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P10

  ..續本文上一頁底是誰在幹擾誰呢

  事實上,我們才是去幹擾它們的人。車子、聲音只是順其自然罷了。我們透過錯誤的觀念──認爲它們是外在的,去幹擾它們,並執取要保持安靜和不要受到幹擾的觀念。

  學習去了解,並不是事物在幹擾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去幹擾它們。一旦你認識這點,每一刻你都可以成長,而且每個經驗都顯示著真理,並也帶來領悟。

  通常,不曾受過訓練的心充滿著擔憂和焦慮,所以當些許的平靜在禅修中生起時,你會輕易地去執著它,錯誤地認爲平靜的狀態就是禅坐的終點。有時侯,你甚至會認爲你已經結束了淫欲、貪欲或嗔怒,但,未來只會被它們所淹蓋。事實上,陷於平靜中比陷於煩擾中還糟,因爲,你至少會想脫離煩擾,然而,在平靜中。你會樂於耽溺,而絲毫不向前進。

  當極樂、清明的狀態從內觀禅修中生起時,不要去執著它們,雖然這種平靜的滋味很甜,但是,我們一樣要將它視爲無常、苦和空的。禅那(定)並不是佛陀在禅坐中所發現的核心。不要想去達到禅那或任何特殊境地而修行,只要知道心是否平靜就好,如果是,是多或少。如此一來,平靜會自然增長。

  雖然如此,爲了智慧的生起,定必須穩固地建立起來。要將心專注起來,就好像開開關,而智慧就是光。如果沒有開關,就不會有光線。可是,我們也不應該將時間浪費在玩開關上。同樣的道理,定是空缽,而智慧是填滿缽和成爲一餐的食物。

  不要去執著禅修的對象(所緣境),例如:咒語。認識它的目的。如果你用咒語“逋哆”而使你在專注上有所成就,那就放下咒語。認爲停止念“逋哆”就是懈怠是錯誤的。“逋哆”的意思是:“覺知者”──如果你是覺知者了,爲何還反覆地念這個字呢

  

  堅持到底

  

  耐心和節製是我們修行之初的基礎。開始修行時,只要遵循修行及我們自己或靜修班或寺院裏所製定的作息表。要訓練一只動物,必須管束它;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必須約束自己。對於一只很難訓練的動物,不應該給他大多食物,在這方面,我們有苦行來限製我們對食物、袈裟、住宿的重視,把我們的需求,降到最低,將所有的迷戀都斬除。

  這些修行是定的基礎。持續不斷地對所有的姿勢和活動保持正念,會使心平靜和清明,但,這種平靜並不是修行的終點。平靜的狀態給予心暫時的休息,就如同吃飯可以暫時免除饑渴一樣,但,這並不是生命的全部。你必須用平靜的心去以一種新的眼光看待事物──智慧的眼光。當心在這種智慧中穩固時,就不會黏著世間好、壞的標准,也不會被外在的現象所動搖。有了智慧,糞便可拿來做肥料用──所有的經驗都會變成內觀“慧”的泉源。通常,我們喜歡受人贊揚,厭惡被批評,可是,要以一顆清明的心來看,我們視它們都是空的。因此,我們能夠放下所有這一切,而尋找到平靜。

  只要做就對了,不要擔心多久才能有結果。修習耐力,如果你的腿很痛,告訴你自己:“我沒有腿。”如果你的頭痛,就想:“我沒有頭。”晚上打坐時,如果昏昏欲睡的話,就想:“現在是大白天。”禅坐這段時間裏,用觀呼吸的方法,如果胸口感到不舒服的話,做幾下深呼吸。如果心散亂,就憋住呼吸,讓心去它要去的地方──它不會跑遠的。

  到了適當的時間時,可以改變一下姿勢,但是,可不要作一個煩燥不安和不舒服感的奴隸。有時候,就繼續忍下去反倒是件好事。你覺得熱,腿很痛,沒辦法專注──就叫它們全都死去吧!那種感覺會愈來愈激烈,直到突破的那點──突破之後,你會很平靜和清涼的那一點。可是,隔天你的心就會不想再做了。訓練你自己是需要持續的精進力的。修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你就會學會何時該逼自己,何時該放輕松;學習去分別身體的疲憊與懈怠的不同。

  不要在意開悟。種樹的時侯,你種它,給它水,給它施肥、除害蟲,如果汙這都做得很好,樹自然會成長。不管如何,樹長得多快,都不是一件你可以控製的事。

  剛開始,耐心與毅力是非常必要的,不過,一段時間之後,信心與堅定心會生起。然後,你就會看到修行的價值,而且會想繼續修行下去──你會想要遠離杜交活動,而獨處於避靜之處:你會爲了修行而特別謄出時間來修行和探討自己。

  從基本的步驟開始修行吧──誠實、清淨和覺醒你所做的一切,其他的自然會接踵而來。

  

  七天開悟

  

  阿姜 查在描述佛陀是如何藉由說,只要精進修行,就必能在七天內開悟,如果七天內沒開悟,亦將在七個月或七年內達到目的,來鼓勵比丘精進時,一位年輕的美國比丘聽了就問他,這是不是真的?阿姜 查保證:這位年輕的比丘只要不斷地維持正念,七天絲毫不中斷,他就必能開悟。

  這個比丘興奮地開始了他的七天,但僅十分鍾就忘失了。恢複清醒後,他再開始他的七天,卻再次忘失於妄念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始,也一次又一次地失去正念的相續。一個星期後,他並沒有開悟,但卻對習慣性的幻想和散亂的心更加警覺──開啓通向真正覺醒之道的最得益法門。

  不應該太快預期結果,一個具備信心和自信的人,就會決定堅持下去;就像一個想要出售貨物的市場婦人一般,會不斷叫賣:“誰要買肥皂

  誰要買籃子

  我還有賣鉛筆喲!”

  

  學習唱誦

  

  阿姜 查的訓練中,有一主要的部份,是去幫助學生做任何適合的工作,同時又能保持心境平衡和遠離執著。有一位曾經是心理學家的西方僧侶在這方面受了教。他請求在巴蓬寺結夏安居叁個月,以便有位師父能實際地教導他修禅。幾天後,就在阿姜 查向大衆宣布,從淩晨叁點到清晨四點四十分和下午五點到六點的課誦,是夏安居必修的一部份時,這位新出家的西方比丘舉起手來,然後開始大聲地爭辯,他是來這兒禅坐,而不是來浪費時間做課誦的。這種在大衆面前與老師爭辯的西洋方式,對其他大多數的比丘而言,實在是個很大的震撼。阿姜 查很詳和地解釋,真正的禅坐跟態度及覺醒一切的活動有很大的關系,而不只於尋求在森林茅蓬裏的甯靜。他堅持如果這位心理學家想留在巴蓬寺,就必須在整個夏安居中,准時參加每一堂課誦。後來,這位心理學家還是留下來了,而且學會了莊嚴的唱誦。

  

  忘卻了時間

  

  我們都喜歡把禅坐複雜化。例如:我們坐裏時,曾下定決心:“好,這次我真的要做到。”不過,這並不是正確的態度──那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這種執取起初是很自然的。有時,夜晚,我要開始坐禅時,我會想:“好,今夜,至少一定要坐到一點鍾,不然我絕不起坐。”但過了不久以後,我的心就已經開始踢我、反叛我,直到我覺得幾乎快死掉爲止。那有什麼意思呢

  

  當你坐得正確時,就不需去衡量或強迫。禅坐是沒有目標、沒有可達到的境地的。不論你坐到晚上七點、八點或九點,都不要緊,只要無 礙地坐就好。不要去強迫你自己,不要去強製,不要去命令你的心一定要去做某些事,因爲這個命令反會造成事情更不一定。讓你的心放輕松,讓你的呼吸均勻、正常、不短也不長、也不特別;讓你的身體輕松自在。穩定而持續地修行。欲望會問你:“我們要坐多晚?我們要修行多久

  ”只要對它喊:“嘿,別千擾我!”不斷地對治它,因爲來幹擾你的只是煩惱罷了。只要說:“如果我早或晚停止修行,都沒有錯;如果我要坐整夜,我又傷害到誰?你們爲何要來千擾我呢?”斬斷欲望吧!然後繼續保持你的方向,讓你的心處於安定中,那 ,你就會平靜下來了──解脫了執取的力量。

  有些人坐在一柱香前面,發誓要坐到香燒盡爲止,於是他們便不斷地窺視香燒到哪裏,不斷地在注意時間。他們問:“結束了沒有

  ”或者他們發誓要突破或死,到頭來,反而爲自己只坐了一個小時而感到非常罪惡。這些人都被欲望所控製。

  不要去在意時間,只要讓你的修行保持穩定的速度,讓它逐漸地成長。不需要去發誓,只要不斷努力地去訓練你自己,修你的行,讓心自己平靜下來。最後,你會發現,你可以輕輕松松地坐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也可以正確地修行。

  當腿疼痛時,你曾發現它會自己消失。只要安住在你的思惟(觀)當中。

  如果你如此地修行,你就會有所改變。你去睡覺的時候,你會有能力將你的心放入平靜中而入睡。從前,你可能會打呼,說夢話、磨牙齒、翻來覆去。一旦你的心受過了訓練,這一切都會消失。雖然你會睡得很熟,但是,你不但不會昏沈,反而會非常清醒。身體會休息,可是心將晝夜都保持覺醒。這就是“逋哆”──覺知者、覺醒者、歡喜者、光明者。這位覺知者是不會睡覺、不會昏沈的。如果你使你的心在修行中如此的穩固,你大概可以兩叁天不睡覺,而當你疲憊時,你可以進入叁摩地五或十分鍾,然後就恢複體力了──就好像你已睡了整晚一樣。在這時候,你不需在意你的身體,因爲有慈悲與領悟,所以你還是會照料身體的所需的。

  

  思惟(觀)一切

  

  在你持續修行之際,你必須願意去仔細地審視每一個經驗、每一個根門。例如:以一個外塵,如:聲音,來修行。聽,你的聽是一檔事,聲音是另一檔事--你在覺醒,就是這樣而已,什麼也沒有。學習去投注注意力。這樣地來依靠自然,並思惟(觀)以尋求真理,你將會看到事物(如:聽與聲音)是如何自然地分開來的。當心不去執著或感興趣,也不受到束縛時,一切就會變得很明朗。

  當耳朵聽到聲音時,審視心。它有沒有陷入其中,然後從中造作

  它有沒有受到幹擾

  你覺知這點,就待在那兒,然後保持覺醒。有時候,你也許會想逃避聲音,但是,這並不是解決之道。你必須藉由覺醒來遠離。

  有時候,我們喜愛“法”,有時卻不然,但問題從來就不在“法”。一旦我們開始修行,我們就可以開始期盼平靜,我們應該讓心去思惟,讓它做它要做的,然後在…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