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P9

  ..續本文上一頁察經驗及其特性的學習,並不只限於坐禅而已。走路時也可以觀察,用一種自然的速度來回地經行;如果可能的話,走個幾小時。學習去注意,就沒有什麼不能了解的了。這就是修行的核心。

  在許多寺院裏,和師父每天面談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阿姜 查並不鼓勵這點。雖然他會回答你的問題,可是,他並不做正式的面談。他說:“學習去解答自己的問題比較好。向心中的疑惑學習,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除了你的領悟外,沒有任何東西能讓你得到解脫。靜下心來學習去觀察,你將發現整個佛陀的“法”無時無刻都在顯現著。”

  

  正 念

  

  禅坐的科目可分爲兩大類:止(定)與觀(慧);就如生物的生命型態可分爲兩類:陸上生物與水中的生物一般。止的禅修是善於使心平靜且專一的禅修;觀的禅修,一方面是在增長對無常、苦和無我的體會,另一方面,則是使我們能夠跨過這些水的橋梁。

  不管我們對我們的生存感覺如何,我們的職責都不是去設法使它做任何改變。相反地,我們只須去洞見它,然後隨它去。不論苦在哪裏,那兒就必定有離苦之道。去徹見是什麼在生與死,和是什麼傾向苦。佛陀知道那兒也必須有超越生、死的東西、苦的解脫。

  各種禅修的法門都有協助正念增長的價值。要點是在於,利用正念去洞見潛藏的真理。用這種正念,去觀照在心中生起的欲望、喜、惡、苦、樂,並領悟它們是無常、苦和無我的,然後放下它們。如此一來,智慧便會取代愚癡,智慧便會取代疑惑。

  至於選擇一個禅修對象,你自己必須去發現哪一種適合你的性向。不論你選擇哪一個做爲你觀照的對象,都將會把智慧帶入心中。正念就是覺知當下、覺察和覺醒。清明的領悟(正知)覺知當下正在發生的情況。當正念和正知一齊運作時,它們的夥伴──智慧,永遠會幫它們完成任何的工作。

  觀照心,觀照經驗的生、滅過程。剛開始的動態是遷流不息的 ── 一個剛滅,另一個就馬上生起,我們似乎看到生比滅還多。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會更清楚地看見,並明了它們是如何迅速地生起,一直到有一天,我們達到它們生、滅後便不再生起的境地爲止。

  有了正念,你便可以徹見事物真正的主人。你認爲這是你的世界、你的身體嗎

  這是世界的世界,身體的身體。如果你告訴它,不要去,身體會聽從嗎

  你的胃會先申請允許才生病嗎

  我們只是租用這棟房子,爲何不去追突出誰才是真正的主人呢

  

  毗婆舍那的核心──審視你的心

  

  由坐直開始修行,然後再投注精神。你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坐在地上。剛開始時,你不須要太過集中注意力,只要去觀照呼吸的進出就可以了。如果你發現這樣有幫助的話,也可以將“逋哆”、“達摩”、“桑夠”,做爲你在觀呼吸出入時反覆念的咒語。在這觀呼吸中,不可以去勉強它。假如你試圖去控製呼吸,那是不正確的。呼吸也許會看起來太短或太長,太細或太粗;也許會覺得呼吸不順暢或覺得不舒服。就讓它去吧!讓它自己穩定下來。最後,呼吸會恨自然的進出。當你覺知並穩固地專注在這出入息中時,才是正確的呼吸。

  當你分心時,停下來,重新再集中你的注意力。剛開始,在你注意呼吸時,你的心會想要控製它,但是,絕對不要去控製或擔心它,只要覺察它和讓它去,叁摩地自然就會生起。就在你如此繼續修行之際,有時呼吸會停止,但微細的因素還在繼續進行,一旦時間到了,呼吸自然會回複以往的樣子。

  如果你能夠這樣使心靜下來,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在椅子土、在車裏、在船上,你都可以集中你的注意力,而立刻進入平靜的狀態;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你都能夠坐禅。

  到達這一點時,你對“道”便已經有些認知,但是你也必須去思惟(觀)外塵。把你平靜的心轉向色、聲、香、味、觸、法。不論什麼生起,就去審察它。覺察你喜歡它與否,它是否使你愉快或不愉快,但都不要被卷入其中。這種喜惡只是世間外相的反應──你必須洞徹更深的一層。然後,無論起初看起來似乎是好或壞的東西,你都會看到,事實上它只是無常、苦和空的。將一切生起的都歸入叁法印中;好、壞、善、惡,無論是什麼,都歸到裏面去,這就是昆婆舍那的方法,一切的事物也因此而平定下來。

  不久,對於無常、苦、空的智慧和內觀會生起,這就是真實智慧的開始,也是導致解脫的禅修核心。追蹤你的經驗,觀照它,繼續奮鬥下去。認知真理,學習放下,舍棄以達到平靜。

  坐禅時,你可能會有奇怪的經驗或幻影,如:見到光、天使或佛陀。當你看見這些東西時,你應該先審察你自己,以尋察心正處於什麼狀態。不要忘記基本的重點: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期望幻像生起或不要生起。如果你跟從這些經驗跑,到最後可能會喃喃呓語,不知所雲,因爲你的心已狂亂不已。如果這些東西真的來了,去觀照它們,不要被迷惑。你應該視它們爲非你自己,因爲它們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雖然它們生起了,但不必太在意。如果它們不離去,就重新再提起你的正念,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最少做叁次深呼吸,如此一來,你便能去除它們。無論什麼生起,不斷地重建你的專注力,不要把任何東西視爲你自己── 一切都只是一種幻覺或心的造作,一種造成你喜愛、執著或恐懼的騙術。當你看到這些造作時,不要被卷進去。所有不尋常的經驗與幻象對智者而言是有其價值,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卻是有害的,繼續的修行下去,直到你不再受它們所擾動。

  如果你能這樣信賴你的心,就沒問題了。如果心想要高興,就只須知道這種高興是不穩定的、不穩固的。不要害怕修行中的幻覺或其他經驗,只要學習怎樣去對治就好。如此一來,就可以用煩惱來訓練心,你也會逐漸知道心的自然狀態──解脫了極端。清明而不執著。

  依我的看法,心就好像一個單一的點──宇宙的中心,而心的狀態就如同到這點上,短期或長期駐留的訪客。去深人了解這些訪客,並熟悉那些爲了誘惑你追隨它們所畫的生動畫面,和所講的迷人故事。但是不要放棄你的位子,它是四周唯一的一張椅子。如果你繼續不停地占有它,問候每位到訪的客人,將自己穩固的建立於覺醒中,把心轉變爲一位覺知者、一個覺醒者,這些訪客終究會停止再來。如果你真正地去注意他們,這些訪客能回來多少次

  就在當下與他們對話,你就會對每一個都了若指掌,如此一來,你的心終會住於平靜。

  

  經行(行禅)

  

  要每天以經行(行禅)來修行。雙手放在前面,保留一點點的緊張來使心保持警覺。以平常的速度從這端走到另一端,一路上都要覺知你自己。停了後,再走回來。假使心散亂,就停止下來,再把心帶回來;如果心依然散亂,就將注意力投注在呼吸上,繼續把它拉回來。如此增長的正念,在一切時中,都很有用。

  身體疲憊時,就改變姿勢,但可不是一時沖動要換就馬上換。首先,必須知道你爲什麼要換姿勢──是因爲身體疲憊、心情不定、還是懈怠

  覺察身體的苦痛,膽大心細地去學習觀照。修行中的精進是跟心有關的,而不是身。它的意思是,待續不斷地對心理的狀態保持覺醒,而當喜、惡生起時,不去追隨它們。如果我們沒有如此地覺醒,就算徹夜坐禅或行禅,都不是真正的精進。

  你從一個預設點走到另一點時,將眼光放在前方兩碼的地方 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覺上,或反覆念“逋哆”的咒語。對於心中生起的事物不須害怕,反倒去質問它們、認識它們。真理是超越念頭和感覺的,因此,不要去相信它們,或被它們所束縛。去徹見整個過程的生滅。這種領悟會引生智慧。

  當識生起時,應該同時覺醒它,就如同燈泡與其光線一般。如果你不警覺,障礙就會掌握住心──唯有“定”才能突破它們。就好像小偷的出現,會使我們更加小心自己的財物一樣。因此,障礙提醒我們應該注意我們的“定”。

  

  是誰病了?

  

  一九七九年春季末,阿姜 查訪問在麻塞諸塞州的巴瑞市的一座禅修中心,他在那裏教導了十天,每天下午他都會到廣場四周走走。看著學生們在草坪上緩慢的經行,他便說這禅坐中心看起來好像一間一般心理疾病的精袖病院。整個下午,在他經過學生時,他都大聲地向學生喊道:“早日康複,我祝你們能早日康複。”

  因爲每個人反應都不同,所以我們必須撷取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觀身的修行方法特別適合淫欲重的人,或森林僧所使用。

  觀身的禅修法是去觀照身體──觀察它的每一個部位,及它的構成元素(蘊)。從頭開始,到頭發、毛發、指甲、牙齒、皮膚……等等,觀照每一個部位。觀想把皮剝下來,看看身體的裏面,你會想要嗎?看見身體的本質之後,便能去掉最初的叁種障礙:

  一、身見和我見──我們會了解,這個身體並不是我們,也不是我們的。這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我們的。

  二、疑──了知事物的本然,疑便消失了。

  叁、戒禁取──當我們還有疑惑時,會想:“這方法或許不好。”不過,一旦我們了解身體的本然──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這樣必能消除疑惑。

  觀身時,並不須要一一觀照身體所有的叁十二部份。如果你專注於一部份,而且能徹見它的本然──無常、苦、空、不淨──你就會了解到你的身體與他人的身體都是一樣的。如果有叁十二塊冰塊,你只要摸到一塊就知道所有的冰塊的冷度。

  當我們在增長觀身的不淨時,同時也是在觀死亡。事實上,我們增長一法,也是在增長所有的法。如果我們了解自己死亡的真相,便會對世上所有的生命都非常敏感。從此,我們自然會去避免造惡,也會想要明智地生活,並感受到與衆生合爲一體的感覺。

  

  修 定

  

  在修行中,我們總認爲,當我們想安靜時,是噪音、車子、聲音、視覺來幹擾我們,可是,到…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