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P11

  ..續本文上一頁-旁觀看,千過卻不能對它有任何反應。如此一來,當事物接觸到根門時,我們應該修習對治。視所有的法塵都是一樣,看它們如何來、去。將心保持在當下,不要去回憶已過去的,不要想:“明天,我才要去做。”如果我們在當下、一切時中,都看見事物的真實性質,那 ,一切事物本身都在顯示“法”。

  將心訓練到它穩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經驗爲止。那麼,事物會來,不過,你會覺知它們而不執著。你不須要去強迫心和外塵分開。在你修行之際,它們自然會分開來,顯露出身與心的基本元素。

  當你依著真理去學習色、聲、香、味、觸時,你會了解,它們都有其普遍的本質──無常、苦和無我。只要你一聽到聲音,它就會在你心中記下這個普遍的本質。聽到就好像沒聽到一樣。正念不時的與你同在,不時的守護著心。無論你走到哪裏,如果你的心能達到這點上,都會有一種成長的領悟在你內心裏,也就叫作“審視”──七個開悟因素中的其中之一。心運行、旋轉、與自己溝通,心自在、也解脫了受、想、行和識。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接近心;它有它自己的工作要做。這種覺醒是心原有的一面,你會在你初階修行的訓練中發現。

  不論你看到什麼,或做什麼,覺察一切。千萬不要把禅坐放到一邊去休息。有些人認爲一結束外相的修行之後,就可以馬上停止禅坐,他們停止了警覺、停止了思惟(觀)。幹萬別這 做。不論你看到什麼,都應該思惟(觀)。如果你看到好人、壞人,富人或窮人,觀照就好;當你看到老人或小孩、青年或成年,去思惟(觀)這一切。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

  在思惟(觀)之中去尋找佛陀,你應該去審視本質、因果、所有外塵的把戲、大小、黑白、善惡,如果有想,只要單純地視它爲想。這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因此,不要去執著它們。覺醒是它們的墳墓,把它們都丟到這兒來。接下來,徹見一切事物的無常與空性,你便可以結束痛苦了。繼續保持思惟(觀)和審視這生命。

  去覺察當好東西來到你面前時的情形,你高興嗎?你應該去思惟(觀)那個高興。或許有件東西你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便會開始不喜歡它,而想要把它送掉或賣給別人。如果沒人來買,你可能會試圖把它丟掉。我們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不斷地傾向遷變。你必須去觀照其真實本質,一旦你全然地明了這些事件中的一件,你就會全盤地了解了: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也許你不喜歡某些特別的形色或聲音。覺察這點──未來,你可能會喜歡它,你或許自對你以前感到不悅的感到喜悅。這類的事確實會發生。當你清楚地覺悟這一切都是無常、苦和無我時,你會把它們都丟棄,而且執著也不會再生起。當你視一切來到你面前的事物都是一樣的時候,生起的就只會是“法”。

  一旦進入了這道流和嘗到解脫味時,是不會退轉的,你已超越了惡行和妄見。心,會轉變,會進入這道流,而不會再掉回痛苦之中。它怎 可能會掉落呢,它已經舍棄了惡行,因爲它徹見它們中的危害,而且不會瘋到去做惡事或說惡語,它已經全然地進入“道”,知道它自己的職責、知道它自己的工作、知道“道”、也知道其本然。心會放下需要放下的,而且毫無遲疑地不斷放下。

  我所說的到現在爲止,都只是文字而已。但當人們來找我時,我必須說些話,可是,這些不要談太多是最好不過的。最好開始修行,不要遲疑。我就好像一位邀請你到他方的朋友,不要遲疑,只要繼續前進,你不會後悔的。

  

  樹葉將永遠在掉落

  

  每一天,都必須清掃散落在寺裏廣場和道路上的落葉。因爲範圍的遼闊,所以僧侶們會並肩合作,各持一把長柄竹編加長的掃把,像風暴般地清掃道路上滿地的落葉。掃地是如此地使我們滿足。

  在一切時中,森林亦不斷在給予其教導。樹葉在凋落,僧侶們清掃,然而,就在清掃繼續進行之際,道路尾端的落葉已被清除,但是,當僧侶們回顧他們已清掃過的遙遠的另一端時,會發現滿地的新落葉已經開始覆蓋在他們剛掃過的道路上了。

  阿姜 查說:“我們的生命猶如落葉,猶如成長和凋落的葉子。當我們對成長和凋落的葉子有了真實的體認之後,便可以每天清掃道路,在這個恒常變遷的地球上,我們的生活中,擁有無比的喜悅。”

  

  

  

  第五章 森林裏的教導

  

  

  

  前 言

  

  巴蓬寺的日常生活,就如大部份的森林道場一樣,淩晨叁點,大衆開始課誦與禅坐,直到破曉。天亮時,僧侶們赤腳走到附近二到八公哩外的各個村落托缽。回到寺裏時,把托回來的食物平均分到每個人的缽裏,經過回向的唱誦後,便開始用一天中唯一的一餐。餐後的清理過後,從早上九點叁十分到下午叁點,僧侶們各自回到自己的茅蓬,做個人禅修、讀書、工作或加入各寺院的工程,例如:修護建築物和籬芭、縫補袈裟或建造新茅蓬。下午叁點,大衆被召集來打井水和挑水到儲水缸、打掃中央廣場。傍晚六點,洗浴之後,僧侶們再集合一齊裏禅坐、晚課和定期的開示。回到個人茅蓬以後,他們利用深夜時分來做甯靜的坐禅和經行,同時傾聽夜晚寂靜的森林之音。

  巴蓬寺的修行精神是去建立正確的知見,然後將它與正念一起應用在每一種工作與情況中。這種修行的方法同樣可以運用在任何繁忙的生活中,因此,在森林裏的課程對我們西方人而言也非常重要。在寺裏,托缽和洗地板都是禅坐,觀呼吸和剃頭同樣是在訓練我們的覺醒。有時候,阿姜 查會親自加入寺裏的日常生活,和其他的僧侶們一起打掃和掃落葉。其他時候,他會比較正式的教導,接見川流不息來尋求他的智慧和指導的訪客。

  他在這些情況裏教導僧侶們。有時透過他的身教、他的簡樸及直接地參與寺裏一切的生活。通常,都是透過他的言語──幽默的評語、實用的佛法要點或封對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作回答,。

  阿姜 查會定期地延長晚間的開示,對集合的僧侶及居士們做些關於修行和精神生活的不同層面的開示。他的開示也許是對特別來賓的問題給予回答,或自然而發的教導。每一次,他都阖上雙眼,靜靜地坐了一會兒,然後,自然流露的法便開始了。

  在許多方面,他感動了與他在森林裏一齊生活的人,他告訴了我們,唯有在這條“道”上努力,方能使我們從理論提升到覺悟,從概念式的佛法提升到一個有智慧和慈悲的生活。

  

  僧侶的生活

  

  在森林裏,僧侶可以學習去思惟(觀)事物的本然,並能夠快樂、甯靜地生活。當他眼望四周時,他了解,一切有形色的生命都會衰敗,終究會死亡。沒有任何存在的事物是恒常不變的,而當他明了這點時,便會開始變得詳和甯靜。

  僧侶們被訓練要少欲知足──只食他們所需要的份量,在必須時才睡覺,滿足於現有的一切。這便是佛門禅修的基礎。佛教的僧侶並不是爲了自私的緣故而修習禅坐,相反地,他們是爲了要了解自己,進而能夠去教導他人如何平靜地、有智慧地生活。

  禅坐並不止於平靜地處於世上。相反地,要去面對自我就好像走進狂風暴雨之中。剛開始精進修行時,通常,起初都會絕望,甚至會想自殺。有些人認爲出家人的生活懶散且輕松,但讓他們親自去試試看,看看他們能撐多久。出家人的責任是非常艱辛的,他們努力要使心解脫,以便能感受到那包容萬物的慈悲。了解所有生命的起落,就如同呼吸的生滅一般;他明白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屬於他,因此,他結束了痛苦。

  如果我們誠摯地修行,我們的修行成果就會閃耀。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夠看到,我們不須去打廣告。

  

  約 製

  

  世間的方法是向外的、刺激的,而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則是約束及自製的。不斷努力地去違背自己意願、違背舊有的習氣;吃得少、說得少、睡得少。如果你懈怠,提起精神來;如果你覺得無法忍受,提起毅力來。如果你愛著你的身體,學習將它視爲不淨的。不去對治欲望反倒耽溺在它們之中的話,這連緩慢之道都不算,就如同只需一天的旅程卻走了一個月一般。如此一來,你永遠無法達到。對治你的欲望吧!

  戒行或遵守戒律和定或禅坐是有助於修行的。它們使心平靜和受到約製。可是,外在的約製只是個方法── 一種協助我們得到內心清涼的工具。雖然你雙眼垂視,可是,你的心仍會被進入你視野的東西所幹擾。

  也許你覺得這種生活非常艱苦,所以你辦不到。但是,你對事物的真相了解得愈是清楚,你就會有更大的推動力。假設,在回家的路上,踩到一根巨刺,它深深地紮入你的腳底。疼痛之際,你會覺得無法再走下去。後來,一只張牙舞爪的老虎來了,因爲深恐它會“吃了你的頭”的緣故,於是便忘卻腳痛這檔事。馬上起身,一路地跑回家。

  不斷地問你自己:“我是爲了什 而出家的

  ”把它當做一種激勵。出家不是爲了舒適和享樂,這些在家生活更容易得到。在托缽的時候,問自己:“我這樣做爲的是什麼

  ”絕不是出自於習慣罷!在聽法的時候,你聽到的是教導還是只是聲音

  也許話是進了你的耳朵,但你腦袋裏卻是在想:“早餐的地瓜實在很好吃。”讓你的正念保持敏銳。寺院裏的活動,重點在於動機,因此,要知道你在做什 和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學習去認識執取清淨、惡業的概念之心,學習去認識以疑惑給自己加諸重擔和極度恐懼惡行之心,因爲這也是執著!這種心態太重的話,會造成你不敢掃地,因爲你怕會殺死螞蟻,不敢走路,因爲會傷到小草。懷疑我們是否清淨的疑惑會不斷地生起──如果你繼續追隨這種焦慮,你也只能得到暫時的心安。爲了結束疑惑,你必須了解疑惑的過程。

  在我們的課誦當中,我們說,我們是佛陀的仆人。作爲一個仆人的意思是,完全將你自己交給你的師父,在於食、衣、住、指導的需求方面,則完全依靠他,身爲佛陀的繼承人的我們,身著袈裟,就…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