其中一棵,而不照顾另一棵,哪一棵会长大,而哪一棵会枯死,是不用置疑的。

  

  随他去

  

  不要挑剔别人的过失,如果他们做错了,也没有必要自寻苦恼。如果你给他们指出什 是对的,而他们并没有依你说的去做,那就随他去。

  当佛陀跟各个老师学习时,他觉察到他们的方法都不圆满,但是,他并没有轻视他们。即使他觉察到他们的方法并不圆满,他还是谦逊的、恭敬的学习,这使他在和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中获益。他虽然还没有觉悟,可是他还是没有去批评或企图教导他们。当他觉悟之後,他恭敬地忆起那些他曾向之学习过的老师,而且希望与他们分享他新发现的学问。

  

  真 爱

  

  真爱就是智慧,大部份的人都认为“爱”只是一种短暂的感觉。如果你每天都有美味的食物,你很快地就会对它感到厌烦。同样的道理,像这样的爱,最後终将演变成憎恨与悲伤。这种世俗的快乐蕴藏了执著,而且永远与苦相缠,就好像警察紧随著小偷一样。

  虽说如此,我们不能去压抑和禁止这种感觉,我们只须不去执著和陷入它们之中,而去了解它们的本然。如此一来,“法”就现前了。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然而,最终挚爱的人仍会离开、死去啊!悲悼、期望或执著那过眼的云烟,是苦,而不是爱。当我们明了这个真理,而不再需求或欲求时,超越欲望的智慧和真爱就会充满我们的人间!

  

  透过生活来学习

  

  厌倦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你看清楚的话,你会看见心一直在活动。因此,我们总是有事情做。

  靠你们自己去做细微的事,例如:餐後小心仔细地打扫,得体地、正念地做事,不要碰撞水壶,如此能够协助我们增长定力,也能使修行更得心应手。这样能看出你是否确实有在长养正念或仍然迷失於烦恼(杂染)之中。

  你们西方人大部份都很性急,因此,你们将会拥有极大的苦、乐和烦恼。如果你正确地修行的话,你必须去克服许多问题的事实,不过,这将是未来甚深智慧的根源。

  

  对治你的心

  

  想想佛陀的慈悲和善巧吧!他在结束自己的本份之後,参与了我们,且教我们所有这些微妙的法门。关於修行,我追随了佛陀,我全力以赴地寻求,并舍身於修行中,因为我相信佛陀所教导的──道、果、涅槃的存在,但是这些都绝非偶然。它们(道、果、涅槃)是由正确的修行、正确的精进、勇猛、大胆的训练、思考、修正、实践而得的。这种精进意指要对治你的心。

  佛陀说,不要相信心,因为它被染污、不清净,还不能代表戒德或法;在我们种种不同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对治心。当心受到对治时,它会变得热恼,以致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走在正道上。因为修行被杂染、欲望所阻扰,所以我们痛苦,甚至想停止修行。然而,佛陀教导说,这是正确的修行,受煽动的是烦恼,而不是你。很自然地,这种修行会很困难。

  有些禅僧只依据文字、经文来寻求法。当然,是读书的时候,就应当照著经文来读。但当你和烦恼“作战”时,将经文丢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种模式来和烦恼作战,你将抵挡不住敌人。经文只是提供你一个实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自己,因为它根据的只是记忆和概念。概念或思考会造假相和美化,也会带你上天堂、下地狱,达到想像之极,而使你跟你眼前平易的真理脱离。

  如果你从事修行,你将发现,起初,身体的独处很重要。当你隐居时,可以思惟舍利弗对出家众就生理、心理、烦恼(杂染)、诱惑的独处的建议。他教导说,生理(身体)的独处是导致心理独处的起因,而心理的独处则是远离烦恼的起因。当然,如果你的心平静,你便可安住在任何地方,但在刚开始,了解佛法之初,生理(身体)的独处是非常珍贵的。今天,或任何一天,远离城市去打坐吧!试试看一个人独处,或一个人到恐怖的山顶,那么你便能开始认识,“注视自己”的那种感觉是如何的。

  不要在意心是否平静,只要你在修行,你都是在造正确的因,而且也能去利用任何生起的事物。不要怕不会成功,或不能平静。如果你诚心地修行,就必定会在法上有所成长:那些寻求者都将看见,正如吃的人都会饱一样。

  

  

  

  第四章 禅坐和外相的修行

  

  

  

  前 言

  

  阿姜 查的禅修指导是简单而自然的 ── 一如他通常的教导风格。通常,他只叫人们去坐,然後看著自己的呼吸,或经行(行禅)并且去注意身体。一段时间之後,他要他们开始在行、坐二种姿势中去审视自己的心,去洞见它们的本然及特性。有时候,对初阶的指导只有这些而已。

  阿姜 查很小心地避免让任何修行方法与“法”混淆。“法”就是“如是”而已,而任何能够使我们清楚地觉察到“如是”、世间、身与心的真实本然及特质的方法,就是“法”的修习。因此,阿姜 查并不强调任何特殊的技巧。他要学生们在开始时学习内心的力量及独立修行,在必要时才问问题,但平常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观察和了解心,并依自己的智慧去启开自己的经验。

  然而,在巴蓬寺住了一段时间,独自修行,向资质较长的出家人学习,并听了许多问题的解答及“法”的开示後,我们才学习到外相修行上的某些微妙之处。种种传统的森林禅修,例如:简单的咒语“逋哆”、或冢间禅修、或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在认为对某些特殊的学生合适时,也会教授。除此之外,禅修通常是在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下成长的。

  在坐禅方面,阿姜 查说,最好的姿势是挺直、保持平衡、盘腿,或是其它能使背部和头挺直的姿势,挺起胸来以使呼吸顺畅。要坐得平稳,让身体安定下来,在平静中为观呼吸的禅修作准备。

  坐禅的第一个方向是将心平静和集中起来,以一种轻松而自然的方式,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让呼吸在不受干扰下进出。利用呼吸在进出鼻孔时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专注的焦点。尽可能地静静跟随呼吸的感觉,然後,每当你觉察到心散乱时(在经过训练以前,会发生上千次),轻轻地再回到呼吸的专注上。

  这种禅修方法是利用我们最直接的经验──呼吸的不变真理,来专注心。我们要接受耐心地继续这种简单的练习,做为增强心力的方法,以使我们能够专注和洞见。最後,这种简易的呼吸专注法可以导致禅那的最高境界和三摩地。

  虽然对有些人而言,禅那(定)在禅修的过程中自然地生起,然而,禅那(定)并不是阿姜 查所教导的修行目标。阿姜 查指导学生们去利用他们在透过观呼吸後所增长的“定”与平静,来协助他们修行中的第二阶段。一旦心平静、专注後,他教我们要开始去审视身、心的运作。去审视或思惟(观)并不意味著光空想而已,而是去感觉,去直接地经验我们的世间正在如何的变迁。阿姜 查经常建议我们,去审视身、心的组成成份(五蕴)。首先,先觉察身体(色)──直接经验感官和元素的不断变迁:热、冷、明、暗、软、硬、重、轻等等。审视感觉(受)的组成成份(蕴)──乐、无记、苦──刹那刹那都在改变。觉察想、行、识的把戏,觉知这些每一刹那的经验的本质。看看生命为何是这些生、异、灭要素的互动动力。色、受、想、行、识同样的过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当欲望或期待生起时,要觉察那种经验是怎 样的。觉察苦的起因;觉察当心不被欲望所束缚时的那种宁静。

  有任何并不具备迁变、迅速变异之特质的经验吗

  有任何会永保完美,有“自性”、有“我”、有“自我”的部份吗

  在这一切当中,“我”在那里呢

  去审视看看,你就会到一切事物都在变迁。没有“我”存在,没有固定的“自我”,有的只是这个过程。

  深入观…

《宁静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以法为赠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