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在你覺得快樂時才修行。即使有時徹夜打坐,而其他時間卻在放縱自己的情性,也不是對的。恒常地觀照自己的心,正如父母看護自己的孩子一般。好好看管心的愚癡,然後教它什麼才是正確的。
認爲某些時候並沒有機會修行,是不正確的想法。你必須不斷的精進努力,來了解自己,正如在任何場合都必須繼續進行的呼吸一樣。如果你不喜歡如:誦念、工作等活動,因而放棄這段時間的禅坐,你便永遠也學不到覺醒。
不要模仿
我們必須了解人們有模仿他們老師的傾向。他們變成了複製品、印刷品、模型。這就像國王的馴馬師的故事一樣。舊的馴馬師死了,國王於是雇用了一位新的馴馬師,不幸地,這個人走路時會跛腳。他們把新的駿馬帶去給他,讓他精巧地訓練它們──奔跑、慢跑、拉馬車。但是每一匹新種馬都養成了跛腳的習慣。最後,國王召馴馬師進宮,富他進宮時,國王看到他跛腳,才明白一切,於是馬上雇了另一位馴馬師。
身爲一位老師,必須知道以身作則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做學生的,不可盲從老師的外表、形態。老師是指導你回到自己內心完美的人。以內心的智慧做爲你的模範,不要模仿他的跛腳。
知己知彼
認識你自己的身和心,也就會了解他人。一個人的臉部表情──言語、手勢、行爲都源於他的心理狀態。佛陀,一位覺者,因爲他經曆過,且以智慧看透心理狀態和它們的基本因素,所以能了解它們。就如年長的智者,已經曆過童年,所以能了解孩子們的種種。
這種自我的智慧不同於記憶。一位老人對外在事物可能很迷糊,但內心可能很清楚。書本上的學習對他可能很困難,會忘記不同的名字和面貌……等等。也許他很清楚他要一個盆子,但是因爲他衰弱的記憶力,他可能會要一個玻璃杯。
如果你看到境界在內心中起伏,而不去執著其過程,放下苦與樂,那 精神上的再生將會漸漸縮短。放下吧!就算你陷入地獄的狀態也不會不安,因爲你了解它們的理常。透過正確的修行,讓你的舊業自然地殆盡。了解事物是如何生起與逝去的,你就可以只保持覺醒:而讓它們隨其自然。猶如兩棵樹,如果你只施肥、灌溉其中一棵,而不照顧另一棵,哪一棵會長大,而哪一棵會枯死,是不用置疑的。
隨他去
不要挑剔別人的過失,如果他們做錯了,也沒有必要自尋苦惱。如果你給他們指出什 是對的,而他們並沒有依你說的去做,那就隨他去。
當佛陀跟各個老師學習時,他覺察到他們的方法都不圓滿,但是,他並沒有輕視他們。即使他覺察到他們的方法並不圓滿,他還是謙遜的、恭敬的學習,這使他在和他們之間的良好關系中獲益。他雖然還沒有覺悟,可是他還是沒有去批評或企圖教導他們。當他覺悟之後,他恭敬地憶起那些他曾向之學習過的老師,而且希望與他們分享他新發現的學問。
真 愛
真愛就是智慧,大部份的人都認爲“愛”只是一種短暫的感覺。如果你每天都有美味的食物,你很快地就會對它感到厭煩。同樣的道理,像這樣的愛,最後終將演變成憎恨與悲傷。這種世俗的快樂蘊藏了執著,而且永遠與苦相纏,就好像警察緊隨著小偷一樣。
雖說如此,我們不能去壓抑和禁止這種感覺,我們只須不去執著和陷入它們之中,而去了解它們的本然。如此一來,“法”就現前了。一個人愛另一個人,然而,最終摯愛的人仍會離開、死去啊!悲悼、期望或執著那過眼的雲煙,是苦,而不是愛。當我們明了這個真理,而不再需求或欲求時,超越欲望的智慧和真愛就會充滿我們的人間!
透過生活來學習
厭倦並不是真正的問題──如果你看清楚的話,你會看見心一直在活動。因此,我們總是有事情做。
靠你們自己去做細微的事,例如:餐後小心仔細地打掃,得體地、正念地做事,不要碰撞水壺,如此能夠協助我們增長定力,也能使修行更得心應手。這樣能看出你是否確實有在長養正念或仍然迷失於煩惱(雜染)之中。
你們西方人大部份都很性急,因此,你們將會擁有極大的苦、樂和煩惱。如果你正確地修行的話,你必須去克服許多問題的事實,不過,這將是未來甚深智慧的根源。
對治你的心
想想佛陀的慈悲和善巧吧!他在結束自己的本份之後,參與了我們,且教我們所有這些微妙的法門。關於修行,我追隨了佛陀,我全力以赴地尋求,並舍身於修行中,因爲我相信佛陀所教導的──道、果、涅槃的存在,但是這些都絕非偶然。它們(道、果、涅槃)是由正確的修行、正確的精進、勇猛、大膽的訓練、思考、修正、實踐而得的。這種精進意指要對治你的心。
佛陀說,不要相信心,因爲它被染汙、不清淨,還不能代表戒德或法;在我們種種不同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對治心。當心受到對治時,它會變得熱惱,以致使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道上。因爲修行被雜染、欲望所阻擾,所以我們痛苦,甚至想停止修行。然而,佛陀教導說,這是正確的修行,受煽動的是煩惱,而不是你。很自然地,這種修行會很困難。
有些禅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你將抵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自己,因爲它根據的只是記憶和概念。概念或思考會造假相和美化,也會帶你上天堂、下地獄,達到想像之極,而使你跟你眼前平易的真理脫離。
如果你從事修行,你將發現,起初,身體的獨處很重要。當你隱居時,可以思惟舍利弗對出家衆就生理、心理、煩惱(雜染)、誘惑的獨處的建議。他教導說,生理(身體)的獨處是導致心理獨處的起因,而心理的獨處則是遠離煩惱的起因。當然,如果你的心平靜,你便可安住在任何地方,但在剛開始,了解佛法之初,生理(身體)的獨處是非常珍貴的。今天,或任何一天,遠離城市去打坐吧!試試看一個人獨處,或一個人到恐怖的山頂,那麼你便能開始認識,“注視自己”的那種感覺是如何的。
不要在意心是否平靜,只要你在修行,你都是在造正確的因,而且也能去利用任何生起的事物。不要怕不會成功,或不能平靜。如果你誠心地修行,就必定會在法上有所成長:那些尋求者都將看見,正如吃的人都會飽一樣。
第四章 禅坐和外相的修行
前 言
阿姜 查的禅修指導是簡單而自然的 ── 一如他通常的教導風格。通常,他只叫人們去坐,然後看著自己的呼吸,或經行(行禅)並且去注意身體。一段時間之後,他要他們開始在行、坐二種姿勢中去審視自己的心,去洞見它們的本然及特性。有時候,對初階的指導只有這些而已。
阿姜 查很小心地避免讓任何修行方法與“法”混淆。“法”就是“如是”而已,而任何能夠使我們清楚地覺察到“如是”、世間、身與心的真實本然及特質的方法,就是“法”的修習。因此,阿姜 查並不強調任何特殊的技巧。他要學生們在開始時學習內心的力量及獨立修行,在必要時才問問題,但平常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觀察和了解心,並依自己的智慧去啓開自己的經驗。
然而,在巴蓬寺住了一段時間,獨自修行,向資質較長的出家人學習,並聽了許多問題的解答及“法”的開示後,我們才學習到外相修行上的某些微妙之處。種種傳統的森林禅修,例如:簡單的咒語“逋哆”、或冢間禅修、或觀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在認爲對某些特殊的學生合適時,也會教授。除此之外,禅修通常是在一種簡單而直接的方式下成長的。
在坐禅方面,阿姜 查說,最好的姿勢是挺直、保持平衡、盤腿,或是其它能使背部和頭挺直的姿勢,挺起胸來以使呼吸順暢。要坐得平穩,讓身體安定下來,在平靜中爲觀呼吸的禅修作准備。
坐禅的第一個方向是將心平靜和集中起來,以一種輕松而自然的方式,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呼吸在不受幹擾下進出。利用呼吸在進出鼻孔時的直接感覺經驗,作爲專注的焦點。盡可能地靜靜跟隨呼吸的感覺,然後,每當你覺察到心散亂時(在經過訓練以前,會發生上千次),輕輕地再回到呼吸的專注上。
這種禅修方法是利用我們最直接的經驗──呼吸的不變真理,來專注心。我們要接受耐心地繼續這種簡單的練習,做爲增強心力的方法,以使我們能夠專注和洞見。最後,這種簡易的呼吸專注法可以導致禅那的最高境界和叁摩地。
雖然對有些人而言,禅那(定)在禅修的過程中自然地生起,然而,禅那(定)並不是阿姜 查所教導的修行目標。阿姜 查指導學生們去利用他們在透過觀呼吸後所增長的“定”與平靜,來協助他們修行中的第二階段。一旦心平靜、專注後,他教我們要開始去審視身、心的運作。去審視或思惟(觀)並不意味著光空想而已,而是去感覺,去直接地經驗我們的世間正在如何的變遷。阿姜 查經常建議我們,去審視身、心的組成成份(五蘊)。首先,先覺察身體(色)──直接經驗感官和元素的不斷變遷:熱、冷、明、暗、軟、硬、重、輕等等。審視感覺(受)的組成成份(蘊)──樂、無記、苦──刹那刹那都在改變。覺察想、行、識的把戲,覺知這些每一刹那的經驗的本質。看看生命爲何是這些生、異、滅要素的互動動力。色、受、想、行、識同樣的過程一而再、再而叁的發生。當欲望或期待生起時,要覺察那種經驗是怎 樣的。覺察苦的起因;覺察當心不被欲望所束縛時的那種甯靜。
有任何並不具備遷變、迅速變異之特質的經驗嗎
有任何會永保完美,有“自性”、有“我”、有“自我”的部份嗎
在這一切當中,“我”在那裏呢
去審視看看,你就會到一切事物都在變遷。沒有“我”存在,沒有固定的“自我”,有的只是這個過程。
深入觀…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