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P7

  ..續本文上一頁,你的修行都將安住於平靜之中。

  

  好事過多

  

  當阿姜 查抵達一個新的美國禅坐中心時,許多的西方學生很快地都被他的教導所陶醉、感動。他是那 明朗、率直,且慈愛幽默的去嘲弄人們的恐懼及執著。能有這 一位善巧、著名的大師來訪,真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金色僧袍僧人的新故事,和“法”的最新诠釋,都絕妙不已。“請不要如期的那麼快離開!試著多留久一點!”學生們懇求著:“有你在,我們真的很榮幸。”

  阿姜 查微笑著說:“當然羅!新鮮的事總是美好的。可是如果我留下來教導你們,並叫你們工作的話,你們就會厭煩我了,對不對

  當興致減退之後,你的修行又會如何呢

  不要多久,你就會對我感到無趣了。這好動、渴求的心如何才能停下來呢

  誰能教你呢

  只有你自己才能夠去學習真正的“法”呀!”

  

  

  

  第叁章 生活就是我們的修行

  

  

  

  前言

  

  禅修與生活是分不開的。所有的情況都提供了修行、增長智慧和慈悲的機會。阿姜 查教導,對我們而言,正精進是:在任何狀況下都保持正念,不去逃避世間,相反地,學習不去握持或執著地生活。

  另外,他強調精神生活的基礎是戒德。雖然戒德在現代杜會已爲人所忽視,可是,還是必須去理解並將戒德奉爲禅修的基礎。所謂的戒德是:小心謹慎,才不會在念頭、言語和行爲上傷害到他人。這種的尊重與關懷使我們與周遭所有的生命置於一種和協的關系。唯有當我們的言行是發自慈悲時,我們方能平靜心靈和開辟心胸。所謂不傷害的修行是:開始將一切生活的狀況都放入修行的方法。

  阿姜 查提示我們要以節製及自立,進一步將我們的生活建立在中道上。放縱的生活是很難使智慧成長的。小心照料你的基本原則──例如:飲食、睡眠、語言的節製──有助於精神生活的平衡,亦有助於增長自立的能力。不要模仿別人的修行方式或和他們比較。阿姜 查提示我們:就讓他們去吧!看顧自己的心已經夠困難的了,又爲何要再加上評斷別人的負擔。學習以自己的呼吸和日常生活做爲禅修的地方,那 ,你的智慧必然會成長。

  

  動中禅

  

  正確的精進不是去使某些事情特別發生,它是一種覺醒和警覺每一刹那的精進,一種克服懶惰和煩惱的精進,一種讓我們一天中的每個活動都在禅坐中的精進。

  

  捉住一條蛇

  

  阿姜 查告訴一位新比丘:“我們這裏的修行是不去執著任何事物。”比丘提出異議:“但是有時候不是必須要握東西嗎

  ”老師回答說:“用手,可以,但不是用心。當心執著痛苦時,就好像被蛇咬到一樣。而當欲望執著快樂時,也只是捉住蛇尾,只要一下子,蛇頭便會回過來咬你。”

  “讓這不執著和正念作爲你心的守護者,就如父母一樣。你的好、惡會像小孩般地來叫你:“媽媽,我不喜歡那個!爸爸!我要多一點那個!”只要笑著說:“沒問題,孩子。”“但是,媽媽,我真的想要一只象。”“沒問題,孩子。”“我想要糖果。”“我們可以去坐飛機嗎

  ”如果你能讓它們來去而不執著就沒問題了。”

  某些事物接觸到感官,喜歡或不喜歡於是生起;而這當下就是愚癡。然而有了正念,智慧就能夠在同樣的經驗下生起。

  如果你必須在那裏,不要對會有很多事物和感官接觸的地方感到恐懼。覺悟並不是指聾了或瞎了。每秒鍾都持咒來防備事物的話,你可能會被車子撞倒的。只要保持正念不要被蒙騙。當別人說某物很漂亮時,告訴仍自己:“它不是。”當別人說某物很好吃時,告訴你自己:“不,它不是。”不要陷於世界的執著或相對的見解。就讓它去吧!

  有些人害怕布施,因爲他們覺得他們會被利用或壓抑。在長養布施之際,我們是在壓抑我們的貪婪和執著,但這樣能使我們真實的本然得到顯現,並且變得愈來愈輕。

  

  戒、定、慧的旋轉

  

  佛陀教導離苦之道──苦的起因和實際的方法。我們的修行中,我只曉得這條單純的道路──莊嚴的開始是戒,在莊嚴的中間是定,莊嚴的結尾是慧。如果你仔細地思考這叁者:戒、定、慧叁學,你將會了解它們實際上是一體的。

  讓我們想想這叁種相關的要素吧!我們是如何修習戒的呢

  事實上,在增長戒德當中,必須先由智慧開始。通常,我們說:守持戒律、建立戒德:然而,要使戒德達到圓滿,就必須要有智慧去了解戒德的完整含義。開始時,你必須觀察你的身和口,並去審視因果的過程。如果你去思惟(觀)身和口,以了解它們在什 方式不會造成傷害,你就會開始了解、控製和淨化因果。

  如果你知道身體和言語的善與不善性質,你就已經了解該從何著手,方能舍棄不善的,而去做善的。如果你舍棄錯誤的而自己做得正,心就會變得堅定、不動搖、專一。這種“定”限製了身、口的動搖和懷疑。心專注時,碰到形色和聲音時,你就可以去思惟(觀)並看清它們。由於不讓心動搖,你將可以如實地看清所有經驗的本然。當這種覺知相續不斷時,智慧就生起了。

  因此,戒、定、慧可以視爲一體。當它們成熟時,便是同義了──也就是“聖道”。當貪、嗔、癡生起時,只有此聖道才能摧毀它們。

  戒、定和慧可以在彼此相輔之下增長,就如同螺旋狀地依著色、聲、香、味、觸和法一直向上回旋。如此一來,無論什 生起,“道”永遠在控製中。“道”如果強,就能夠摧毀煩惱(雜染)──貪、嗔、癡。“道”如果微弱,心的煩惱(雜染)就會奪得控製權,然後殺死我們的心。如果色、聲等等生起,我們卻不知其真相,我們就是在讓它們摧毀我們。

  “道”與煩惱(雜染)是如此的並肩而行。學法的人必須永遠在這兩者間搏鬥──就好像兩個人在打鬥一般。當“道”得勢時,覺醒及思惟(觀)就會增強。如果你能夠保持覺醒,當煩惱(雜染)再次進入戰場時,它就會認輸。如果你的力量放在“道”上,它就會繼續不斷地摧毀煩惱(雜染)。但如果你很薄弱,“道”也微弱時,煩惱(雜染)就會取而代之,繼而引來執著、愚癡、悲哀。當戒、定、慧微弱無力時,苦就會生起。

  一旦苦生起,那些本來可以滅苦的東西(戒、定、慧)就消失了。唯有戒、定、慧才能使“道”再次生起。當戒、定、慧增長時,“道”又會繼續不斷地進行摧毀每一刻、每一個情況下造成苦生起的原因的工作。這種掙紮會持續到一方被征服爲止,事情就解決了。因此,我建議你們要不停地修行。

  修行是從此時此地開始,若和解脫及整個“道”都在此時此地。像戒、定、慧等教義,只指著心;但這兩個互相競爭的元素──“道”及“煩惱”,會在心理不斷搏鬥,直到“道”的盡頭。因此,運用修行法門是很累人、很困難的──你必須依靠毅力、耐力,以及正精進。那麼,真正的領悟自然會生起。

  戒、定、慧一起構成了“道”,但這個“道”還不是真正的教導,不是老師所期望的,它只是會導引人至目的地的道路。例如說:你走在從曼谷到巴蓬寺的路上,路對你的旅程而言定必須的,但你是在尋找寺院,而不是道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說戒、定、慧是佛陀真理的外殼,但卻只是引導我們到真理的道路。當你已增長這叁個因素時,其結果便是最美妙的平靜。在這平靜中,聲音、形色已沒有幹擾這顆心的能力了;也沒有殘留任何事物要完成。因此,佛陀說:毫無牽挂地放下你所執著的一切,那 ,你就可以親自體會這平靜,而不再須要去相信其他人。最後,你將體會到聖者的“法”。

  然而,不要太快去衡量你的進展。只管修行,不然,每當心靜下來時,你就會問:“是這個嗎

  ”只要你一這樣想,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在修行道上並沒有一個說明“這是往巴蓬寺的路”的指標,來爲你的過程證明,只管丟掉所有欲望和期待,直接地去看著心。

  

  何謂自然

  

  有些人抱怨這裏的生活方式與他們的根性並不相符,所以,他們呼籲修行要合乎“自然”。

  自然,就是森林裏的樹,可是,一旦你拿它來蓋房子,就不再是自然了,不是嗎

  然而如果你學會利用樹木、刨製木材來建造房屋,它對你而言就更有價值了。或許狗的本性是隨著嗅覺到處跑,如果丟些食物給他們,它們就會互相爭奪。這是你所要的自然嗎?

  在持戒和修行中能發現自然的真義,這個自然是超越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慣和恐懼的;假使心任由自然的沖動發展,而不加訓練,就會充滿貪、嗔、癡而受苦。然而,透過修行,我們便能夠讓我們的智慧與慈悲自然地增長,直到遍地開滿了花。

  

  節 製

  

  修行的叁個必須實踐的要點是:感官的收攝,也就是說,小心不要耽溺、執著於感覺,再者是飲食及覺醒的節製。

  感官的收攝:我們可以輕易的認識生理上的缺陷,如盲、聾、肢體殘障,但心理上的殘障可是另一檔事。當你開始禅坐時,對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你會在以前看似正常的心中,看到心理的失常;你也會看見以前所未見的危險,如此一來,會帶來感官的收攝。你會變得很敏銳,就如同走入森林或莽叢裏的人,會對毒獸、荊棘等等的危險特別警覺一樣;一個傷口還末痊愈的人同樣會對蒼蠅與蚊蚋的危險更警覺,對禅修者而言,危險是來自於外塵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攝是必要的;事實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飲食的節製:斷食很容易,但要以少吃或節製飲食做爲禅修則更難。經常的斷食倒不如去學習正念和敏銳地食你所需的量,學習去辨認“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強迫身體並不是自我折磨,不吃不睡有時看起來似乎很極端,但它卻有其價值。我們必須願意去對抗懈怠與煩惱,願意去激起它們再觀察它們。一旦明白之後,這些修行就不需要了。這就是爲何我們應該少吃、少睡、少說話──目的就在於對治我們的欲望,使它們自己現形。

  覺醒:要建立覺醒,是必須不斷地精進,而不是…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